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kr9梯 2019-07-04

1996 年先后并入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2000 年与上海铁道大 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 学校现有本科招生专业

75 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45 个,专业硕士学位授 权点

17 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

26 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涵盖一级学科

30 个,专 业博士学位授权点

3 个,博士后流动站

25 个.全日制在校学生约

35809 人,专任教 师2708 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

945 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9 人,中国工程院院 士8人.学校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3 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含培育)10 个,上 海高校一流学科

17 个.拥有

3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 个国家协 同创新中心、1 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5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

38 个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注:专业平均年招生规模=学校当年本科招生数÷学校现有本科专业总数

5 3.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 (简述学校定位、人才需求、专业筹建等情况) (无需加页) 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 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了 知识、能力、人格 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具有 扎实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社会责任 综合特质,成为引 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迄今先后培养了

30 余万名毕业生,造就了一 大批杰出人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已逐渐占据主导地 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引领社会与产业经济的新发展,对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 养也提出了新要求.回顾目前的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在工科本科专业大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工科教育理科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完全适 应、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加大等问题.未来工科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现代 科技进步、知识创新、学科融合等发展需要,通过面向新经济发展需要、面向未来、 面向世界的知识更新、学科交叉融合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 材料科学的发展始终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先导和支柱, 国民经济和工程技 术的进步与腾飞离不开材料学科的支持. 目前在我国绝大部分综合性高校中均开设有 材料类本科专业.在2012 年发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除了材料科学与工程 主流专业设置外, 还设有按材料门类细分专业和部分特设材料类专业.在目前许多高 校的材料类专业运行实际来看, 通过大材料领域的专业教学强化学生专业基础、与材 料科学的发展相适应, 而在工程技术的教学、尤其是与材料实际应用学科相结合的交 叉型教学方面存在很多缺陷. 新材料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支持现代工程技术、尤其是新 技术的发展需求, 而新经济、 新技术的发展又为新材料的教学和科研指明方向. 因此, 材料学科的本科教学与其应用工程技术领域相融合、培养学科交叉型的新材料、新工 科技术人才,就成为高校本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迄今已有

61 年的历史,下设金属材料、无机 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土木工程材料、复合材料等

5 个专业方向,材料学科门类 较为齐全,在国内材料类专业领域享有较高声誉.长期以来,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 程专业为我国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并服务于材料相关 各........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