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匕趟臃39 2019-07-05
本报全国代印城市:北京、上海、天津、杭州、金华、宁波、福州、南京、济南、武汉、西安、成都、郑州、哈尔滨、长沙、贵阳、广州、南昌、重庆、合肥、兰州、银川、昆明、南宁、沈阳、长春、太原、石家庄、乌鲁木齐、呼和浩特、海口、拉萨、西宁、青岛、喀什、无锡、徐州、台州2019 年7月3日星期三 责任编辑 陈琰泽

4 版 新华社昆明

6 月29 日电(记者伍晓 阳、庞明广 、 杨静)望着村外正在施工的跨 江大桥,

44 岁的怒族妇女根四付开始憧憬 未来的日子.

两岸高峰耸立, 江水波涛汹涌, 怒江大 峡谷让世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但对 世代居住在怒江两岸的怒族人来说, 奔流 的大江曾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 从溜索到人马吊桥、 汽车吊桥, 再到如 今一座座现代化跨江大桥, 作为怒江边最 古老的民族之一, 怒族人正跨过天堑, 踏上 新时代的脱贫之路. 道路通了: 衣食住行样样方便 根四付的家乡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 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 是全国唯一的怒族 乡. 根四付生在怒江西岸的托坪村, 但乡政 府所在地却在江东岸. 小时候喜欢吃糖, 只有乡里买得到. 根四付说, 以前江上没有桥, 去乡里只能 滑溜索, 父母担心她的安全, 从来不让她 滑. 直到十多岁, 父亲才带她第一次滑溜 索到乡里赶集. 生活的艰辛远不止吃不到糖.

1993 年, 根四付怀胎十月临产, 她挺着大肚子 没法滑溜索去乡卫生院, 最后自己在家 把儿子生了下来. 这在当时不稀奇, 很 多人都只能在家生孩子. 她说. 直到

2009 年, 匹河乡在怒江上修建 了一座人行吊桥, 溜索过江才在当地成 为历史. 虽然这座桥走上去左摇右晃, 最 多只能同时通行

10 人, 怒族人的生活还 是很快有了起色.

4 年前, 根四付拿着从银行借来的

5 万元无息贷款, 在乡里开了一家怒族 服装加工店. 每天, 她都要坐在缝纫机前 从早忙到晚, 但她觉得, 这样的日子要比 过去幸福太多. 衣食住行都比以前更好, 更方便. 根四付说, 以前交通闭塞, 想做什么都做 不成, 只能去山上背柴火、 找猪食. 现在 我在乡里开店, 还有人在微信上找我买 衣服, 日子好过多了. 头脑通了: 娃娃上学不再发愁 过去, 落后的交通、 闭塞的环境, 让怒族 人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贫困生活. 据有关资 料记载, 在16 世纪以前, 怒族还处在新石器 时代的晚期, 生活以采集和狩猎为主. 我读书很努力, 如果小时候条件好 些, 至少能读重点大学.

28 岁的怒族人、 匹河乡老姆登村大学生 村官 和志青说. 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2008 年考上了云 南省内一所普通本科. 高考那年, 和志青的数学成绩在全州 名列前茅, 但英语只考了

39 分. 我们小时 候连汉语都说不顺溜, 更别说学英语了. 他说, 英语老师教 Banana 这个单词, 可 他当时连香蕉都没见过. 现在的孩子条件比我那时好太多 了. 和志青说. 如今, 走进福贡县匹河完 小, 现代化的教学楼、 宿舍楼是全乡最靓丽 的建筑, 学校内还有音乐舞蹈室、 美术图书 室、 少先队活动室等. 我喜欢弹吉他, 已经学了一年多. 五 年级

3 班的怒族学生和建强在音乐舞蹈室 里拨弄着吉他, 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说. 和父辈不同,

11 岁的他对溜索已经没有 一丝记忆. 只要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