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烂衣小孩 2019-07-06
2018 年12 月18 日 星期二讦责任编辑: 潘鑫卉

电话: 0571-63746131

11 扫二维码阅读1996 年, 我们以村里的 龙须沟 为 试点, 开始搞生态旅游, 当时我们的党委 政府也很重视,想要通过招商引资的方 式把这件事做好.

虽然政府重视, 也很支 持我们, 但提起当时的经历, 其实也挺坎 坷的. 当时我们找了一波又一波投资商, 商 讨了很多次, 都没有人愿意投资. 后来, 我 们找到了华抗美, 当时的他刚投资开发了 瑞晶石花洞项目. 他对我们还是比较支持 的, 但对于开发价值没有底, 于是找了几 个专家到我们白沙村实地考察. 考察结束后,专家说了一句话―― ― 无景可观, 地方太小, 没有开发前途.期 待了这么久, 没想到一句好话没听到, 当 时我们心都凉了.后来, 我们又和华抗美 谈了很多次. 最终在促成我们合作中起到关键作 用的, 是一位叫冷晓的专家.他经过实地 考察, 肯定了我们白沙村的开发价值, 也 正是他, 提出了 太湖源头 这一概念.他 提出的这一概念, 不是随便说说的, 而是 有据可查的, 当时的 《杭州水利志》 上确 有记载. 专家的肯定, 投资商的坚持, 让我们 有了搞好生态旅游的信心.

1998 年5月, 我们的生态旅游工作正式启动.也是在 那一年, 我们临安成立了旅游局.当时, 九寨沟刚刚火起来,很多人都憧憬亲自 去一趟.但那个时候还没有长假, 很多人 实现不了这一愿望. 某一天,有一位来自上海的记者到 我们白沙村采写了一篇文章,在报纸上 发表时提出了 江南小九寨沟 这一说 法, 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很多人拿 着报纸找到我们白沙村来.因为我们还 没正式开业, 也不知道怎么收费, 就象征 性地收取每人

3 块、

5 块钱保洁费,谁想 一天下来就有好几千块. 我们景区是

1998 年10 月份正式开 业的, 当时的门票每人

18 块, 当年我们 的游客接待量近

10 万人,也就是说, 我 们的收入达到

100 万元,短短几个月时 间, 我们就收回了成本. 我们白沙村真正好起来,也就是在

1998 年. 因为当时景区有了一定知名度, 游客络绎不绝, 但吃饭、 住宿等配套都没 有.有头脑聪明的村民就在路边摆摊卖 起了方便面和矿泉水,也有村民拿个板 凳坐路边帮游客看车, 一天下来, 收入也 很乐观.再后来, 上海和江苏等地的老师 带学生到我们村采风,因为客人对淋浴 房和抽水马桶的需求, 倒逼之下, 农家乐 兴起. 卖山头是走不远的路 卖生态才能真正致富 口述 夏玉云 整理 潘鑫卉 夏玉云 太湖源镇白沙村老书记, 从 伐木工 到 护林人 , 几十年来, 亲自走过了从 卖山头 到 卖生态 的致富路, 亲眼见证了白沙村从穷山沟变成了 绿富美 . 白沙村的蜕变史, 是农村改革开放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我出生于

1956 年,是土生土长的白沙 村人, 我这一辈子, 除了当兵的四年多时间, 其他时间都待在村里. 我们小时候生活很苦,每人每月

30 斤 粮票, 而且只发半年, 根本不够吃.因为村里 山多田少, 只能种种玉米和土豆, 家里烧饭 的时候就把土豆和大米混一起烧, 也没有其 他菜.那个时候的我想法很简单, 能够吃饱 就是最大的幸福. 因为生活太过艰苦,我母亲常告诉我 说, 一定要想办法走出山, 只有走出去了, 才 能有好的生活.确实, 那时候我们村里很多 人外出打工, 不管什么工作, 能够赚多少钱, 只要走得出去, 就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那个时候我们难得出一次山,还记得, 我们第一次出村是到临安参加体检.因为我 们平时爬惯了山坡, 腿脚抬得很高, 体检让 我们在平地跑步的时候也改不了这个习惯, 所以体检的医生就说,我们这些山里人, 腿 脚都有问题. 因为确实太穷,想要改善生活条件, 我 们就想到了山上的树木.我们田少地少, 但 山多树多, 于是就想着砍树卖钱.刚开始, 因 为路没有修好, 树砍了也运不出去, 卖不到 钱. 到了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