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ddzhikoi 2019-07-04
凌春杰 湖北长阳人, 土家族.

作品散见传统报刊 及自媒体, 出版著作7部, 数次获得文学奖. 中国作协 会员, 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 散文二题 关注 Attention 2017年8月27日 星期日 文文打工 学03 茶润大地 陶是老祖宗的神器, 千百年来逗人喜爱. 陶源自 大地上的泥土, 蕴含着万物骨殖, 历经炉火锻造, 饱含 着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 陶纹中散发出对岁月的理 解. 后来, 先民们有了更高的温度, 烧制中经高温加釉 而更有质感, 于是得到了宏大视野的命名: CHINA, 我 们称作陶瓷. 我喜欢陶瓷, 用陶壶沏茶, 用瓷杯品饮, 陶瓷之间, 上下几千年, 山水又相逢, 清香袅袅, 自然 舒畅, 一时天地宁静, 时空沉湎, 世界空灵, 感慨而向 时间致敬. 我是爱茶之人. 说不上对茶的研究, 时间久了, 却 饮得出些茶的韵味. 沏一壶茶, 两三个瓷杯, 正好独处 时自娱自乐, 小聚时相视分享. 有朋友送我一包茶叶, 产自武陵山脉, 茶树野生于千余米雪峰之上, 稀稀疏 疏的, 全然不成产业的气候. 朋友的表姐住在大山之 上, 每年上山采得嫩芽三五七八斤, 土法杀青揉捻, 用 偌大的柴火铁锅炒制. 这茶本是绿茶的基叶, 却被制 成了红茶的汤色. 自然, 茶叶的视觉并无奇绝, 颜色也 普普通通, 一片片茶叶随意弯曲勾连, 粗细都有自己 的个性, 没有毛尖的纤毫毕现, 没有龙井的柔嫩厚实, 没有碧螺春的慵懒缱绻, 也没有铁观音的散乱蓬松, 全然没有那些有名头茶叶的章法, 单就是一个羞涩质 朴的山间女子. 这茶却独妙, 胜过一些数千元甚至上 万元带着字号的名珍贡品. 拉开自封袋, 一股草叶般 的清香漫溢而出, 轻轻吸吸鼻子, 始觉茶香的底蕴, 其 实是嫩叶的香, 是春天的香, 是嫩叶在春天里, 雨过天 晴后复合泥土的馨香, 淡而柔韧不绝, 深而意蕴绵长. 那种香, 也是麦香稻香米香草香叶香的复合, 才有这 么醇厚绵长, 才有这么清丽诱人, 让人舍不得去沏泡 它的汁液, 却又很想一饮而后畅, 形神俱为它所迷. 朋友将茶送我, 交代了一句话: 这茶要留着自己 喝. 只饮得一杯, 便知道这茶的珍妙之处. 这茶的汤 色, 是阳光的金, 中和了青草的翠绿, 又加了嫩芽的 鹅黄, 是色谱上难以找到的黄红, 这种汤色, 或可以 叫做高山黄, 或可以叫做大地红, 红黄之间, 汤水极 清明澄亮, 盛在杯里静若处子, 端在手中晃若明月. 凝神静气间, 看着这茶色, 满耳的静噪顿然沉寂, 不 知道是要将这茶饮入口腹, 还是这茶要将人消融到 无形. 对着这茶汤, 我发呆了很久. 茶香经热水释放, 在水汽升腾中, 这香先是一点点洇开, 仿佛挣破了什 么方才弥漫开来, 冥冥之中又似有一簇茶花在眼前 悄然绽放, 茶香和水汽凝合在一起, 任由香气逐渐浓 郁. 它慢慢地穿透我微闭的眼, 曲径通幽地潜入肺 腑, 让我满身通透地香盈起来. 缓过神来, 轻抿一口, 似一团温热的凝脂, 先是在舌苔上稍一停留, 任它刺 溜入喉, 又缓缓经咽抵胃, 极是顺滑, 极是圆润, 极是 舒坦. 这团温润中, 我还察觉到柴火的余味, 那是一 片片嫩叶在铁锅烈火中逐渐温软, 在铁与火炙烤中 永生的决然. 我知道, 这茶定然是长在一片向阳的丛 林之中, 茶树的枝干必是历经了多少年的风霜雨雪, 这才将天地日月的菁华集于一身, 无苦涩, 无腥膻, 不浓一分, 也不淡一厘. 茶一入腹, 便觉沉实, 仿佛自 己顿成了一棵茶树, 屹立在高山之上, 迎风迎雨, 迎 日迎月, 任凭岁月变迁, 只扎根于土石罅隙. 有好一 阵, 一旦有朋友来, 我就喜欢将这茶拿出来, 洗净小 小的白瓷杯, 听一曲牡丹亭或西厢记, 看着茶叶在一 汪洁净中微微荡漾, 你一杯我一杯随意品饮, 你一言 我一语天南海北, 不知何时兴尽而散. 而今, 这茶竟 悄然成为绝唱, 怕是再也难得遇上了. 年少的时候, 我饮鄂西山地的绿茶. 那时的茶, 都 是散装, 不讲究茶的制作工艺, 也没人关注茶的生态 环保, 人们讲究的, 是茶的沏泡. 茶大多是老春茶, 叶 片粗大, 都是各家手工揉制. 冬天农闲, 一家人围在火 垄前, 抓一把暗绿的茶叶, 丢入小小的边耳土罐, 放在 柴火边炙烤, 边烤边上下摇动土罐, 让茶叶在罐中受 热均匀. 两三分钟, 一袭浓烈的干香便从柴火味中透 出. 撸起火苗上吊着的铁水壶, 直将沸水高高细细地 酌入罐中, 那股纤细的清泉跳入罐中的刹那, 轰然一 声, 罐中翻腾起偌大水泡, 一股水汽携带茶香腾空而 起, 顿时满屋茶香压倒了柴火的烟呛味. 这时的茶还 不饮用, 得放在火边熬上一会儿, 这才每人分得半杯. 这种茶汤浓酽, 常常让人醉得微微发晕, 往往心生一 丝莫名的饥慌之意. 不胜茶力的人说, 茶都熬成膏子 了, 喝一口就留一个缺口, 得是非常厉害的人才受用 得住. 这种沸煮过的茶我也喝过很多年, 熟悉得竟无 甚心得, 却自此与茶有着很亲的缘分, 不觉与茶风风 雨雨几十年, 无端地迷恋着茶溶于水的香氛. 遗憾的 是, 我家不种植茶叶, 我们喝的茶, 大都来自附近高山 上的姑妈家. 有一年, 我从山上扯了一根小小的茶苗 栽在屋旁, 那茶苗渐渐长大, 开花, 结果, 几十年过去, 那棵茶树如今依然长在那里, 也算是一种遗世独立. 记不得是哪一年了, 我曾在这棵茶树上采摘过几十片 嫩芽, 自己动手在锅里翻炒, 一芽一芽地捻成条状, 在 太阳下晒到半干, 终于忍不住好奇, 就冲泡成一杯绿 汤, 乐颠颠地下了口腹, 却无甚特别的滋味. 后来有一 年, 我在长沙农家小住, 帮助茶农制过茶叶. 我至今记 得的是, 鲜茶叶先在锅中加热杀青, 然后放进一个深 木桶中, 赤着双脚在桶中一会儿踩踏, 一会儿在桶底 搓来搓去, 直踩得双脚被茶叶的色素染得发褐, 一片 片绿叶变成了暗黑长条, 才将茶叶置于竹器之中, 搁 在灶头上慢慢炕干. 那茶, 喝起来满是柴火味, 仿佛端 在手中的就是一杯人间烟火, 有着火辣辣的香, 也有 着若有若无的苦, 饮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这些年来, 我渐渐收藏了不少各地不同的茶. 细 想起来, 茶在不同的地方, 还真因不同的水土, 不同的 制作工艺, 有着不同的茶味. 当然, 不同的茶, 品饮的 意趣却可以大体相同. 三五个朋友, 围炉而坐, 沏一壶 茶, 看似闲适, 底蕴却是合作与分享. 酒可以逢知己而 饮, 饮来饮去可能只是酒肉朋友. 茶却不, 茶先是礼, 进门奉茶, 是心底的尊重, 是要与你分享大自然的馈 赠. 杯茶之小间, 品的是时间之汤, 谈的是天地之大, 相视的是心神默契. 人们爱茶, 大约不仅仅茶能提神 益思、 生津止渴, 其实是在茶香茶趣之中, 坦露亲近自 然的本心本性, 是心无旁骛和纯粹洁净. 这茶, 就着陶 瓷, 借着山水, 有人的地方, 就一个村落一个村落、 一 座城市一座城市地洇着, 慢慢干了, 化为一群人陶冶 心灵崇尚自然的经幡. 有人说, 茶能提神, 茶多酚和茶 黄素对人体有这样那样的益处. 我想, 茶的提神其实 也可以理解为茶的凝神, 一片树叶, 就能将一个村庄, 一个地域, 一个民族, 在山水之间凝聚起来, 凝聚出共 同的意趣、 共同的品位、 共同的爱好, 里面暗含着关于 生活的共同理解, 这就是茶的力量, 这就是茶饮之道, 是茶与人互融共通的玄虚奇妙. 茶之于人, 早已越过 了物理的、 生物的、 化学的效应, 向着精神的维度丰 润, 继而又反过来滋养着茶的内涵和文化, 变革着茶 的技术工艺, 成为令人流连忘返的精神居所. 和很多非物质文化一样, 茶文化也是从功能开 始的. 明代朱嘧 《救荒本草》 , 从食用充饥救荒 出发, 把所采集的野生植物先在园中种植观察, 对采 集的植物进行绘图描述, 记载了茶的加工处理烹调方 法等. 同是明朝学者李濂记茶曰: 救饥, 将嫩叶或冬 生叶可煮作羹食 . 更早的 《神农百草经》 记: 神农尝 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 . 有人推测, 最早利 用茶的初衷, 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物, 也可能是作为 烤煮的食物, 而后才发现了茶的药........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