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52276522 2019-07-05
中国社会史论战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者简介: 孙旭红,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 0 C Z X

0 1

7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 2 Y J C

7 1

0 0

2 5 ) 、 江苏大学高级人才引进 项目( 项目编号:

1 1 J D G

1 7

4 ) 阶段成果之一. ① 王礼锡: 《 中国社会史的论战》 ( 第 3辑) , 神州国光出版社

1 9

3 2年版, 卷头言. ② 何干之: 《 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 , 生活书店

1 9

3 7年版, 第3- 4页. 孙旭红 摘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来看, 这场论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确定了国情上的理论基础, 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和指导意义, 揭示了中国社会历史 的发展和现状, 从理论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提供了科学依据,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历史、 中国社会、 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 并直接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确立. 关键词: 中国社会史论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中图分类号: A

8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9 0

9 2 (

2 0

1 3 )

0 2-

0 0

6 5-

0 7

一、 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缘起 围绕

1 9

2 7年中国大革命的失败原因, 苏联共产 党、 共产国际、 国共两党以及共产党内部对该问题的 检讨发生了严重分裂, 有关中国革命的性质及其前 途等一系列重大的原则问题, 遂成为首先需要检讨 或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 读书杂志》 主编王礼锡 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现在是盲目的革命已经碰壁, 而革命的潜力又不可以消泯于暴力的镇压之下, 正 需要正确的革命理论指导正确的革命途径的时 候. ① 于是, 代表不同政治势力的 托陈取消派 、 动力派 、 新生命派 、 改组派 、 新月派 等, 就 中国社会性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欲从中寻 找到 正确的革命途径 .社会史论战的第一回 合― ― ―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便因此而展开. 之所以将这场论战限定为 史 的论战, 是因为 在论战伊始就如何干之后来所总结的那样, 社会史、 社会性质、 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 可说是关于一个问 题的多方面探讨, 一开始便已开始 清算过去和现 在 , 为着 认识过去、 现在与追求未来的准备工 夫 , 这场论争 由目前的中国起, 说到帝国主义侵 入前的中国, 再说到中国封建制度的历史, 又由封建 制度说到奴隶制度, 再说到亚细亚生产方法. ② 可见, 论战各方在这种由 现实的中国 回溯至 历史 的中国 思考方法和分析途径, 是中国社会性质问 题的论战演变成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历史与逻辑的联 系所在.正因为如此, 论战在

1 9

3 0年后开始发生明 显的 转向 , 其标志就是 在讨论内容上更强调历

5 6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 0

1 3年第 2期 史本身的问题 , 相应地 从历史自身出发来研究历 史问题在论战中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 ①.而 从历 史自身出发来研究历史问题 的代表作便是郭沫若 《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的出版, 在整个社会史论战期 间, 再没有哪本著作比郭沫若的《 中国古代社会研 究》 更能激发论战者对于中国早期历史的兴趣了. ② 郭沫若进行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目的是 把中 国实际的社会清算出来, 把中国的文化, 中国的思 想, 加以严密的批判, 让你们看看中国的国情, 中国 的传统, 究竟是否两样. ③作者在该书中创造性地 把古文字学与古代史研究相结合, 从 人类社会的 发展是以经济基础的发展为前提 ④这一唯物史观 的基本原理出发, 通过对大量中国古代文献、 甲骨卜 辞和青铜铭文资料的梳理, 从分析生产工具和生产 关系入手, 揭示了中国从远古到近代的社会经历过 原始共产制、 奴隶制、 封建制和资本制几种生产方式 的更替, 进而得出西周以前的中国社会是 原始共 产制社会 , 西周开始进入奴隶制时代, 春秋以后进 入封建社会这一结论.这是第一次提出中国历史的 体系, 证明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马克思在《 〈 政治经 济学批判〉 序言》 ( 郭沫若正是《 政治经济学批判》 这 部经典文献最早、 最完整的翻译者) 中对人类社会 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是完全一致的.联系社会史论 战过程中 新生命派 对中国 社会构造 之 特殊情 形 的分析与强调, 郭沫若的这些结论显然是有感 而发.又由于该书 把《 诗》 、 《 书》 、 《 易》 里面的纸 上材料, 把甲骨卜辞、 周金文里的地下材料, 熔于一 炉, 制造 出来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 ⑤因此, 该书出版后立即引起了论战各方的高 度关注. 需要指出的是, 郭沫若的研究受到 关注 并不 代表其结论受到普遍的认可, 相反, 在中国过去的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