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QQ215851406 2019-07-06
故乡 明月 【 】 考证 链接 【 】 乡土 杂记 【 】

6 责任编辑:朱云毕

电话:89880091 E-mail:05172008@163.

com 乡土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 口述 历史 【 】 砖坯 殷华然 正月十

五、二十五,都是炸虫眼的黄道 吉日. 所谓炸虫眼,就是各家各户在正月十

五、二十五的晚上,燃放鞭炮,并且将花生或 者向日葵放在锅里炒一炒,就能把危害庄稼 生长的虫害炸死炒死,得到好收成. 这种风 俗习惯,多年来在淮安各地颇为盛行. 但最 使人难以忘却的还要数二月二炸虫眼这个 不寻常的夜晚. 那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晚上,也正是 农历二月初二的晚上,我们全家人刚吃过晚 饭,父亲便对我们说,今天晚上要炸虫眼,你 们要备好敲打有声响的器皿. 那时,由于我 们年幼, 不知道父亲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只好洗耳恭听无条件服从. 我们弟兄几个分别从家中找来了能敲 得响的器皿;

并各自选择了敲打器皿的木棒 子,万事俱备,只等待父亲的命令. 只见父亲 吩咐母亲将玉米粒子放进锅里炒玉米花子. 而他自己却来到堂屋条桌前点燃了蜡烛,又 将香点着了插在香炉里,然后他老人家跪了 下来,口中念念有词,磕了几个头,爬了起 来,手中拿着一挂大鞭,匆匆地出了家门,来 到门前的大场上,开始燃放鞭炮,并督促我 们弟兄几个赶快敲打器皿. 这时鞭炮声,敲 打器皿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寂静的村庄 开始沸腾起来了,这种热烈的场面,一直持 续到深夜,才渐渐地平静下来. 那时,我不知道二月二炸虫眼还这样的 隆重热闹, 我带着疑惑不解的心理询问父 亲,二月二炸虫眼为啥这样兴师动众? 只见 他老人家笑眯眯地对我们解释道,这是古代 人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 据传说二月二这天 晚上,正是老鼠结婚的喜庆日子,因为老鼠 是虫害中的大害, 它不但破坏庄稼的生长, 而且能毁坏河堤,咬坏了人们的衣被,啃坏 了人们的衣柜,古往今来,人们对老鼠恨之 入骨,二月二炸虫眼,首先擒贼先擒王,把老 鼠的眼睛炸瞎, 让它无能力破坏庄稼的生 长,同时,人们击打器皿目的是阻挡老鼠的 婚事,断其繁衍后代. 当老鼠听到鞭炮声,击 打器皿声,会吓得魂不附体,多数老鼠会吓 死在窝里, 父亲讲的一番话, 才使我大悟 …… 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变迁,科学技 术不断地发展,人们根治虫害鼠害积累了丰 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农业上的大丰收. 过 去用放鞭炮,击打器皿,驱除鼠害、虫害只能 是一种不现实的幻想. 是啊,童年亲身经历二月二炸虫眼那一 幕幕场面,现在回想起来,心里总觉得甜滋 滋的. 二月二炸虫眼 薛希舟 近几年,家家盖屋处处起楼,村里的巷子 越来越窄, 小孩子滚弹子的场地越来越没处 找. 一切可以盖屋造楼的地方,都郑重地围起 来. 早先是泥砸墙, 用两根有碗口粗的笔直 结实的木棒,用绳子固定好,在中间填上土, 几个人抬石磙将土夯实. 然后再如此反复的 往上加,就成了泥砸墙. 接着就是泥草墙,黄 泥拌稻草,和烂后码成墙,这墙虽省事,但不 如泥砸墙. 后来是砖坯墙,那时砖头既稀少又贵,一 般人家买不起,就自家学着脱砖坯. 运来泥土 用水和匀,然后用锨挖起来掼,几次掼下来, 泥掼熟了,就可以脱砖坯了,脱砖坯既是力气 活也是技术活,推土、和泥、掼泥要力气,和泥、脱坯要技术,泥和烂了,脱的坯不成形,泥 硬了,脱不下来. 脱坯时往坯模里填料和往地 上倒坯都是有技巧的. 外行人脱出来的坯不 是少棱缺角,就是歪瓜瘪枣,而且还不平整, 这样就砌不好墙. 那年我刚进初中,一天放学 回家,听母亲说父亲在自留地里和泥脱砖,我 高兴极了,跑去一看,父亲满头大汗,身上溅 了许多泥浆, 我问父亲, 盖三间房要多少砖 坯,父亲说: 大概一万块吧. 我说: 你一天 能脱多少? 单脱五六百,推土、和泥、掼泥连 起来算,一天只脱三百多. 这要脱到什么时 候? 做事既要有耐心又要有恒心,不然你什 么事也做不成. 那年秋天雨水特多,这对脱 砖坯是非常不利的,后来不得不备足泥土,趁 好天请人帮忙脱坯.终于将新房盖起来了.这 砖坯墙果然比泥砸墙、泥草墙坚固利爽. 住进 砖坯房里,心里那个高兴与舒坦简直没法说. 年华易逝,砖坯房说老迈就老迈,说落伍 就落伍. 那年拆房翻建,乡邻们毫不留情地将 它推倒、搬走. 散落的砖坯成了这个世界的多 余之物. 没有人需要它,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让 它安家. 它的余热,只能是填填门前的场地, 那还得将它细细敲碎, 等一场大雨浸泡整平 过后,方可大功告成. 我与 《 淮海报》打交道是在1965年,当 时还是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 一天下午 放学,语文老师左扬贵让我为他送封信到 淮海报社,让我交给那里的编辑―― ―因为 我家住在市妇幼保健院,当时的淮海报社 就在环城南路上, 我回家是要经过报社 的.走到报社时,我第一次走进了报社,走 上二楼 ( 当时只有两层)的一间办公室,把 左老师的信交给了里面的一位正办公的 人. 不久, 《 淮海报》 刊出了左老师题为 《 心愿》的短诗,我还记得: 你问我的主 张,请看装满主席著作的行囊,新疆是个 好地方,要建设不怕困难重重,要革命何 惧风云激荡? ―― ―当时国家正号召知识 青年支援边疆…… 文化大革命 了, 《 淮海报》不办了, 人员也散了,但当时做青工的我偶尔会听 到些报社文人们的趣事. 如倪玉珍同志 曾是报社的负责人,一次,有人拿来一份 稿子想发,来头还不小,稿子写的是一位 女劳模―― ―她男人是宣传部长;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