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飞鸟 2019-09-11
3

5 责任编辑: 李晓晨

电话: (010)

65389204 2017年8月14日 星期一 第106期 陶纯, 鲁迅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 家高研班学员, 现为解放军战略 支援部队系统专业作家.

有大 量长中短篇小说见于各文学期 刊, 部分作品被各类选刊转载. 长篇小说 《一座营盘》 入选

2015 年度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 《当代》 长篇小说 年度五佳 . 曾两次获得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 艺大奖 , 两次获得全国 五个一 工程 奖, 三次获得 全军文艺新 作品奖 一等奖, 两次获得 中国 图书奖 , 以及 《人民文学》 《解放 军文艺》 《中国作家》 等刊物优秀 作品奖. 在军事文学领域不断开掘――陶纯小说论 张丽军 李君君 本专刊与鲁迅文学院合作 不忘初心说陶纯 潘灵1992 年初冬, 我有生头一回进京.当时我是云南人民 出版社的一名年轻编辑, 正领命做一本大型纯文学双月刊 的前期工作, 这本刊物, 就是后来在文坛享有盛名的 《大家》 .初到北京, 人生地不熟, 但我胆子不小, 一个人摸索 着去了 《青年文学》 , 偶遇知名编辑李师东.李老师听说我 此行的任务是找在京的青年作家, 为未来刊物的稿源做准 备工作, 便帮我介绍了几个人, 其中就有正在原解放军艺 术学院文学系学习的陶纯, 二十几岁的陶纯已经在 《人民 文学》 《青年文学》 《上海文学》 《解放军文艺》 等大刊发表过 小说, 作品还被 《新华文摘》 选载过, 这在当时颇为不易. 我拿着李师东写给我的纸条, 先去了军艺, 没费力气 就见到了陶纯.人与人的关系真是奇怪, 有的人与你一辈 子共事, 彼此都难成朋友;

而有的仅一面之交, 便成为永远 的朋友, 仿佛前世就认识――我与陶纯, 便属于后者. 从第一面我就看出, 陶纯有颗细腻坦诚的心, 这个出 身山东贫穷农家的子弟, 善良敦厚, 沉稳实在, 很低调, 不 张扬, 总是面带微笑, 性格不愠不火.我们相识 26年, 每年 都要多次见面, 我从未见过陶纯怒火中烧的模样, 他总是 微笑着.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一旦想到陶纯, 就会阴转晴. 《大家》 创刊不久, 我就责编了陶纯的短篇小说 《村殇》 , 写的是农村被渐渐破坏的政治生态和基层干部的腐 败问题.文章跟他人一样, 不愠不火, 不紧不慢, 感性而调 皮的文字会逗你会心一笑, 但它是有深度, 有力量的.送 审时, 主编问我为何选发这篇小说, 我揶揄说, 大概是因为 微笑的批判现实主义.主编愕然, 审完稿子后说, 你是对 的, 只是这微笑里, 夹杂了讥讽, 这是篇有分量有特点的农 村题材作品. 陶纯从军艺毕业后回到驻济南的部队当专业作家. 我在 《大家》 做编辑期间, 常去山东组稿, 每次笑眯眯接送 我的都是陶纯.如果说, 那个时候我们之间的关系是编 辑与作者的关系, 那么后来我离开 《大家》 , 我们就变成纯 粹的朋友间的交往了.离开 《大家》 , 使我品尝到了文坛 上的世态炎凉, 一些原本交往颇深的文人朋辈, 因此与我 渐行渐远.陶纯则不然, 每次去济南, 他仍然一成不变地、 热情地迎来送往.有一次, 我们闲聊到鲁菜, 没想到第二 天, 陶纯就把我们带到一家有名的鲁菜馆, 特意请熟悉的 厨师做了经典的鲁菜, 然后笑眯眯地看着我大快朵颐, 有 一道菜叫九转大肠, 那道菜的滋味,

20 年后仍然弥漫在我 的记忆里.

2002 年秋天, 我和陶纯又多了一层关系: 同学.我们 共同进入鲁迅文学院首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 那届高研班, 后来被文坛中人戏称为 黄埔一期 ,

49 名同 学都颇具实力.由于性格的原因, 陶纯在这个班上是最受 欢迎的同学之一.因为是老相识, 彼此知根知底, 所以我 们二人之间的交流是最多的.我们都憧憬着, 借这个难得 的学习机会, 力争回去后多写出几篇有分量有影响的作 品.但是毕业之后, 陶纯却出人意料地转行进行影视剧本 创作,

10 年多时间里没发表一篇小说.这让我殊为遗憾.

2006 年, 他调到北京后, 我们见面的机会更多了.我发现, 在影视创作上风生水起的他, 少了一丝快乐, 多了一丝忧 虑.某一天酒过三巡后, 他跟我谈写小说的打算, 再三向 我强调, 写剧本和小说比, 让他快乐的还是后者.我就说, 尊重你的内心吧. 其实, 他是否还能回到小说创作上来, 我当时是存疑 的.但陶纯就是陶纯, 他的转身是华丽的.他归来呈现的 是一份厚礼, 一部沉甸甸的大书 《一座营盘》 .这部长篇最 先在 《中国作家》 发表, 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好评如 潮.因为小说触及了军队反腐, 一时成了畅销书.除长篇 外, 他又相继在 《人民文学》 《当代》 等重要期刊上发表了 《天佑》 《秋莲》 《平平的世界》 等中篇小说, 几乎所有的文学 选刊都选载了它们.从影视创作重返小说创作的陶纯, 不 仅没有因为写剧本 糙 了自己的手, 而且进一步拓展了创 作视野, 更会讲故事了.他笑称自己回归, 是不忘初心的 表现, 因为文学是他最早的人生追求, 是一辈子都割舍不 了的. 大约 20年前, 陶纯曾经微笑着对我说: 我们写小说, 不 靠爆发力, 而是靠耐力, 坚持走到最后才算胜利者.这话 我一直记着, 现在说出来, 与陶纯共勉. 陶纯跑步、 做饭及其他 印象搞创作的人免不了写创作谈, 有些 创作谈貌似深奥, 实则七拐八绕, 似是而 非, 不知所云, 令人如坠云雾.这次不谈 所谓深的, 往浅了说.

2010 年之前, 除了读书写作, 我几乎 没有任何爱好, 不下棋不打牌不运动不 吸烟, 偶尔被迫喝顿酒, 就跟个书呆子差 不多.2010 年, 我从北京北五环外的清 河小营搬到德胜门外的五路通街, 隔壁 有一座公园, 叫人定湖公园, 不大, 很幽 静, 还有一片湖, 一天早晨, 我心血来潮 沿着湖边跑了几圈, 感觉很好.从此以 后, 就喜欢上了跑步――总算有了一个 爱好.

7 年来, 只要不遇上极端天气, 每天 早晨

6 点多起床, 必到公园里慢跑四五公 里, 一天不跑, 就感觉少了点什么, 浑身 不自在.由此我想到写作――写作其实 就像跑步, 对于大多数作家来说, 凭借的 不是爆发力, 而是耐力, 毕竟一鸣惊人的 作家是少数.当年巴金

26 岁写出 《家》 , 肖洛霍夫

23 岁出版 《静静的顿河》 第

一、 二部, 这种现象现在很难出现, 因为现代 人生活安定, 尤其年轻人缺乏大起大落 的人生阅历, 当作家不像诗人和音乐家, 后两者主要抒写自己的感情, 不一定需 要丰富的经历与深刻的观察, 所以容易 出 神童 , 作家不同, 如今作家通常都需 要具有丰富的阅历与长时间思考之后, 才有可能拿出惊人之作.所以, 写作是 一场长跑, 惟有坚持、 坚持、 再坚持, 或许 才能成长、 成长、 再成长.就像我上面说 的跑步, 跑到人生终点, 写到人生终点, 沿途一定会有一些风景, 让你刮目相看, 或者让读者对你刮目相看.王蒙先生

80 多岁了, 还能写出质量上乘的中短篇小 说, 便是很好的榜样. 再说做饭.除了跑步之外, 如果再 说一个爱好, 那就是我清闲时喜欢下厨, 虽说厨艺谈不上精, 但也马马虎虎说得 过去.做饭, 好吃是硬道理.由此我想 到, 写出的作品, 好读耐读是硬道理.不 好读的小说, 很难说是好小说, 正像饭 菜, 不好吃的, 能叫好饭吗?好吃是第一 步, 是基本, 不但好吃而且还有丰富的营 养, 还是健康食品, 那就更棒了.作品应 如是――那些提炼出真善美的、 引人无 限暇思的作品, 一定是好作品;

那些难以 卒读的小说, 就像是难以下咽的饭菜, 有 人嘴上说喜欢, 那是糊弄你, 我不相信他 真的喜欢. 作品要想好读, 作家得学会讲故事, 得想办法讲出新鲜的故事, 一部长篇, 头 两页就得把读者的胃口吊起来, 否则现 代人那么忙, 就没有耐心往下看.我年 轻的时候, 一度迷恋所谓的先锋文学, 对 西方的现代派、 南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 五迷三道, 后来才发现, 走了弯路.中国 人吃惯了馒头稀饭包子油条, 吃西餐总 是感到不对胃口, 消化起来也有问题. 因此, 我更倾向于认为, 当作家, 首 先得学会讲自己的故事, 迷恋别人的收 割机, 不如打磨好自家的镰刀.每个民 族都有自己的文学传统, 中国土地上最 好的文学风景, 可能不是什么魔幻, 而是 中国式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 才是中国 文学的根.拥抱生活, 反映现实, 是拉近 和读者距离、 挽救文学的最好办法.真正的力作,应该是反映社会深刻矛盾的.那些碎片化、 私人化的写作, 小情小 调, 鸡毛蒜皮, 玩点文字游戏, 很容易千 人一面, 同质化严重, 不是正途;

而那些 抒写家国情怀、 感时忧国、 接续传统的作 品, 才更能体现文学的力量. 如果从

1986 年在 《青年作家》 上发表短篇小 说 《愿望》 算起, 陶纯进入文坛已逾

30 年. 纵观陶 纯30 余年的创作, 抛除其中

10 年左右时间他进 行影视剧本创作外,

20 年里, 他发表了

300 多万 字的小说, 大部分是军事题材的作品. 众所周知, 军事题材包含两大块――战争与和平时期的军 营生活. 说句实在话, 这两个领域是两块硬骨头, 都不好啃. 革命历史题材向来是军旅文学书写的重点.

16 岁就来到军队的陶纯决心以手中这支笔, 写 出几部好的作品来追忆过往的峥嵘岁月. 回顾历 史, 刻画战争中的人与人性, 是陶纯早期创作的 重要内容. 温暖的文字、 细腻的情感、 鲜活的人物 形象、 别具匠心的切入角度以及叙事中的崇高美 是陶纯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给人的整体感觉. 《小 推车》 《好天气》 《天佑》 《彩蝶飞舞》 《生灵之美》 等 都是这类题材中的重要作品. 短篇小说 《小推车》 是一部优秀之作. 小说以 淮海战役为背景, 叙述了农村青年柱子受到战争 热烈氛围的感染, 跟随队伍走向战场后, 他的父 亲王怀炳老汉和邻居――新寡的少妇小娥也毅 然加入支前队伍, 用小推车运送军用物资来与他 们共同爱着的人一起奋战的故事. 小说中的三个 主要人物柱子、 怀炳老汉、 小娥原本都不需要上 战场, 但革命年代里为了战争的胜利, 老百姓真 诚奉献的心是火热的. 陶纯用饱蘸生命情感的文 字, 渲染出了革命老区的热烈气氛: 号声在村 落、 田野和山峁间久久回荡. 不见首尾的队伍在 村外的官道上蜿蜒西去. 老人、 妇女和孩子们驻 足于道路两旁, 锣鼓声震天作响, 妇救会的大闺 女小媳妇把秧歌扭得像刚出锅的麻花, 香喷喷让 人眼花缭乱;

煎饼、 鸡蛋、 苹果、 花生、 核桃、 大枣 在人群里飞来飞去, 仿佛是天上落下来的. 一段 极具画面感的文字, 就将读者带回到那个激情燃 烧的岁月. 柱子的同班战友小算子临终前善意的 谎言成了怀炳老汉和小娥战乱年代里的盼头, 他 们这一老一少成了战场上最英勇的支前队员, 即 便是后来得知柱子早在参军后的第一场战斗中 就牺牲了, 他们悲恸过后, 依然坚强地推着小推 车继续前进. 这份朴素却又沉甸甸的情谊正是人 民战争得以胜利的基础. 小说的动人之处还源于 陶纯充满生命温度与情感积淀的文字, 早年乡村 劳作的经历使陶纯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系统. 独生 子柱子在

59 岁的怀炳老汉心中是什么位置呢? 柱子虽然长成了壮小伙子, 但在怀炳老汉的眼 里, 他的儿子永远是庄稼棵上的嫩须须, 开春时 的树芽芽, 碰不得拽不得, 不容有闪失的. 庄稼 棵上的嫩须须, 开春时的树芽芽, 那可是惜地如 命的庄稼人的心尖尖呀. 没有乡村经验是很难写 出这样细腻、 准确又接地气的文字的. 陶纯的小 说语言别有一种来自土地的气息之美. 中篇小说 《天佑》 ( 《人民文学》

2016 年第

7 期) 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之际推出的作 品. 为了给部队搞给养, 战士王大妮和唐本奇乔 装打扮成货郎夫妇, 诱绑了彭家寨大地主彭贵山 年仅 6................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