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达达恰西瓜 2019-09-12
从四大热电中心的历史看首都能源消费结构演变 不久前的3月19日和20日,北京市相继关停了京能石景山热电厂和国华北京热电厂.

至此,算上之前已经关停 的大唐高井热电厂,北京城区原有的四座燃煤电厂已关停三座,仅剩的华能北京热电厂燃煤机组也将在2016年完成停 机.按照北京市政府的计划, 2017年前北京将全面实现淘汰燃煤机组热电,把本地电源和热源集中到高井(西北) 、草桥(西南)、高碑店(东南)、高安屯(东南)四大燃气热电中心. 该计划完成之后,北京市将进入一个全新的能源利用时代.届时,这座被雾霾围城的古都,将能够彻底从源头上告 别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燃煤. 实际上,这样的转变尝试在北京发展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但只有这一次最接近成功.建国以来,北京市的城市定 位政策几经更改,产业结构数次剧变,城市发展一日千里,能源消费结构也随之出现了特点鲜明的四个时期. 非常有意思的是,即将在未来被倚为干城的四大热电中心,在诞生时间上正好占满了四个时期,并在第四个时期一 起勇担重任,成为了在这座陷于环保困境的国际大都会中,被寄予厚望的 除霾四君子 . 本文将按照历史的轨迹,跟大家一起了解这四大热电中心的前世今生,同时以热、电为切入点梳理北京市能源消费 结构的历史演变.

一、高井:老当益壮,为跑步迈进工业国提供支持(1949~1979) 党和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 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正是在这种上下一心对于跑步实现现代化的迫切追求中,全国各地、各界 都开始了一场运动式的工业建设浪潮.首善之区的北京市自然不能落后.第一版《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 》于1953年编制并上报中央,其中提出 : 首都应该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特别要把它建设成为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的中心. 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必须有强大的能源供应与之配套.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高井热电中心的前身,诞生于19 59年的石景山高井热电厂项目上马了.这座电厂的建设过程堪称一段传奇,也是那段 激情燃烧岁月 的一个缩影. 1958年,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1902)年的北京第一家公用发电厂石景山发电厂(即上文提到,于近日被关闭的京 能石景山热电厂的前身.石景山热电厂的燃气机组其实被保留了下来,并入了西北热电中心.),响应 大跃进 号召,采用 小鸡下大蛋 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强行的自我复制.用仅仅不到一年建成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高温高压单 元集中控制燃煤发电厂――高井热电厂.这在当时国内电力乃至整个工业界,都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被当时的北 京市市长彭真同志誉为 首都工业建设的橱窗 . 页面

1 /

7 前文提到的国华北京热电厂也是始建于这一时期.他的前身是北京第一热电厂,是新中国在首都建设的第一家高温 高压热电联产企业.北京市的第一座水电厂官厅水库水电站同样来自这一时期,它建成于1955年. 北京市的这一轮 强行军 式工业化最终获得了成功.1949年开国时,北京市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6.8%;

而到了文革前夕的1965年,已扩大至59%.同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按不变价计算)增长近34倍,粗钢产量增长88 倍、发电量增长25倍…… 其实,任何一段形容那个年代的文字,都少不了这样一组数据.而值得我们注意的,不应该仅仅包括工业产能迅速 扩张、现代化快速推进带来的喜悦,这种发展模式的代价和弊端也应该为我们所重视. 具体到北京来说,当时 强大工业基地 的城市定位,后来就惹上很多争议.不少人指出,当下北京面临的环保、 拥堵、城市规划不合理等问题皆滥觞于此.他们认为,这份事实上从开国一直实施到改革开放的定位政策,为这座千 年古都施加了不能承受之重. 因为环保问题被迫搬迁的首钢集团,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首钢集团从1958年建起第一座3吨侧吹小转炉开始,一 直到90年代成为年产800多万吨钢铁位,列行业全国第一的 巨无霸 ,可以说为北京乃至全国的发展都立下了汗马 功劳.但在2005年,为了配合迎接奥运、解决环保问题,不得不迁出全部钢铁产能.因为它的能耗和污染实在是太吓 人了:首钢生产顶峰时,粉尘排放量平均每年每平方公里达到34吨;

首钢2005年开始的搬迁调整,直接导致北京市煤 炭消耗量减少了327万吨(2005年全市煤炭终端消费量总计1314.7万吨);

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1.5万吨;

氮氧化物排 放量减少了1.17万吨,同比下降了31.6%. 类似于这样的工业单位部署,导致北京市一直存在大量的工业燃煤锅炉.这些锅炉不但数量众多,而且效率低、污 染高.并且由于过去建设规划上,存在 条块分离 等管理体制上的弊病,这些锅炉相当一部分属于重复建设.除了 直接的燃煤排放,这些工业单位还同其他部门争抢电力和燃油等能源或其他形式的资源,为日后新型经济的发展造成 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这一时期,北京市的能源规划完全是服从与 建设强大的工业中心 这一政策目标的,自然而然的导致了燃煤大 量使用,并大量向制造业部门集中,然后直接燃烧的能源消费结构.在1978年,煤炭与焦炭占到终端消费(即消费者 最终使用能源时的形式.比如,如果我用煤炉取暖、做饭的耗煤量计入煤炭终端消费;

但是电炉取暖、电磁炉做饭的 耗电量就计入电能的终端消费,不考虑发电时的煤耗.)总量的70%,电力的来源也绝大部分是燃煤火电. 客观的讲,二战后不少国家都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让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对工业、商业、科教文卫等各种领域大包 大揽,最终导致环保、能源、交通等方面走入困境.而且当时的能源技术、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也基本不允许有其 他的选择.不过发达国家本在

60、70年代就都意识到了问题,至少开始了规划方向上的调整. 但我国在同一时期,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复杂原因,仍然长时间的维持着落后的规划理念.这直接导致在70年代末改 革开放时,作为首都、心怀成为国际大都会野心的北京,仍然背负着很多伦敦、纽约、东京们已经或正在抛弃的包袱 .

二、高碑店:年富力强,为高速经济发展确保条件(1980~2000) 坐落在城东南的高碑店热电中心(即华能北京热电厂),立项于1995年,建成投产于1999年.实际上华能热电厂诞 生于它所在时代的尾声,因此兼有新旧两个时代的特点.我们不妨先从那个时代说起. 80年代初,刚刚走出十年浩劫的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整个国家都开始一次大反思、大调整,力图 拨乱反正 , 剔除政策制定中的极端和激进思维,北京的城市规划也不例外.1982年的第五版《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草案 )》明确提出: (经济建设上)要适合首都特点,重工业基本不再发展 .在同年11 月召开的北京市第五次党代 会上政策明确为 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 ,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产业向高精尖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保护历史文 化名城. 但是,这套方案的方针并没有获得落实.毕竟在当时,从国家层面替代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策的是 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 、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而不是 产业升级 、 改善环境 和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也许从字面角度 看,这些确实不矛盾,但是读者们一定能明白,在那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语境下,这些叙述上的差异意味着什么. 在当时,无论从担负经济大局责任、支援全国建设角度讲,还是从追求市场效益、提升市民生活水平角度讲,北京 页面

2 /

7 市现有的工业产能都必须调动起来生产、扩张.而非预想中的 不再发展 .结果就是北京的重工业产能非但没有控 制、疏散,反而进入了新的快车道.例如1980年~2000年期间,北京市粗钢产量由200.9万吨扩张至803.4万吨,翻了4倍 ;

而同期全国则只有3712万吨到12700万吨扩大的3.42倍. 因此,顺理成章的,这些工业部门所需要的煤、电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大大增加了.1981年到 2000年的19年中,北京市工业总能耗扩大1.8倍,工业部门煤炭消费扩大1.3倍,焦炭消费扩大2.7倍,电力消费扩大2倍 ,汽油消费扩大3倍…… 北京在新时代面临的能源挑战还远不止如此. 页面

3 /

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政策的放开,大量人口开始涌入北京.这一段时间内北京市总人口翻了将近一倍.作为 一个北方城市,如此多的人口在短时间内涌入,致命的市政难题除了粮食、水,最迫切的就是――供暖! 一开始,市政系统的热力管网根本跟不上人口增长和社区扩张的速度.于是出现了大量的室内小煤炉和分散锅炉房 . 大量涌入的新增人口迅速填满了北京的大杂院、城中村,在这些基础设施落后的平房区,室内小煤炉几乎是北京寒 冷冬天能够使用的唯一采暖方式.这直接导致了很长一段时间煤气中毒事故的居高不下,一直到新千年后的前几年都 不乏这样的新闻.室内煤炉也因此获得了 杀人炉 的恶名. 为楼房社区供热的分散锅炉房,虽然不至于直接杀人,但是负面影响更加持久深远.直到2010年,北京仍然有820 座小锅炉房、3834台小锅炉.而在2000年,燃煤小锅炉等非清洁供热方式在北京市占比高达64%(同期北京市城镇人 口78%).这些锅炉的地理和产权分布都非常分散,且数量庞大,监管难度极大.更关键的是当时北京市供热缺口巨 大,市政部门基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导致这些锅炉烧什么、怎么烧的都有:燃料包罗烟煤、褐煤、渣油等几乎 一切能释放热量的燃料;

烟尘、废气的排放更是无法无天,一到冬天走在路上常常能见到一条条擎天黑柱,空气中时 常弥漫着硫磺味. 随着人口的激增,突出的问题不仅仅是供暖.很快,千万级人口大城市开伙所需燃气的供应问题,也凸显了出来. 1984年,为了填补北京市原有的751厂、焦化厂两个气源已经满足不了的需求缺口,首钢集团也开始生产人工煤气供 应城区(注意,人工煤气是指由煤生产的一氧化碳气体;

和今天人们谈论的 煤制气 ,即煤制烷烃,不是一个概念 ). 1987年,市内第一条天然气高压干线投入运行,为北大居民小区的1032户居民接上了的天然气,北京市自此拉开了 天然气应用的大幕.并从次年开始,全面铺开用更安全、更清洁天然气置换煤气.1992年,陕京天然气一期开工,于1997年顺利接通,年设计输送量33亿立方米. 由于北京居民、工业(如玻璃厂)都对天然气有巨大的需求,北京市实际上一直处于天然气短缺的状态.虽然不断 有新的气源接入,但是北京城市扩张太快,又有供暖、清洁电力等不少新增需求,事实上直到今天北京市仍然是勉强 维持着天然气的供需的平衡.周围地区和北京本地的工厂时常需要 拉闸限气 ,来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到了90年代,一些事情的发生使得北京市的政策制定者意识到,北京必须下大力气进行能源、环境方面的整治了, 不能再简单沉迷于经济发展的喜悦之中. 首先,是检测记录表明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这直接导致了国际上环保浪潮的兴起, 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碳排放、臭氧层空洞等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在世界范围内被热议.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定 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7年,世界各主要国家签订了旨在控制碳排的《京都议定书》. 其次,1993年的申奥失败,对于中央政府与北京市政府都是一个巨大的挫折.这使得他们痛下决心,一定要让北京 市改头换面!不能再在8年后输掉20................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