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棉鞋 2019-09-03
20多岁的时候, 突然心血来潮, 迷 恋起了书法.

买了几本字帖, 得空就在 家练习, 最初学柳公权, 写了一阵又学 颜真卿, 后来欧阳询, 接着又学隶书、 篆书、 魏碑, 几年下来, 毛笔用秃了几 十支, 手感觉有劲儿了, 写起来也顺畅 了. 亲朋好友啧啧称赞, 直竖大拇指. 别人几句夸奖, 自己便有些飘飘然. 人 家称呼一句大书法家, 心里更是美滋 滋的. 可是这种好感觉, 却让一个外地 的 小老头 给破坏了. 那时, 我经常到相邻的一个县城 送货, 常去一家书画店, 店铺的匾额用 行楷写就, 很有功夫. 店主是个年轻 人, 西装革履, 总是很忙, 电话不断. 照 看生意的是位七十多岁的老人, 背微 驼, 不善言笑, 戴一副老花镜, 店里有 顾客的时候, 他忙着招呼, 一旦闲下 来, 就拿起一本字帖仔细地读, 很认真 的样子. 偶尔也会看到老人写字, 大都 是应人之邀写一些牌匾, 或是对联之 类的, 字写得清丽淡雅, 赏心悦目. 一来二去, 跟老人渐渐熟悉, 见他 不忙的时候会攀谈几句. 原来, 年轻人 是他的儿子, 他这是给儿子 打工 呢. 看到老人的书法很好, 一次, 我带来一 幅自己写的作品, 想找老人给点评点 评, 推辞了半天, 老人才接过去放到柜 台上, 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 起来. 我的心里很平静, 自认 为写的字虽说不是很好, 但 也说得过去, 毕竟下了五六 年的功夫. 可老人看完后沉 默了一会, 说: 我本不想给 你看的, 因为我这个人好说实话, 但有 些人不愿听实话, 所以就得罪人. 我 急忙说: 老先生尽管说, 无妨. 老人指着作品对我说: 如果把书 法艺术比喻为一幢房子的话, 你还没 有迈进门去, 还是个 '

门外汉'

, 并且你 的态度还不老实, 没学会走, 就想要 跑…… 才几句话, 我感觉额头已经冒 汗了, 脸上火辣辣的. 已经习惯了被人 赞美, 第一次听到这么刺耳的话, 心里 真不是滋味. 这还不算完呢, 老人又 说: 你要真想学书法需从头开始, 重 新打基础, 不管是哪一家的帖, 都是好 帖, 你只管认真临摹, 开始可以采取描 红的方法…… 天啊, 这个老头居然让 我像七八岁的小孩子一样在字帖上用 红笔描红! 回到家后, 仔细想想, 老人不像是 有意贬损自己, 可能写得就是不好, 天 生不是写字的料. 从那以后, 把心一 横, 索性不写了―― ― 反正又不指望它 挣饭吃. 一天过去, 没有动笔, 两天过去, 没有动笔, 三天过去, 还是没有动笔, 可是到第四天忍不住了, 毕竟自己打 内心深处喜欢书法, 已经写了那么长 时间, 突然不写感觉空落落的, 仿佛丢 了魂. 于是, 又铺好纸, 倒上墨, 开始 写. 但这次写却是按照老人说的方法, 选了自己最喜欢的欧体字帖, 认认真 真地临写, 对于结构复杂的字就在上 面铺上一张薄纸,然后用红笔勾勒……除了注重练字的方法以外, 写 字时的心境也平静了很多, 心无旁骛, 一步一个脚印, 一颗心真正融进墨香 飘逸的世界. 大半年过去, 我又写了一幅字, 拿 给老人看. 老人看完后依然摇摇头, 说: 还不行, 但路子对了, 记住, 这可 是正路. 于是, 回来后又继续写, 依然 勤奋临帖……三年多来, 我每隔一段 时间都会写一幅字拿给老人看, 每次 看完, 老人总会找出一些毛病, 让我对 照字帖再揣摩揣摩. 一直到第三年年 底, 我再次拿着作品去, 这次, 老人看 完后脸上浮现出难得的笑意, 说: 这 回看着顺眼多了. 我心中暗喜.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去年, 我从 生意场上退出, 今后将不会再来这个 县城了. 我最后一次来到书画社, 向老 人告别, 老人叮嘱我书法之路道阻且 长, 一刻也不能放松, 应临池不辍. 我 握着老人的手激动地说: 如果没有遇 见您, 我不知还要再走多少弯路, 您是 我一生的老师! 说完, 我给这位在他 乡偶遇的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 仿制 国庆周年 号机车 1950年8月, 在 十一 国庆 节即将到来的时候, 厂职工为 了表达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感 激之情, 建议厂领导造出自己 的机车, 以实际行动支援朝鲜 人民抗击美帝侵略者. 工厂领 导决定从仿制旧车型开始, 然 后再改进旧车型, 积累经验, 循 序发展, 就能研制出自己的火 车头. 于是, 经过认真研究后决 定: 通过修复、 重新组装, 仿制1 台ㄇㄎ1蒸汽机车向新中国的 生日献上一份厚礼. 8月28日, 工厂成立了 国庆日献礼新造机车工作委员会 . 该车在仿制过程中, 基本 上是用库存的机器设备材料, 但是大家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精细加工,协同作战, 特别是工人曹俊密制造出 分配阀以代替进口产品, 为顺 利仿造做出了贡献. 这台机车 于9月15日落车, 工厂全体职工 满怀激动的心情给毛主席写信说: 亲爱的毛主席: 十月一 日快来到了, 我们全体工人老 早就想着,就盼着这个日子,因为这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个生日, 也是全 国人民最高兴最快乐的日子……我们决心要做一台新的机车献给您, 作为我们全体 工人给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生日的礼物, 这件礼物 我们保证做得质量好,又漂亮. 今天这台新机车已经落车 了, 特向您报告. 9月27日, 在工厂为该车举 行落成典礼仪式. 在机车场的 大门前, 中间悬挂着硕大的红 五星和两面鲜艳的国旗, 左右 两边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照片,在 国庆周年 号机车的上方是巨大的横 幅,用楷书写着 庆祝国庆周年号机车新造落成典礼 红色 大标语. 火车头的中间悬挂着 巨大的 国徽 图案, 两边是红 旗飘扬和标语口号. 铁道部部 长滕代远为工厂发来贺电并为该车命名为 国庆周年 号机车. 1950年10月1日是新中国 的第一个周年纪念日, 但美帝 国主义对我国政府的再三警告 置若罔闻, 悍然于这天将战火 烧到我东北边境.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 彭德怀司令员的率领下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 与朝鲜军民 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 而由四 方机厂抢修的 中苏友好 号机 车、 仿制的 国庆周年 号机车, 都先后投入了运送战备物资的 任务, 冒着枪林弹雨开往了朝 鲜前线. 八一 号蒸汽 机车的诞生 1952年, 中国正处于国民 经济恢复的关键时刻;

国际上 风云动荡,中朝人民正并肩作 战抗击外来侵略已快两年. 这时, 铁道部将研制生产 新型蒸汽机车这一艰巨而又光 荣的任务, 交给了四方铁路工 厂. 解放初期, ㄇㄎ1型蒸汽机 车是各类旧型蒸汽机车中数量 最多、 功率较大、 性能较好的干 线货运机车. 因此, 铁道部决定 从仿制开始, 由机车车辆制造 局整理校对图纸, 将英制改为 公制, 材料牌号也作了改变, 全面采用国产材料,并改成 解放 型, 代号为 jf . 设计组立即 投入工作, 他们先是翻阅、 参考 ㄇㄎ1型蒸汽机车的资料, 然后 查阅了工厂多年来积累的抢修、 仿制蒸汽机车的重要数据, 并多次深入到机车、货车、锅炉、 翻砂等作业现场, 虚心地向 生产在第一线的工人师傅请教. 经过无数次探索研究, 反复 论证, 终于设计出了 解放 型 干线货运蒸汽机车. 1952年夏初的一天, 朱德 总司令视察了四方机厂, 发出 了 造新车 的号召. 技术革新 首先在工程技术人员中展开, 针对解放初期车轴坯砖供应不 足的问题, 青年技术人员顾家 t发明 扒缸机 , 对新型机车 安装大铸铁缸套起到了省时保 质的关键作用, 极大地提高了 工作效率. 青年工人于兴泰经 过1个多月的反复试验, 终于研 制出新的安全阀, 克服了限制 压力范围的质量难关. 随着攻关人员研制生产出火车头上的10000余个大小 零部件, 经过安装调试后, 7月26日清晨, 四方机厂接到铁道 部电令: 新造机车经请示部长,为迎接'

八一'

可命名为'

八一'

号. 随着厂长刘伟 试 车开始 的指令, 新型 八一 号蒸汽机车 呜! 呜! 呜! 长鸣 三声,徐徐驶出厂南大门,到了胶济铁路的试行轨道上. 驾驶室里的正副司机在左右两侧全神贯注地张望, 30公里!

40 公里!50 公里…… 随着指令,时速一直加到72―75公里, 新型蒸汽机车风驰电掣般 地向前奔驶,车身不跳不摆,站在水框上的工人师傅仍然是身子不晃.经严格测定,机车大轴温度仅为摄氏55度 (规 定为75 度以下),其他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中午, 当新型机车徐徐返回厂内 时, 刘厂长高兴地向职工们宣 布: 我们创造了试车一次成功的新纪录! 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试制成功了! 陈光荣 1949-1952年, 四方机厂立功勋 从仿制到研制 八一 号机车 他乡遇严师 高学强 【口述城事】 任小行 人生自古谁无死 到底谁说的 1949年6月2日, 青岛 解放. 这天, 中外反动派 统治49年的 胶济铁路工 厂 (即四方机车车辆厂, 简称 四方机厂 ) 回到了 人民的手中. 在市军管会 的领导下, 工厂职工迅速 复工, 立即清理材料, 整 修机器设备, 为胶济铁路 7月1日顺利通车做出了 贡献. 紧接着, 该厂仿制、 研制出蒸汽机车, 为国民 经济恢复和抗美援朝再 立功勋. A22 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编辑: 徐静 美编: 牛长婧 >

>

>

>

青未了 ・ 人文齐鲁 【忆海拾珠】 【有此一说】 提起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 死 , 相信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 地想起文天祥, 想起他面对蒙古 人的威逼利诱, 在生死面前作出 的震撼千古的回答―― ― 留取丹 心照汗青 . 但鲜为人知的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 , 最早并非出 自文天祥的 《过零丁洋》 , 起码, 稍早一些的 《峄山书怀》 诗中, 就 有该句. 峄山, 位于山东省邹城市东 南12公里处, 孔子登东山而小 鲁 中的 东山 , 说的就是它, 素有 岱南奇观 之誉. 历代文人多 有吟咏. 田振铎、 刘玉平等人所 编的 《峄山新志》 (济宁新闻出版 局, 1993年) 中, 收录耶律楚材 《峄 山书怀》 诗二首, 其一云: 人生 自古谁无死, 最恼苦乐由他人! 望极天涯路漫漫, 才如江湖命如 丝. 贤愚千载知谁是?唯有流水 自来去. 忽闻邹峄仙境妙, 踏破 铁鞋走天奇. 耶律楚材, 我国古代著名 政治家, 生于金明昌元年 (1190 年) , 卒于乃马真后三年 (1244 年) . 在其逝世30多年后, 文天 祥始作 《过零丁洋》 , 因而, 耶律 楚材的创作毫无疑问要早于文 天祥. 耶律楚材, 家世复杂, 其八 世祖为辽丹东王, 父亲耶律履官 至金国尚书右丞 (耶律履任右丞 时, 曾于承安五年, 偕部下登峄 山, 并题壁留念) , 而自己又投靠 了灭掉金国的蒙古国, 追随成吉 思汗平定四方, 太宗时官至中书 令. 尽管他深受蒙古两代君主的 信任, 政绩卓著, 且精通佛理, 似 乎并不畏惧死亡, 但面对蒙古贵 族的歧视和非议, 仍深感 才如 江湖命如丝 . 登上父亲曾经游 历过的峄山, 他触景生情, 于是 发出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 最恼 苦乐由他人 的感慨. 1241年, 太 宗驾崩, 第二年, 乃马真后称制, 耶律楚材不再被信任, 两年后抑 郁而终, 享年五十四岁. 侯中兴 护秋 【民间记忆】 护秋? 这个词儿如今对很 多人来说已很陌生了. 可在上 个世纪的生产队时期, 队里的 庄稼快成熟时, 非得有专人看 护, 既防备人偷, 又防范动物们 冷不丁给搞点儿破坏. 每年放了秋假, 我总是被队 里安排去看坡, 这活儿虽说不 累, 可挺磨人, 别人还不大愿意 干哩. 一块儿护秋的是谁呢? 有 俺川哥, 有二国. 才开始看的是 凤仙山坡上的地, 旁边还有座 坟. 白天还好说, 我们在石坡上 挖一种特硬的红泥, 揉搓成软硬 适中的泥巴, 然后做成手枪、 大炮、 坦克, 经太阳一晒, 干了后用 石头都砸不烂. 夜里就不行了, 听着那呼呼的山风, 还有猫头鹰 }人的叫声, 我和二国往往一夜 都不敢合眼. 后来迁到了北坡, 这儿离家 近, 我们的胆子就大了起来. 为 了逮小偷, 我们还发明了一种隐 蔽办法, 就是用地瓜秧子把自己 蒙上, 只露出两眼观察, 还美其 名曰 潜望镜 . 坡里能吃的东西 很多, 自然就省了家里的. 我们 一般是从家里拿把黑壶, 反正不 愁燃料, 就在地头上煮花生、 地瓜、 玉米和大豆. 再不然, 就在地 上挖坑, 上面捡土坷垃垒成宝塔 的样子, 底下用玉米秸、 豆秸、 干 草呼呼烧, 等把坷垃烧热, 便扔 进地瓜、 花生后砸碎宝塔, 再用 湿土埋上. 待焐上一段时间后扒 出地瓜、 花生来, 咬一口, 哇, 那 香劲儿, 比山珍海味还好尽 管那时不知道山珍海味什么味 道. 这就是农村人所说的 焐窑 子 , 大人小孩都没少干过. 大约是

1 9

8 1 年的秋天吧, 我 厌烦了考大学, 一心迷上了文学 创作, 高喊着 榜上................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