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夸张的诗人 2018-09-17

Subculture of Consumption (1997), 在他的文中特别说明这一词的概念在於结合网路 (net or internet) 媒 体虚拟的特点与民族志研究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 价值观;

换句话说,它是一种宣扬研究员深入「网路场域」进行调 查的田野纪录方法.「网路民族志」又被称为「网际/数位民族志」 (cyber ethnography)(Fox &

Roberts, 1999)或「虚拟民族志」(virtual ethnography) (Hine, 2000).为延续民族志研究法的精髓,本文采取 「网路民族志」这个译名,并描述其发展历史脉络.因网路蓬勃发展, 多位学者(Baym, 1995;

Kollock &

Smith, 1994;

Marvin, 1995;

Paccagnella, 1997) 试著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t解网民在线上的行为与社群活 动状况.Tulloch和Jenkins (1995)在研究中指出,研究员在网路上进 行「观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由於网民的行为并非由研究员创造 或指示出来的,因此研究员在线上观察没有传统民族志中所谓侵犯或打 断网民们活动的疑虑.Tulloch和Jenkins认为,藉由网路资料档案的L 集,足以作进一步的分类诠释.相关研究发现,确实网路研究员监看网 民的行为变得比传统的民族志研究法来得简单且容易(Kollock &

Smith, 1994).然而,Marvin(1995)强力批判并提醒研究员和学者,这种没 有互动的潜水夫观察不是一种网路研究的好方法.主要的原因在於,有 很多线上社群或讨论区是私人禁区,社群成员可以锁住讨论区,只允许 特定的网民或网友进入交谈,一般研究员没有注册成为会员是不轻易被 允许进入观察的.再者,如果研究员在网路社群中,只扮演「偷窥」 或「观看」的角色,也很难深刻体会网民之间相互激荡讨论或辩证时 产生的情绪反应.根褡逯镜睦砺,研究员必须亲身旅行(physical travel)到研究场域(fields)进行实地调查,以便L集到第一手资料;

网5陈志萍:精进网路研究方法―网路民族志 路田野调查本来就应该著重在「网路」这个场域.换句话说,对於网路 研究员而言,「萤幕和键盘」(screen and keyboard)的参与即是研究员 亲身旅行做实地的观察与记录.这是一种「藉由看、阅读、想像和猜测 的网路田野旅行」(Hine, 2000).然而,这个概念被许多学者质疑, 是否研究员坐在研究室的电脑前大量地输出旧资料档案,就能够探索网 民的行为和网路的社会现象?Reid (1995)进一步批评,当研究员事后 再分析网路的旧档案资料、网路社群或讨论室里人与人之间的言谈,已 经失去民族志研究法的精髓.其中被质疑的包括研究员无法确切查证网 路被研究者的真实身份(如:性别、年龄、职业等),以及研究员无法 即时深入与被研究的网民们产生密切的互动,并进一步追查与议题相关 的讯息.因此,多位学者(Danet et al., 1996;

Marvin, 1995;

Paccagnella, 1997)表示,想要成为一位称职的网路民族志研究员,不仅要从事线上 观察与输出旧档案资料进行分析外,更需要积极地参与线上社群的相关 活动,从中学习体会社群中网民的感受与想法.Correll (1995)更进 一步建议研究员,除了参与线上的讨论与活动外,必须实际与被研究 的网民在线下做面对面的观察与访谈.Hine在她的期刊论文Connective Ethnography for the Exploration of e-Science (2007) 也提出类似的看法, 强调「移动」(mobility)甚於「事先指定」(pre-defined)的场域观 察,并希望研究员开始重视对网民在线上与线下之间的观察与比较,以 便t解网民,如何对现实与虚拟界线的建构,以及他们在不同场域沟通 模式的异同. 综而观之,Kozinets (1997)指出「网路民族志」是一种新的研 究法,很少原则规,因此它L集的资料面临其他质化研究学者对其 有效性与评估等问题的质疑(Lincoln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