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yszqmzc 2019-06-05
七岁那年, 我拥有两条 红头绳儿, 确切地讲那是演 出节目时所用的道具.

当时, 我能流利地背诵老三篇及多 段毛主席语录, 我的家人因 此在人前显得格外骄傲. 入 冬时节,我很荣幸,被选中排 练节目. 现在回想,那是我记忆里 最早的既朴素又纯真的 歌伴 舞 .编导是我大妈家的堂姐, 由她在后台唱毛主席的七律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而我 们四个小女孩则在舞台 ( 村里 自搭的台子)上翩翩起舞. 腊 月二十八的傍晚,文艺演出正 式开始. 演出前,堂姐为我们 进行了简单却很有成效的化 妆.她用灶门儿的黑烟灰为我 们描眉,用红纸涂我们的腮颊 和双唇.她依次为我们梳好小 辫子,在每条辫梢儿扎起一条 红头绳儿 ( 腈纶线),像怒放的 花儿. 童年里,我快乐着,因为 我拥有多条头绳儿,洗一洗, 就是干净的, 鲜亮的. 童年 里,我美丽着,因为我很早就 学会了自己梳发辫. 我的发 辫编得很匀,发辫很光,而且 我的发辫梢上开着不同颜色 的头绳儿花. 孙翠萍 A09 岁月2016 年11 月18 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钱雪 版式:冯富宽 校对:林奇 联系

电话:0514-87863652

18936221108

邮箱:yzsbyszk@sina.com 那些年头,每到临冬,母 亲提前给我们添置新衣. 姐 姐是女孩子,运气最好. 每次 母亲到裁缝店让人把旧棉袄 拆开,加些新棉花,把她的个 头量一量,将棉袄由小改大, 外面再加上新的花布套衫. 假如母亲手头宽裕,还会为 她买一条大红或翠绿围巾. 而于我们小哥俩,母亲则不 那么讲究了,仿冒的草黄色 军棉袄洗一洗, 刷一刷,晒 一晒,一穿就是几年. 我实 在套不上,棉袄成了 掉八 寸 , 母亲才舍得买件超大 尺寸的镜面新棉袄,叮嘱我 要穿仔细些,以后弟弟还要 接着呢! 那些年代,人们不讲究 吃穿,也没有经济条件追求 美. 穷在那时并不是一件不 光彩的事, 反而以穿打着补 丁的衣服为美. 灰、黑、青是 着装的主色调. 冬天的衣服 只要能保暖御寒就行了. 飞 雪飘零时, 满街男人穿的都 是灰蒙蒙棉衣棉裤, 既显得 臃肿,又没有精神气. 如果哪 位女子套上了鲜亮的高领毛 衣, 虽然能吸引过往行人的 目光, 但大家心里仍觉得她 很另类,有些不合时宜. 现在, 冬装的御寒功能 人们也注意, 但更讲究的是 其色彩、材质、款式. 缤纷多 彩超薄的羊绒衫和时尚的皮 草等给人们的着装增光添 彩. 人们穿出了冬日的美丽 和对生活的自信. 有些富裕 起来农村人的冬装也不缺高 档货. 过冬与从前完全是两 种不同的情形. 昔日单调只 求保暖的城乡冬装在我脑海 里恍若就发生在昨天. 两者 对比, 我们更要珍惜当下来 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刘兵 一天,儿子对我说: 妈, 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日 记, 内容是关于母爱的,咋 写呀? 我一扬眉说: 那还 不好写吗! 你就写妈妈每天 起早贪黑为你做饭,然后接 送你. 这阵子又外加风雨无 阻地带你去矫正视力,多辛 苦呀! 儿子不以为然地脱 口而出: 这算啥呀,这不是 你应该做的吗? 我愣住了, 竟然哑口无言. 是啊,是应 该的啊, 但是儿子这样说, 就感觉不是个滋味儿了. 难 道世上的父母都欠子女的, 怎样还都是应该的? 记得小时候,我家对门 邻居总这样对我说: 你们 姐俩长大了一定要孝顺你 妈. 你们小时候,你爸还没 调回来工作,你妈担心上班 迟到,总是咱这一片儿起得 最早的人…… 当时听了这 话并没觉得有啥特别之处, 心里总想,妈妈疼孩子是应 该的呀,不都这样吗! 那时候,虽然妈妈工作 很辛苦,一个人带着两个孩 子, 可是她没诉过一句苦, 说过一声累,所以我们姐俩 多年来还真没真正装到心 里去过. 然而,等到自己做 了母亲,才慢慢知道当妈妈 的不易. 现在,才开始怀想 过去那些经久难忘的时光. 回忆,竟是带着浓浓的愧疚 和感伤. 小时候,妈妈教给我一 句话,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 涌泉相报 . 可父母对 我们的恩情,是这个世 界上永远也报答不完 的. 只有把父母的爱归 集起来, 变成一个个要 对孩子讲的故事……父母 的爱是世上最无私的,但他 们对自己却是最吝啬的. 为 孩子操劳一辈子,最好的东 西要留给孩子,留给自己的 总是三个字:舍不得. 一秋 这一阵气温骤降, 寒风渐起, 我这才意识 到已进入冬季了. 看到 满大街穿着各式风衣、 羊绒衫行色匆匆的行人, 还有一些性急的人 甚至已套上了羽绒服和 皮草. 眼前缤纷多姿的 冬装, 不由得勾起了我 对昔日冬装的回忆. 时光流逝,岁月有声忆那些年的冬装往事 进入初冬后, 看见大街 上的杂货店、 超市里摆卖的 电热油汀、 暖手宝等各种防 寒用品, 我不由得想起了昔 日那只温暖的热水袋. 上个 世纪70年代,那时物资十分 匮乏.寒冬腊月,用来随身取 暖的物件有限. 在我生活的 那个小县城里,冬季出门,人 们往往戴上厚实的棉手套和 棉帽子. 上了年纪的老妇人 随身提着一只小火炉, 把它 藏在长襟大褂腰前黑布夹层 里取暖.同学里,怕冷的女生 也提着精巧的小火炉到学 校,上课时就放在课桌边,这 给冬日里的教室增加了热 度. 后来, 人们又有了一个 土发明, 往输液空瓶里灌满 开水,称之为 保暖瓶 ,在手 心里焐着. 输液瓶透明,干净,相对较轻便,可以随身携 带,其缺点是保温时间有限. 于是, 细心的女生叫家里做 一个花花绿绿的 棉外套 . 然后发展到大人小孩人手一 瓶,白天暖手,晚上睡觉放在 脚边取暖.一时间,县医院大 小输液空瓶变得十分走俏, 只有通过关系和门路才能弄 得到. 我们姐弟 仨的初、 高中年 代, 母亲也准备 了好几个保暖瓶.做作业或就寝时,这些土 保暖瓶传递着母爱的温暖, 我们度过了那些寒冷而艰辛 的求学岁月. 直到我下放前, 母亲在 准备行装时, 提前叫人做了 一床厚实的棉被, 还把父亲 心爱的军大衣打进包里. 最后, 母亲拿出一个浅蓝色长 方形的 宝贝 ,说,这叫热水 袋, 是她托人从省城医药商 店买来的. 我托着热水袋爱 不释手, 当即拧开上面的螺 纹开关,注满开水,摇了摇, 果真 滴水不漏 . 刘卫 温暖的热水袋 天下母亲一样的爱 我的知青岁月 真快,我离开商水农场已经三十八年了,但谈起下乡的那 段往事,仍能撩起许多回忆. 我从郑州三十九中高中毕业后, 响应毛主席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 必要 的伟大号召,1973年5月13日和同学们聚集在市体育场 参加上山下乡誓师大会, 大会结束后, 我们坐着大卡车向南 阳、信阳、周口三地区出发了.也就是从这一天起,我开始了农 场五年七个月的知青生活. 农村的生活丰富多彩,有苦有乐,我们七个女同学在技术 员的指导下管理着近百亩的棉田,从营养钵、移栽、打叉,到棉 花成熟,无不包含着我们的艰辛和欢乐. 劳累了一天的我们晚饭过后,结伴走向麦场,坐在收割机 上吹着口琴,拉着二胡,唱着我们最喜爱唱的 《 老房东查铺》和《我爱祖国的蓝天》. 那个年代,会比较多,每当开会之前,我们 总要给职工们演唱几首歌,给闭塞的农场带来欢乐,增添活力. 秋天,到了收获的季节,我们到地里掰几个金黄的嫩玉米 棒用水桶偷偷煮着吃,甜丝丝、香喷喷的. 我们还经常干些偷 梨、偷杏的事. 有一次同学们预谋着晚上去偷桃,我匆忙地吃 过晚饭,换上当时很流行时尚的白的确良短袖上衣,还没出门 就遭到同学们的指责: 又不是让你回郑州, 穿得那么漂亮干 啥,还那么扎眼. 岁月飘然去,走过了从前,这是我们生命历 程中一段美好的回忆,我将用无悔的笑容将它深深珍藏. 姚腊梅 童年的 红头绳儿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