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wtshxd 2019-09-07
徐州市国家创新型城市 建设方案 (2017-2020 年) 徐州市人民政府 二Ο一七年十一月 目录

一、建设基础.

1

(一)基本情况.1

(二)发展现状.1

(三)特色优势.4

(四)存在不足.6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8

(一)指导思想.8

(二)工作思路.8

三、建设目标.9

(一)总体目标.9

(二)具体目标.10

四、重点任务.13

(一)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打造改革先行区.13

(二)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打造新兴产业集群.15

(三)强化创新布局,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核心载体.28

(四)集聚创新智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32

(五)优化创新环境,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22

五、保障措施.36

(一)加强组织领导.36

(二)建立协同机制.36

(三)加大创新投入.37

(四)强化政策保障.37

(五)建立考核评价机制.37

六、进度安排.38

(一)启动建设期(2016 年)38

(二)全面建设期(2017 年―2019 年)38

(三)完善巩固期(2020 年)39

1 徐州市国家创新型城市 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家、江苏省、徐州市 十三五 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 十三五 科技创新规划, 加快徐州建设创新型城市步伐,促进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 兴,根据国家科技部《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国科发创 〔2016〕370 号)精神,结合徐州市实际,制定建设国家创新 型城市实施方案.

一、建设基础

(一)基本情况 徐州古称彭城,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具有

5000 多年 的文明历史和

2500 多年的建城史.全市幅员面积

11258 平方 公里,总人口

1036 万人,现徐州市下辖

2 市(新沂、邳州)、

3 县(丰县、沛县、睢宁县)、5 区(云龙、鼓楼、泉山、铜山、贾汪),1 个国家级开发区、1 个国家级高新区,先后获 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 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国务院定位 徐州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淮海 经济区中心城市.

(二)发展现状

2 十二五 时期,徐州市深入推进 八项工程 ,全力实施 三 重一大 ,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城市和生态 四个转型 ,顺利 完成 十二五 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十二五 以来,徐州市主 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先后突 破4千亿元和

5 千亿元大关.2015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5320 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

531 亿元,经济总量居江苏省 第5位,综合竞争力和集聚辐射力在淮海经济区

20 个地市中 首屈一指.人均 GDP 增至

1 万美元左右,达到中等收入国家 和地区水平.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十二五 时期,徐州市专利申请 量、授权量分别从

2010 年的

9927 件和

8000 件,增长到

2015 年的

12481 件和

8599 件,发明专利授权量

1304 件,发明专利 拥有量

3259 件,比 十一五 末增幅显著.2015 年,发明专利 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达 15.16%, 位列全省第

7 位;

科技进步贡 献率达 54%,比 十一五 末提高了 7.88 个百分点. 十二五 期 间徐州市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阶段性成效,重点领域呈现跨越发 展态势,在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多晶硅绿色制备、生物医药、 精细化学品中中间体合成、优质小麦、甘薯等方面产出了一批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成果. 十二五 期间徐州市共获得 国家科技奖励

31 项,获奖总数位居全省前列.

3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增长. 十二五 期间,徐州市围绕 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物联网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集成 资源,重点组织实施科技创新研发项目,加快突破制约产业转 型升级的重要关键技术,着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 动作用和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和核心产品,有力地支撑了徐州 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

2010 年1061 亿元跃升到

2015 年4505.26 亿元,翻了两番,增速全省领先. 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工业产值比由 20.6%上升为 36.2%. ――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十二五 期间,徐州 市开发区实现业务总收入超

11000 亿元,增长 25%.徐州国家 高新区被命名为国家安全生产示范园区、江苏省产学研协同创 新基地和省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矿大科技园成为全省 唯一一家国家 A 类大学科技园,江苏师范大学科技园、徐州高 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 徐州软件园、 徐州工业园科技创业园、 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徐州医学院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园区 相继获批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由中关村软件园联手 泉山区政府打造的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成立,

30 余家国内知 名企业入驻.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

36 家,拥有国家级 科技企业孵化器

5 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22 家,孵化面积 超过

140 万平方米,在孵企业

1500 余家. ――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十二五 期间,徐州市先后发 布了《徐州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

4 (2013-2015)》、《关于加快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 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徐州市招才引智 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徐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和考核办 法(试行)》、《徐州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实施意见》、 《徐州市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实施意见 (2015-2020 年)》和《科技创新蓝皮书》等文件,出台了涵盖企业自主创 新、产学研结合、人才引进和激励、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 内容的

20 项配套政策.

(三)特色优势 与淮海经济区及苏北其他城市相比,徐州在创建创新型城 市方面具有如下几个独特的优势. ――战略区位优势.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是 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 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徐州位列长三角城市群,如果把 新亚欧大陆桥看作 一带一路 的主轴,江苏徐州无疑是这条主 轴上最重要的节点城市之一.徐州交通便捷发达,素有 五省 通衢 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 线在此交汇,拥有全国第二大铁路编组站,5 条国道、20 条省 道、5 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全国地级市 中位居第一,京杭大运河绕城迤逦穿行,观音机场为国家民航 干线机场,鲁宁输油管道纵贯境内,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 航空、管道 五通汇流 的立体交通体系.随着城市轨道交通、

5 徐兰客运专线、徐宿淮盐高速铁路、观音机场二期相继建成使 用,徐州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淮海经济 区中心城市和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战略区位优势将进一 步彰显,有利于形成贯通南北、承接东西、对接上海自贸区和 江苏沿海开发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科教资源优势.徐州拥有

14 所大学、31 家独立科研 院所,近20 万在校大学生,是重要的区域性职业教育基地和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年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

30 余万, 高校数量和规模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淮海经济区首位,在全省 仅列南京之后.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海外科技人才创 业基地等国家级创业创新平台达

19 家. 十二五 期间, 徐州市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

D 支出总额由

2011 年49 亿元增加到

2014 年92 亿元,R&

D 投入占 GDP 比重由

2011 年1.59%上升 到2015 年的 1.84%.政府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 2.55%. 截至

2015 年, 徐州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

157 家,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家.5 家企业被认定为省 级现代服务业创新示范企业.徐工集团 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 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首次获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是江苏省

9 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 ――产业基础优势.徐州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国 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 基地, 徐州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认定为 中国工程机械之都 .

6 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六大千亿元主导产业中,装备 制造、食品、煤盐化工等产业均超

2000 亿元,徐工全地面起 重机、装载机智能化、混凝土泵送机械、混凝土搅拌机械 四 大基地 、徐工重卡、卡特彼勒大挖掘机、布兰肯矿山设备、 时代天虹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新能源、高端装备制 造、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 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中能硅业技改、协鑫硅材料、中 电投新能源发........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