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梦三石 2019-09-07
A32 文汇副刊文汇园 传真:2873

2453 电邮:feature@wenweipo.

com本版逢周

二、三刊出 责任编辑:张岳悦 文艺天地随着时间的流转,聂 绀弩和他的诗,像火种 照亮着诗坛,并放射出 奇异的光芒.尽管在人 妖颠倒、是非混淆的年 代里,他因文字狱凄惨 度日,如锺敬文在怀念 他时写的:「怜君地狱 都游遍,成就人间一鬼 才」,但是他的心灵一 直保持着孩提般的纯真,目光锐利警醒,在纷繁的世事中坚守正义.他的诗,被称作「绀弩体」,大俗中见 大雅,新奇诙谐见长. 聂绀弩在香港文汇报 任职时,不仅做了大量 的统战工作,更以诗歌 和杂文闻名,出版了三 本书:《天亮了》、《海外奇谈》和《寸磔 纸老虎》,其「行文恣 肆,用笔酣畅,反覆驳 难,淋漓尽致,在雄辩 中时时显出俏皮」的风 格为人称道.但真正说到始创绀弩体的机缘,就 不能不说说他与北大荒的关系. 1957年聂绀弩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党籍,遣送 到黑龙江密山农垦局850农场劳改垦区进行劳动改 造.与聂绀弩一起发配到那里劳改的,有1300多 名中央机关的右派分子,他们与聂绀弩一道成了 文化流人. 北大荒孤寒绝塞,生活条件极差.文化流人们 在这荒凉的垦区里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伐木、 种地、放牛、牧马、担水、掏粪、推磨、搓绳等 等,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聂绀弩当时已是55 岁的老人,身体又瘦弱,自然力不胜任.他的难 友丁聪,曾画有一幅《老头上工图》,绘其愁苦 之状,极其传神.聂绀弩有题画诗《丁聪画〈老 头上工图〉》云:「驼背猫腰短短衣,鬓边毛发 雪争飞.身长丈二吉诃德,骨瘦瘪三南郭綦.小 伙轩然齐跃进,老头耄矣啥能为?美其名曰上工 去,恰被丁聪画眼窥.」 然而聂绀弩却因在北大荒的遭遇,作起旧体诗 来,由此而发展出这方面的嗜好,终於独创「绀 弩体」,而成诗歌名家.他的《北大荒吟草》和 《北荒草》中所收的写北大荒生活的诗,虽是回 京后补作,但从中仍可看出当时的劳动状况和作 者的心境.诗中所写,都是劳动题材,如:搓草 绳、锄草、刨冻菜、挑水、削土豆种、推磨、烧 开水、送饭、放牛、清厕、拾穗、脱坯、割草、 背草、伐木等.这种题材,从来就不入诗,但被 聂绀弩写得有声有色,而且寓意深长.《柬内》 描绘了流人生涯的劳动情景:「龙江打水虎林 樵,龙虎风云一担挑.邈矣双飞梁上燕,苍然一 树雪中蕉.大风背草穿荒径,细雨推车上小桥. 老始风流君莫笑,好诗端在夕阳锹.」大荒凉中 负重的劳动场景,被他写得轻诙谐.此外还有 《搓草绳》:「冷水浸盆捣杵歌,掌心膝上正翻 搓.一双两好缠绵久,万转千回缱绻多.」简单 呆板的搓草绳,也变得缠绵缱绻,美好的情怀, 跃然纸上.《锄草》:「何处有苗无有草,每回 锄草总伤苗.培苗常恨草相混,锄草又怜苗太 娇.」活脱脱一个陶渊明在世.《挑水》中的 「这头高便那头低,片木能平桶面漪.一担乾坤 肩上下,双悬日月臂东西.汲前古镜人留影,行 后征鸿爪印泥.任重途修坡又陡,鹧鸪偏向井边 啼.」如此写挑水,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削土豆种伤手》中的「豆上无坑不有芽,手忙 刀快眼昏花.两三点血红谁见,六十岁人白自 夸,欲把相思栽北国,难凭赤手建中华.」一个 老头削土豆削出来的诗句,真够惊艳.《地里烧 开水》:「大伙田间臭汗挥,我烧开水事轻微. 搜来残雪和泥棒,碰到湿柴用口吹.风里敞锅冰 未化,烟中老眼泪先垂.如何一炬阿房火,无预 今朝冷灶炊.」他的这些句子里,通俗中透着豁 达和乐观,甚至把苦难的生活化作近似欢快的情 怀,没有大丈夫的大气度,哪里会做得到,写得 出.看看历史上清代北大荒的流人诗句,比较一 下,就会知道有多鲜明的不同,那些流人的诗句 是「春风尚洒伤心泪,又寒吹日暮笳」、「泪 做洪波气作潮,纵枯到底亦难消」、「仍余点点 人天泪,未了纤纤侠烈心」、「忍饿岭倾三斗 泪,相思望隔几重云」,与聂绀弩「寓悲愤於旷 达、寄忧伤於诙谐」有明显的不同.聂绀弩的绀 弩体的成就,如果说成就在北大荒,更在於他的 胸怀和品格.纵观他的一生,做过国民党中央社 的官,也做过共产党的官,因为正直多次被流放 和入牢狱,但不管是在什麽阵营里,都保持住了 书生意气的本性,坚持正义的风骨中透着诙谐和 风趣,了解了他的经历和遭遇,让人不禁肃然起 敬. 「男儿脸刻黄金印,一笑心轻白虎堂」,聂绀 弩在苦难横生、撕心裂肺的遭遇中,泪中带笑地 创出的「绀弩体」,被文史学家程千帆评价为 「诗国里的教外别传」,是「敢於将人参肉桂、 牛溲马勃一锅煮,初读使人感到滑稽,再读使人 感到辛酸,三读使人感到振奋」. 国内有评论说,近年来国内新时期的当代诗 坛,出现了一个不弃俚俗、专事「打油」的诗人 群体,为古典诗词的传承与创新树立了很好的典 .这个以俚语俗句入诗、有意与阳春白雪为敌 的「打油」群体,都是一些造诣很深、学养有成 的名家泰斗.如著名书画家、散文家黄苗子的 《牛油集》;

著名翻译家荒芜的《纸壁斋集》;

饱经沧桑的文化老人杨宪益的《银翘集》;

曾做 过毛泽东兼职秘书的李锐的《龙胆紫集》;

以及 按「数来宝」路数来写诗的启功先生的《启功韵 语》、《启功絮语》和《启功赘语》.都是以幽 默诙谐、大俗大雅的方式来直抒胸臆的.此外, 如广东的老报人胡希明、作家吴有恒,学者赵朴 初、杂文家邵燕祥等十几位现代诗人,也都纷纷 不弃俗陋,熔铸新词成为「打油诗」的行家里 手.这里面,成就最大的当属历尽坎坷、九死一 生的杂文大家聂绀弩与他的代表作《散宜生 诗》;

而聂诗的特点则是以杂文入诗,辛辣幽 默,冷峻风趣,於平静中见深沉,从微笑中看泪 眼,所以备受读者欢迎,也被人称之为「绀弩 体」或「杂文体」.而「绀弩体」的形成,除去 作者对古典诗词的娴熟运用外,也是与作者的多 舛人生、痛苦遭际以及在现代文坛上的大起大落 分不开的,但笔者以为,他的诗作,尤其与他在 北大荒的遭遇及经历密不可分.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所论说的「灵光」 (aura),当中具有「原真性」(authenticity)、「膜拜价值」 (cult value)及「审美上的距离感」(aesthetic distance);

他认为 摄影标志着复制的第一次真正革命,照相底片可复制大量的相片, 艺术的社会功能改变了,不再建基於仪式,而是建基於政治,当灵 光日渐消逝,「膜拜价值」被展示价值所取代了. 「原真性」也者,就是即时即地性,本雅明指出:「艺术品的即 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原真性」在机械复制 时代来临之后就逐渐消失了;

至於「审美上的距离感」,本雅明将 自然对象的「灵光」界定为在一定距离之外,而感觉上如此贴近之 物独一无二的显现,他用诗化笔触描述此一感觉:「在一个夏日的 午后,一边休憩着一边凝视地平线上的一座连绵不断的山脉,或一 根在休憩者身上投下绿荫的树枝,那就是山脉或树枝的灵光在散 发……」 艺术起源於巫术,几乎所有的民族在原始时代都有巫术,让肉体 的生存及灵魂得以安顿;

巫术不管用就产生了科学、宗教和哲学, 本雅明认为艺术作品的可机械复制性,在世界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 从它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了出来.他以外科医生和巫医为例,对比 了摄影师和画家的区别:外科医生的治病方法与巫医不同,巫医用 伸手比划来对待病人,而外科医生则深入到病人身上动手术…… 画家与所绘对象保持着距离,因为他要表现整体;

摄影师则相 反,深深沉入到拍摄对象,按照一定的法则将「碎片」组合起来;

艺术不再神圣了,大众可以在各种场合观看艺术复制品,这就带出 另一个问题:机械复制的技术普及之后,面向不同受众所展示的已 经再没有原作,那麽就不禁要问:原作、起源、源头等等到底是什 麽? 在本雅明看来,那无疑是艺术的彻底大清算,历时性消除了,也 就是对传统和历史的大清洗,不同时代的人物可以共时存在,艺术 的功能不再奠基於仪式,从此以后奠基於政治实践,网络使大众成 为艺术的创造者,但当观众在面对冷冰冰的屏幕时,只是通过数码 手段将艺术品「复制」呈现. 在机械复制过程中,数码复制无可穷尽,因为每一个复本都是原 作,尚布希亚(Jean Baudrillard) 所论述的「拟像」(simulation),所指的已经不再是「指涉性存有」(referential being),而是透过「模型」大量生产「现实」,最终演变成「超现 实」(hyper-reality)――比现实更真实. 美........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