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cyhzg 2019-09-11
悦读责任编辑: 王素英 美术编辑: 胥若楠

电话: 0531-66118725

2018 年7月8日星期日 A10 读了朱介凡先生的 《晒暖》 , 说到北方话的 "晒老爷儿" "挤老 米" , 又使我回到冬日北方的童 年.

冬天在北方,并不一定是冷得让人就想在屋里烤火炉. 天晴时,早上的太阳光晒到墙边,阳光普照大地,不由得就想离开火炉, 去接受大自然所 给予的温暖. 通常是墙角边摆着几个小板凳, 坐 着弟弟妹妹们, 穿着 外罩蓝布大褂的棉袍, 打着皮包头的毛 窝, 宋妈在哄他们玩 儿.她手里不闲着, 不是搓麻绳纳鞋底, 就是缝鞋帮子.不知怎么,在北方,妇女有做不完的针线活儿, 不分冬夏. 离开了北平,无论到什么地方, 都莫辨东西, 因为我习惯 的是古老方正的北平城, 它的方向正确, 老爷儿 (就是太阳) 早上是正正地从每家的西墙照 起, 玻璃窗四边, 还有一圈窗户 格, 糊的是东昌纸, 太阳的光线 和暖意都可以透进屋里来.在满窗朝日的方桌前,看着妈妈照镜子梳头,把刨花的胶液用小刷子抿到她光洁的头发上. 小几上的水仙花也被太阳照到 了.长方形的水仙花盆里, 水 中透出雨花台的各色晶莹的彩 石来.或者,喜欢摆弄植物的爸爸, 他在冬日, 用一只清洁的 浅磁盆, 铺上一层棉 花和水, 撒上一些麦 粒, 每天在阳光照射 下, 看它渐渐发芽茁 长, 生出翠绿秀丽的 青苗来, 也是冬日屋 中玩赏的乐趣. 孩子们的生活当然大部分是在学校.小学生很少烤火炉, 下课休息十分 钟都跑到教室外, 操场上.男孩子便成群地涌到有太阳照着的墙边去挤老米, 他们挤来挤 去, 嘴里大声喊着: 挤呀!挤呀! 挤老米呀! …… 直到上课铃响了, 大家才从 墙边撤退, 他们已经是浑身暖和, 不但一点儿寒意没有了, 摘下来 毛线帽子, 光头上也许还冒着白 色的热气儿呢! 据 《美文》 挤老米林海音一我妈不是一位普通的妈妈. 我4岁的时候, 和其他小孩子 在高楼顶的屋檐上追跑嬉闹, 极度 危险.她没有打我骂我, 而是去买 了个大西瓜, 带我们站到那个楼顶 上, 然后把西瓜扔下去, 叫我看, 并 对我说: "你看, 摔下去就是这个样 子. " 我上初中的时候, 第一次收到 情书,试探着拿给妈妈看.妈妈仔细看完后喜滋滋地叠起来还给 我, 说: "年轻真好, 还有人给写情 书. " 我后来听说很多女孩子不再 对妈妈说心事,就是从收到第一封情书开始的.之后好像也没有 什么事是不能和她说的. 我14 岁第一次离开家,去外地念书,心中惶惶不安.自己收拾行李也不知道收拾得好不好,请我妈来看, 她随便看了一眼说: "很好, 我都收拾不了这么好! " 这是我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件事. 二 爸爸去世一年后, 我 刚考上大学, 突然就卧床 不起.等她推门走进我 的宿舍, 我已经躺在床上 不能动了,我叫了一声"妈" 就哭了. 当时在北京看病太 难了, 每次排队要四五个 小时.她摸着我因为打 了很多针而发青的手轻 轻地说: "不知道有没有 那种神仙, 能把你的病摘 下来放在我身上. " 那些日子, 我们俩就 挤在我宿舍的小床上.妈妈为了 让我睡得好一点,总是蜷在角落里.我的同学告诉我, 曾遇见妈妈 在空旷的操场上独自痛哭. 在北京治疗

3 个月后, 连医生 都说住院也没有什么意义.我不 能走,她就背着我,从北京跋涉2000 多公里, 的士、 火车、 大巴、 三 轮摩托车倒腾着坐, 终于把我弄回 家.她到处寻访方子和疗法, 又背 我去各个地方治疗.最后, 她研究 医书, 自己试药开药, 在自己身上 试针, 然后给我打针. 半年后, 我站了起来, 回到北 京继续读书. 三 我总觉得妈妈很有智慧、 很大 气.爸爸去世后, 她并没有沉溺于 悲伤, 而是告诉我生命是自己的, 不管遇见什么事情, 都要活得快快 乐乐. 我有时会想, 她充实和快乐的 样子, 会不会是做给我看的.有一 年我回家, 破例起了个大早, 发现 她在阳台上对着自己养的鸡说话: "你看看你, 吃你自己的那些啊, 干 嘛要抢它的啊? " 我想, 自言自语的 人心里是不是很孤寂? 从小到大, 她从来没有像很多 妈妈那样, 说她怀我的时候吃了多 大的苦之类的话.她总说我是她 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生下的宝贝 孩子.她轻巧地说: "生命是瓜熟 蒂落的事. " 这给了我很深切的安 慰. 我想对她说的话, 想了很久终 于想好―― "幸会" . 据 《读者 ・ 校园版》 幸会, 妈妈 张春情感小调 高中时, 文理分科突 如其来, 同学们虽然仍在 同一幢教学楼, 可刚分班 时真是见缝插针地找机会 叙旧.旧同学间的联系密 切造就了流畅的传播渠道, 后来我们班推出了一 款 "产品" , 不知不觉地也 在其他班级间流传开来. 某天早上, 班级的讲 桌突然多了一本台历型的活页笔记本, 制作者是 我们的副班长.目的是如果老师和同学有什么事情想说却不好意思当面说的, 可以写在上面, 每一页都有留言和批注的地方,方便互动与回复. 幸福如我们, 并没什 么苦难非得在上面倾诉, 久而久之, 开始有一些同 学在上面写写小诗或说说笑话, 还有在上面贴大 头贴合影和画四格漫画的, 现在想想, 其实这不 就是"自拍+鸡汤和段子" 的手写朋友圈吗? 因为课间叙旧聊天的 习惯, "手写朋友圈" 一传

十、 十传百, 许多班级都纷 纷效仿.但不是每个班级 都像我们那么老实, 理科 班就有男生从互相调侃演 变成谩骂.社交媒体上的 掐架, 掐完之后就秒删, 在 手作时代, 几乎每个班级 的 "手写朋友圈" 都会有几 页残缺不全的, 据说残缺 得最厉害的, 残存的页码 只有个位数, 有种清空社 交网络的即视感. 激化的矛盾导致各班的 "手写朋友圈" 纷纷 退出历史舞台.我们换了一位班主任.新班主任认为 "手写朋友圈" 上 的那些匿名建议, 其实是 我们在为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找借口. " 手写朋友圈"退出历史舞台后, 我们变得没 那么浮躁, 和大部分要冲 刺高考的学生一样, 埋头 于题海战术中直至毕业.尽管毕业之后有过几次同学聚会, 但大家完 全没人提到过那本 "手写 朋友圈" .我倒是和副班 长聊过一次, 对她的创意 表示赞赏的同时也惋惜它被大家遗忘, 她只是淡 淡地说: "岁月不够峥嵘, 谁愿忆往昔? " 我突发奇 想: 如果我当时学 《天方 夜谭》 , 在 "手写朋友圈" 天天更新连载小说, 让班 主任读得欲罢不能, 他会 不会就会放它一条生路, 而 "手写朋友圈" 也成为 我写的第一本书呢? 据 《三联生活周刊》 手写朋友圈 阿之乐在其中生活百味 资料图片 午间的暴雨过后 我们相约去打木耳 我们用竹竿随便捅几下 它们一个个掉下来 放进竹篮时它们好像在收缩 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我们在山上围着一棵棵树打转 直到天光渐暗 竹篮中的暮气好像都变得沉重 木耳堆得老高 回家的路上 我们在篮子里随手翻着它们 沉溺于比喻的游戏 都忘了它们是用来吃的 春鱼 春鱼是我老家赤壁市独有的鱼 它们小小的身体 在春水中游动的时候 像一小根一小根透明的藻荇 头上两颗小黑眼珠像两粒尘埃 每年桃花汛起的时候 它们一群群从长江游来 在望夫山下的涧溪中徘徊游弋 阳光可以穿透它们的身体 内脏和骨刺都看得清清楚楚 这么弱小的生命 在水中却是自由的 如果不仔细看 它们就是水面上细小的波纹 据 《长江文艺》 打木耳(外一首) 黄斌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