编辑: 过于眷恋 2019-07-06

4 技术要求 4.1 基本要求 4.2 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台阵应由观测设备、传输线路和辅助设施等组成(见附录 A). 4.3 拟建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台阵应收集完整的基础资料,包括结构所在场址的位置信息、场地土资料 (一般描述、柱状图、波速测量数据等)和结构设计资料(结构类型、建设年代、设计图纸等)等. 4.4 设计要求 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台阵方案设计,应确定台阵的类型、观测设备部署方式、规模、观测方案和设备 技术指标等要求. 4.5 布设要求 DBXX/ XXXXX―XXXX

3 4.6 结构测点布设要求 a) 测点布设数量要求 ――一个台阵应不少于

3 处观测点. ――体型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基础地面、中间层和顶层应各不少于

1 处观测点,布设方式如附录 B 布设方式中图一所示. ――体型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应在结构基础地面、水平刚度突变处、顶层等位置分别布置至少

1 处观测点,中间楼层每间隔 5-10 层至少布置

1 处观测点,详见附录 B 布设方式中图二所示. ――设备数量宜具备冗余性,便于后期替换和维护. b) 测点布设位置要求 ――测点布设位置应能获取完整的结构响应, 并体现整体结构观测和局部关键构件观测作用. 可根 据结构的对称性等特性,确定观测设备的位置. ――传感器应布置在楼层的平面形心和翼端. 将水平向传感器沿靠近结构平面形心的竖直轴大致等 间隔布设,将正交的水平向传感器布设于结构的翼端. 4.7 场地测点布设要求 a) 测点宜布置在工程场址所在的自由场地或基岩上,到主体结构的距离宜不小于被观测结构高度的

2 倍;

不满足距离要求时,宜将传感器布设于深度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 500m/s 的地震观测井中,观测 井的建设要求按 DB/T 16-2006 5.2 规定执行. b) 测点的传感器应为三分向传感器,记录的数据作为结构地震动输入的参考数据. 4.8 专用台阵测点布设要求 a) 土-结相互作用观测台阵,应由结构测点和不少于

3 个不同深度的地震观测井中测点组成,该 类台阵的布设方式如附录 C 布设示意中图一所示. b) 层间位移观测台阵, 结构测点应布设于结构的相邻楼层上, 该类台阵的布设方式如附录 C 布设 示意中图二所示. c) 基础隔震观测台阵,应在结构隔震层上、下相邻楼层上设置专门结构测点,传感器为三分向传 感器,该类台阵的布设方式如附录 C 布设示意中图三所示. 4.9 观测设备部署方式 a) 观测点可同时设置传感器和采集器,不同观测点通过传输线路连接成观测网. b) 观测点只设置传感器,所有观测点传感器均通过传输线路连接到采集器. DBXX/ XXXXX―XXXX

4 c) 观测点也可采用 a)和b)组合的部署方式. 4.10 观测设备要求 4.11 加速度传感器 常规加速度传感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的要求, 井下加速度传感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 和表2的要求. 表1常规加速度传感器主要技术指标 序号 项目技术指标

1 传感器类型 差分输出(输出"正"与输出"负"双端差分输出浮地方式,并带 有信号地线)

2 测量范围 不小于±2.0gn

3 灵敏度 不小于±1.25V/gn

4 灵敏度误差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