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gtbkwd 2019-07-05

1933 年, 我赴沪上考清 华, 意学生物, 那年的国文考试有一篇 写游记的试题,我根据自己在扬州、 镇江、 无锡、 苏州等地郊游旅行的感悟, 仿 照王维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的意境和 格调, 写了一篇短游记交卷, 谁知判卷 的竟是朱自清先生. 或许我写下的这篇 短游记正好中了他当时正在写 《 欧洲杂 记》 的 房师 的意想, 朱老师给了我一 个较高的分数,助我如愿考上清华大 学. 抗战胜利, 复员北平, 在 反内战、 反 饥饿 的学潮中, 他参加签名, 声援学 运, 热情洋溢. 朱先生倾心编纂 《 闻一多 全集》 完稿后, 心力交瘁, 极度衰弱, 这位 宁可饿死, 也不领美国救济粮 的铮 铮铁汉, 因胃穿孔不治与世长辞.朱先 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巨匠, 永 远是后继者的楷模. 我早识闻一多先生, 但最为难忘的 有二: 一是和闻一多先生一道在南迁的 湘黔滇旅行团 度过的三个月.1937 年,我清华生物系毕业留校任助教, 北大、 清华、 南开在长沙成立临时大学, 而 长沙已面临焦土抗战, 风雨飘摇, 朝不 保夕.学校决定分三路迁往昆明, 能步 行的组成 湘黔滇旅行团 前往昆明. 那年, 我刚满

21 岁, 也算辅导团的一员, 与闻一多、李继侗等师辈朝夕相处, 闻师 长髯飘洒 , 一路用画笔记日记.我 们曾在荆棘蔓草丛生的公路边围坐小 憩, 讨论时局;

既曾共尝过一叶扁舟渡 过盘江的艰辛, 也曾在昆明大板桥溶洞 口石上闲话, 还共在昆明大观楼唐继尧 铜像下忆旧.二是抗战胜利后, 在昆明 一二 ・ 一 运动中, 闻先生在风雨如磐 的岁月里 拍案而起 , 与国民党反动派 进行面对面的斗争. 继李公朴先生遇害 后, 闻师也惨遭迫害, 被枪杀于家门口. 各界群情激奋,时年

47 岁的闻师倒下 了, 千百万师生站起来, 让我激情写下 暗夜风雷讯,前军落大星.轻生凭赤 胆, 赴死见年青. 大法无纲纪, 元凶孰典 刑? 的悼句. 闻师 前脚跨出门, 后脚就 不准备跨进大门 以身殉职的伟大精 神, 永远鼓舞着我前进.

1960 年,周培源师与师母及其女 儿一道来昆, 访问昆明植物所.昆明面 晤, 在办公室接待周师一家, 十分亲切, 我们谈及抗战期间在昆明遭受日本飞 机轰炸一起逃难的往事, 回忆周师与陈 岱孙、 李继侗二师在昆明西山倒石头下 小村合住一个农家小院的旧事. 周师任 北大校长前, 我曾奉教育部之命到燕南 园家中劝驾赴任. 我和吴晗相识于西南联大, 他和闻 一多都是民盟的骨干.经闻一多、 吴晗 的介绍, 我先是参加 十一学会 , 时常 参与读书讨论.1945 年, 他们介绍我加 入中国民主同盟. 吴晗是我思想和行动 加入革命行列的引路人. 我在北京植物 研究所任副所长时, 吴晗任北京市副市 长, 为了植物园选址事, 他亲自陪同我 们在北京各地选址, 非常关心科学事业 建设. 后来历经坎坷, 吴晗含冤而故, 他 为之奋斗和建设的新中国, 时逢改革开 放的盛世, 国家展现在世界之林, 可告 慰生死因缘、 一门忠烈的吴晗一家. 费孝通先生和我属同时代的清华 人. 早年他与夫人一道到广西作社会考 察, 就崭露头角了. 西南联大时期, 我和 他的老师李景汉先生一道到滇西做过 考察.在民盟里, 我和费孝通经常在昆 明唐家花园读书会一起学习讨论. 文革 之后, 费孝通先生来到昆明, 我们在 昆明植物研究所会面, 愉快交谈. 中科院成立初期,我和华罗庚、 赵 九章都在科学院工作.1953 年, 我们一 道参加科学院代表团赴苏联访问, 由西 伯利亚大铁路达莫斯科,访问基辅、 列 宁格勒、 新西伯利亚城、 塔什干, 接触过 众多的苏联科学研究所.华罗庚、 赵九 章是名士派, 所到各所, 看在眼里, 记在 心里, 我则是有闻必录. 考察回国后, 我 们又一起在长春作总结,历时一月整. 吴有训是科学院初期的副院长, 他和竺 可桢都是我敬重的老领导. 吴副院长平 易近人, 到院里开会, 时有机会见面或 交谈, 印象深刻. 钱三强从法国留学归来时北京学 运活跃, 他投入学运之中, 我们是在学 运中相识.在中国科学院建院初期, 他 任院计划局局长, 我的好友王志华任副 局长.到科学院办事, 免不了要向他们 二位汇报植物研究所的情况,时有会 面.三强的夫人何泽慧到昆明来, 我们 也常相聚. 汤佩松年长我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