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qksr 2019-07-02

2012 年8月26 日,

83 岁的杨银岳去世. 由于无法找到老人的亲属, 我就承担了老 人的后事. 办理了相关手续, 我辗转联系到 了老人在台湾的老友徐明. 火化当天, 按照 习俗, 我把自己当作他儿子, 捧着老人的照 片, 之后一起将其与夫人合葬于慈溪. 徐明先生帮忙料理完好友后事回台后, 写了一封表扬信寄到工行上海分行, 这 段默默走过

10 年、 跨越海峡的 父子情 才 为世人所知. 跨越海峡的 父子情 讲述人: 天福集团董事长、 厦门 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 李世伟 天福最早在台湾起家, 曾经在台 湾遭受惨痛挫折.

1993 年, 天福坚定 到大陆发展, 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 持下, 取得了成功. 如今,天福是大陆茶企中的龙头企业, 在香港成功上市, 现有茶叶茶饮直营连锁

1600 家,茶叶茶食加工企业12 家.同时,天福大力推广茶文化,建立2个茶博物院,建立漳州科技学院…… 我被称为农民企业家, 我很喜欢这个称谓. 回顾 我们的经历, 天福茗茶之所以在大陆取得成功, 主要 有三个方面因素. 一是把握了大陆改革开放机遇, 抢占发展先机. 应该说, 没有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 也没有天福茗茶 的发展. 二是充分运用了大陆惠台政策. 天福茗茶的发 展, 得到了大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 三是嫁接了台湾的经验. 我们把台湾善于策划、 善于行销、 善于管理的经验, 植入到天福发展中. 当 时我们创立分享模式, 让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够成为 我们企业家庭的成员. 所有的年轻人在接受培训后, 由公司出资, 让他们管理店铺, 所得利润分三成给年 轻人, 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也为企业发展增加 活力动力. 把握大陆发展机遇是台企成功关键 讲述人: 台湾少数民族民意代 表 高金素梅 两岸一家亲, 这是任何人都无 法阻挡的. 2008年, 我们的民俗文化团队参 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演出. 在鸟巢彩 排的半个月期间, 我们与来自各地的文 化表演团队毫无拘束地交流. 那种感觉就 像是大家庭的每个成员, 竞相展现民族特色, 就如我们演出的主题 我们是一家人 一样. 北京奥运会演出后, 我们立即飞往四川汶川羌族 地区探视受灾群众. 我们认养了20位灾区孤儿, 他们 大部分是小学生. 我们每年从台湾募集学费和文具、 体育用品, 送到汶川的孩子们手中, 十年从未间断.

2009 年, 台湾发生莫拉克风灾, 适逢台湾少 数民族代表团到北京交流访问. 灾害发生后, 国台 办捐赠

2000 万人民币给灾区的少数民族家庭, 之后, 海协会又拨付了

3297 万人民币的大陆捐款, 协助 3个重灾区少数民族乡 19个村落进行社区灾 后重建, 两年时间完成了 21个社区重建工程. 从汶川地震到莫拉克风灾, 两岸民众在灾难 中体现出了强烈的互助精神, 血浓于水. 这几年我印象中最具意义的一次两岸交流, 是在

2009 年的日本东京. 台湾少数民族 还我祖 灵代表团 赴东京参加法会. 我们陪同

100 多位大 陆华北来的幸存者或遗孀, 在东京塔下的会场, 按习俗摆放

6830 双新鞋, 祈愿殉难者一路走好. 第二天, 代表团强行进入靖国神社, 以我们自己 的方式将禁锢在那里的祖灵迎回台湾. 这次交流, 让我们意识到, 面对帝国主义的 侵略, 两岸民众是命运共同体, 承担着共同的历 史责任, 两岸互助心手相连很重要. 两岸心手相连守望相助 讲述人: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