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思念那么浓 2019-07-05
第1页共4页学习时报/2016 年/12 月/5 日/第003 版 采访实录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 (上)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采访组

本报记者 邱然 黄珊 陈思 等 采访对象:戴明,1952 年生.

北京市海淀区西颐中学学生,1969 年1月与习近平一起到延 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住同一孔窑洞.1970 年招工离开梁家河,曾做过教师、科技副县长,西安 地质学院产业处处长,在长安大学公安处副处长(正处级)任上退休. 采访日期:2016 年6月6日采访地点:中央党校电视台演播室 采访组:戴明同志,您好!1969 年,您与习近平一起到陕北的梁家河村插队.请您讲一讲当 年知青插队的背景和选择到陕北去的原因. 戴明:知青插队的背景,简单来说,就是席卷全国的 上山下乡 运动.我们当时都在学校 上学,毛主席发出号召: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这个号召一 发出,每一个人都必须积极响应.实际上,我们当时也谈不到 想去 或者是 不想去 ,这就 像是一场巨大风暴,把我们都卷到里面了.如果我们不响应号召,那肯定不行.如果不走,居委 会的老太太、学校的老师、革委会的工作人员,就会天天找上门来谈话,动员我们下乡插队. 根据国家安排,我们那一批知青,插队的目的地主要是山西和陕西.我问我父亲是去山西好, 还是去陕西好?我父亲毫不犹豫地说: 当然是陕西好!陕北可富裕了,条件很好.婆姨都不上山 劳动. 我父亲之所以有这样的印象,就是因为他们在陕北工作的时候,当地有一个持续了多年 的大生产运动,农业各方面发展得很好.而且,当时南泥湾留给我父亲的印象非常深刻.就像那 首民歌里唱的 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所以,他对我说: 你肯定要去陕北. 那一年,我不到

17 岁,近平不到

16 岁.因为近平早上一年学,所以他是我们几个北京知青 当中年纪最小的. 采访组:你们从北京出发赶赴陕西,已经是四十多年前的往事了.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 戴明:还有些印象,一些细节还记得挺清楚.我们是

1 月13 日出发的.近平和我们几个都 到了北京站,当时一看,好家伙!人山人海,挤都挤不动.有知青,有来送行的家人,还有维持秩 序的警察、军人、车站工作人员,整个站台挤满了人.当时,我的父母都去送我了,但因为人太 多,他们没能挤到前面去. 我们乘坐的 知青专列 能容纳一千多人.车停在那里等待出发的时候,我们心情还是很好 的.有这么多人送我们,场面这么隆重,有点儿像去当兵的感觉,觉得还挺光荣的.可列车一开 动,车上车下就是一片哭声了,不光女知青哭,男知青也哭.因为毕竟都是些十几岁的孩子,大 多都没怎么单独离家出过远门. 多年以后,近平曾在一次访谈中回忆起当时出发的情景.他说: 在去延安的专列上,我记 得很清楚,那是

1969 年的

1 月份,全部都哭啊,那整个专列上没有不哭的.就是我在笑.当时 车底下我的亲属都说,你怎么还在笑啊?我说我不走才得哭啊,我不走在这儿有命没命我都不知 道了,我走这不是好事吗?我哭什么呢?他们听后就破涕为笑了. 知青专列 从北京出发,经过河南,过黄河大桥,沿着陇海线,一路到了西安.没换车, 第2页共4页火车又开到了铜川.抵达铜川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 第二天很早就起床,吃过馒头、咸菜,之后就准备出发了.出发的时候,天已经亮了.一两 百辆大卡车来接我们,那个卡车还不错,上面加了一个篷子遮风挡雨.我们把行李卷、箱子都放 在车斗里面,人都坐在行李上,一辆卡车能坐二十几个人. 近平和我上了一辆卡车.我们上车的时候,看到当时的情景壮观得很:前面出发的车在环山 路上排成了长龙,黄土滚滚,铺天盖地.当时看到那个情景,我们都很兴奋.等到上车走了半天, 冻了一路,吃了一路的土,我们也就不兴奋了. 就这样,一路颠簸到了延安.下车的时候,我们身上全都是土,变成一个个 土人 了.天 已经黑了,我们住在一个学校里.经过一天的颠簸,知青们非常疲惫,有人就把桌子一拼,躺在 桌子上很快就都睡了.我睡不着,就找了几个人出去溜达.那时延安城特别小,我们转了半个小 时就转完了.延安当时最高的一个楼就是新华书店,是个二层楼房.整个延安黑咕隆咚的,只有 长途汽车站前面有一个路灯,寒风一吹,灯罩 啪啦啪啦 地响,灯光一闪一闪的.当时我的心 情简直没法描述―― 原来这就是延安 ,心里凉了半截. 接下来的一天,我们继续坐卡车,从延安到延川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