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会说话的鱼 2018-02-09

90 年代他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白D豚照片, 难有 一张能完全展示白D豚的全部特征.

5 月中旬, 章贤再次发声. 他在认真研究照片 原图后, 认为可以排除此前的疑点, 确认这就是白 D豚. 尽管众说纷纭, 有一个事实显而易见: 这张照 片正是仍有白D豚个体可能存活的有力证据. 在 王丁的斡旋下,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推迟了宣布白 D豚野外灭绝的时间. 如今, 淡水豚保护的研究学者、 环境志愿者逐 渐形成共识: 搁置争议, 改善长江生态, 采取针对 性措施对白D豚实施就地保护. 说'

保护'

已经来 不及了, 应该说'

抢救'

. 华元渝说. 不舍不甘却无奈 白D豚成为濒危动物的同时, 研 究人员都变成了 濒危动物 尽管早在大约公元前

200 年, 中国的古辞书 《尔雅》 就收录了 D 字, 但中国科学家正式开展 白D豚领域的研究, 却几乎是与改革开放同步的. 东晋郭璞在 《尔雅注》 中, 对 D 作了更详细 的解释 ……大腹, 喙小, 锐而长, 齿罗生, 上下相 衔, 鼻在额上, 能作声, 少肉多膏, 胎生, 健啖细鱼, 大者长丈余, 江中多有之.

1974 年,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 在加拿大召开 小型鲸类国际会 , 在白D豚一栏 中还是 unknown (情况不明). 多数国人也只能 从古籍中想象白D豚优雅的身姿.

1978 年, 中央收到外国专家的申请: 长江两 种特有的鲸类外界知之甚少, 希望在中国开展相 关研究. 在得知 中国尚未系统开展这项工作 后, 在中央领导的关心指导下, 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当 年10 月组建了白D豚研究组. 不久, 中科院又成 立了白D豚研究学术协作组. 一则消息令所有人欢欣鼓舞.

1980 年初, 一 头白D豚在湖南城陵矶搁浅后被渔民捕获, 送到 了水生所. 这头幼年雄豚被取名为 淇淇 , 成为当 时世界上唯一一只人工饲养的白D豚. 在此之前, 水生所在实验室的研究对象只有标本和尸体.

1982 年,

43 岁的华元渝还在水生所主攻生 态数学模型. 在白D豚研究组负责人陈佩薰的邀 请下, 华元渝被借调进组. 跟渔民同吃同住, 每天起早贪黑, 太阳晒脱 了几层皮 , 华元渝这样形容那段日子. 正是通过 实验室研究和野外实地调研, 华元渝渐渐摸索出 了多船并行法、 声驱网捕法、 照相识别法等一套野 外研究白D豚的有效手段. 更难能可贵的是, 他们 培养了一批可以实战的渔民队伍. 就在同一年, 水生所希望招一个开展声学研 究的人. 刚刚从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毕业的王丁, 机缘巧合下来到这里, 开始从事珍稀水生野生动 物的行为学、 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 为给 淇淇 配对, 水生所在

1986 年等来了捕 豚指标.

4 年的厉兵秣马, 华元渝训练指挥的渔民 捕豚队顺利完成任务, 于当年

3 月31 日成功捕获 一头成年雄豚 联联 和一头幼年雌豚 珍珍 . 这是我国首次成功实施有计划活捕白D豚的 大型科学实验, 华元渝被认定为 作出重大贡献 . 王丁也参加了这次捕豚行动, 正是他和几位渔民 一起, 跳入江中合力将白D豚抬上渔船. 那一年的

10 月底, 第一届 淡水豚类生物学和 物种保护 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中科院水生所召开, 陈佩薰作为中方代表提出白D豚保护的三大措施: 就地保护、 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 那时学界普遍认为白D豚已经不多, 也就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