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烂衣小孩 2018-11-20
SOCIOLOGY OF ETHNICITY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 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第236 期 中国社会学会 民族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2017 年7月31 日目录(民族成分更改问题专辑) 【论文】 关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民族成分的更改 ――以西南地区为例 赵永忠 革新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族成分更改政策理由剖析 刘璐土家族

20 世纪

80 年代民族成分更改研究: 以湘西泸溪县红土溪村为例 覃琳未识别民族法律地位探微:以民族平等为研究视角 戴小明、盛义龙 【网络文章】 关于汉族改少数民族的现象:中考乎,高考乎! 凤县居民民族成分汉改羌,抢救文化还是旅游噱头 穿青人过去争论和现代困境 Association of Sociology of Ethnicity, Sociology Society of China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Peking University

1 【编者按】徐规教授关于畲族名称、来源与迁徙的文章,引用大量古籍文献、族谱信息,详细介 绍了宋代以来这支人群的历史变迁及可能追溯到的其祖先来源, 分析了这一群体与临近族群之间可 能的血缘联系,这一群体的曾用名,周围人群对他们的称呼,历史上可能的迁移路线等.

这些文献 的研究和讨论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内部的族群差异和族际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 认识在这 片土地上居住过的各群体的族源与迁移活动、传统经济与文化活动的特征、集体信仰、在不同朝代 中的社会地位等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徐规教授的这篇论文是这一领域学术 探讨的典范. 我们同时也注意到,自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这类历史文献研究开始被纳入 民族识别 的轨 道而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中,成为政府识别一些群体是否可以被认定为独立 民族 的重要依据. 我们从文章中看到,在中国历代古籍文献中,从来没有把这些群体(无论是 畲 还是 瑶 、 蛮 等)称为 民族 ,文献中介绍的这些群体,只是一些在族源、语言、信仰传统、文化习俗等方面 具有自身特征、也许在社会地位方面也与周围其他人群存在差异的群体.这些群体的人口规模或大 或小, 有时与其他群体合并, 有时自身分解为多个更小的群体, 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之中. 这些过程就是中国历史上群体演变的常态,与近代从西方引入的 民族 概念无关,也很难生硬地 套入斯大林 民族 定义四条标准(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 同心理素质)之中.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群体演变,只能采用 实事求是 的态度来理解当 年这些群体的具体态势和他们在历史上的自我认知,而不能套用现代政治话语来加以生硬的解读. 【论文】 关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民族成分的更改1 ――以西南地区为例 赵永忠2 本文结合西南地区, 对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有关民族成分更改的相关规定和具体做法作 一简要的论述,希望对目前有关民族成分变更工作有所裨益.

一、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更改民族成分的背景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曾开展了两次规模较大的民族识别工作.到1979 年,我国

55 个 少数民族识别工作顺利完成.到1990 年止,经国务院确认的少数民族共有

55 个,加上汉族,全 国共有

56 个民族.至此,祖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族属和民族成分、族称以及大家 庭中民族成员结构等问题基本搞清楚了,为进一步解决好国内民族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 但是在民族识别工作中,特别是在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