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qksr 2018-04-29
一顶斗笠、一件蓑衣、一根钢钎、一 把踏犁、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开创普通 农民由贫穷奔小康的历史新篇章.

自上世纪 ! 年代初,大岭山屯党支 部书记邹存亮带领大岭山群众发扬艰苦 奋斗、自力更生的愚公移山精神,因地 制宜在荒漠石岭中开山种桃树,经过十 余年的艰苦奋斗,让昔日的荒山石岭变 成了群众的 绿色银行 ,也为恭城的 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 增添了精神和物 质上的现实典范.人均纯收入实现了由 #!!$ 年不足 $% 元到现在 &

%%% 多元的神 奇跨越. 成绩卓著的邹存亮被荣誉包围着,自 治区优秀共产党员、中共十七大代表、现 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乡费村大 岭山屯党支部书记. 乱石山上种桃树 有女莫嫁大岭山,吃水也要打算 盘,出门三步山坡陡,红薯包谷度三餐 , 这首在当地人人皆知的歌谣就是邹存亮 所在的大岭山屯上世纪 !% 年代以前的真 实写照. 尽管大岭山的石头山不利其他农作 物的生长,但桃树却在这片山上生长得 很好,山下其他屯的桃子怎么也比不过 这山上栽的桃好看好吃.屯中零星的红 花桃加起来虽然不足 $% 亩,但由于品质 好,每年都有商人上门求购. 这满岭的石山是否就是祖宗留给村 民致富的宝藏?有一定文化也到外面闯 过世界的邹存亮将致富门路锁定在石山 上的桃树上了. #!!$ 年,邹存亮联合几个 同村的人一起种植桃树.次年,又红又大、品质优良的桃子挂满枝头,仅桃子收 入每亩达上千元.他们的成功使全村 人看到了希望.在邹存亮等人的影响 和带动下,全村掀起了种植红花桃的 热潮.村民起早贪黑用钢钎、踏犁把嵌在石缝中的乱石一块块地撬出来,把石缝扩大成一个个的树坑,然后再 挖来泥土,挑来农家肥填进坑里 .他 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凭着一 股不屈不挠的韧劲年年挖山不止,向石山 要土地,向荒山要效益.有人计算过, 在乱石坡开垦 # 亩果园,需要强劳力投工两个月至半年,撬出、搬移石头'

%(#%% 吨,每种一棵桃树就要搬走一 吨石头.几年来,邹存亮带 领党员群众用原始、简单的工具―― ―钢钎、踏镐 开山种下 ##%% 多亩桃树,户均达到 '

$ 亩.用十余年的时间,大岭 山人硬是把一道道石缝扩成果坑,把荒石山岭变 成了连片桃林,在一个个石窝里种下桃 树的同时,也种下了新农村的希望. 果子丰收了,由于销路问题,增产不 增收是很多果农都面临过的难题,大岭 山人也一度遭遇过这样的困境.邹存亮 数度带领村中的青年,不畏艰辛,南下北 上跑销售,千方百计想办法实现群众的经 济效益.多年来,大江南北的许多城市都 留下了他们的身影,邹存亮也因此赢得了 村民的广泛信任和尊重. 科技之风满乡村 作为一名现代农村青年党员,邹存亮 始终知道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他 时刻不忘多学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经验,同时组织和带领全村群众积极参 加县、乡科技培训,学习桃、李等水果种 植技术,并把自己学到的技术和实践经验 传授给其他群众. 为进一步提高党员和群众的科技水 平,增强致富本领,邹存亮自筹 '

万多 元,配备了电脑、影碟机和大量农村党 建、实用技术方面的碟片,成立了大岭山 屯电教信息服务中心,并将碟片数量及内 容明细表印发到各户,让农户根据季节和 品种需要,照单点碟.村民通过上网和观 看碟片,免费获取各种农情信息,掌握了 第一手种植和市场信息资料,利用市场信 息适时调整种、养殖结构,同时发展特色 产业,增加了群众的收入,科技成了村民 致富的强有力后盾. 村民邹存斌家种有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