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思念那么浓 2017-09-11
3

10 责任编辑: 徐健

电话: (010)

65389197 电子信箱: wybyszk@126.

com 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军事文艺 让英雄主义融入当代精神 汪守德 一 与军旅文学走过的辉煌历程相比, 新时期才正式起步的 军旅文学批评, 无论规模、 实绩, 还是作用、 影响, 都稍逊一筹, 长久以来总逃不开 一只失衡的车轮 形象. 虽然各级各界一 直不遗余力地呼吁、 引导和扶持, 但千呼万唤鲜有来者. 一方 面, 批评家的成长既要有良好禀赋, 又需长期的学习积累, 是 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 尤其面对新世纪文学的快速变化和 多元竞生, 批评家的情、 识、 才、 学更是缺一不可. 另一方面, 军 队没有职业评论家, 文学批评也无利可图, 但凡甘于在这一寂 寞园地里默默耕耘者, 或因为由衷喜爱, 或出于勇敢担当, 或 缘自职业关联. 没有对军旅文学的赤子之心、 笃定之志和浩然 之气, 绝不可能掘一口深井. 此外, 军队是一个武装集团, 军人 从事文学批评要有良好的外部条件, 身处基层部队的文学批 评爱好者, 由于时间、 条件、 信息、 岗位等各方面的限制, 成长 起来并不容易. 所以, 我们不忍心苛责军旅文学批评的孱弱, 也深知成就一个军旅批评家实非易事, 更不是拔苗助长可得. 进入新世纪,本就有些先天不足的军旅文学批评领域更 显萧瑟之感.放眼军队内部,虽然陆文虎、朱向前、汪守 德、陈先义、韩瑞亭、丁临一等前辈批评家苦苦支撑,但 后不见来者 的危机日益凸显.一个颇能说明事态严重性 的事件是:当以长篇小说为代表的一大批军旅文学作品竞相 涌现,掀起一波浩荡的军旅文学新浪潮之时;

当以

70 后 为 代表的一批新生代军旅作家崭露头角,带来一派蓬勃的军旅 文学新气象之际,由于军队理论批评队伍人才凋敝、青黄不 接,导致这些新人新作的高下文野乏人品评、成败得失少人 问津,批评对创作的引介、引导和引领作用几近丧失.一时 间,人们对军旅文学批评 缺席 、 失语 、 枯竭 的指责 甚嚣尘上,更对军旅文学批评的未来忧心如焚.朱向前不止 一次地感叹: 君不见,军艺文学系从

1984 年创办至今近

30 年,培养的作家数以百计,但主要从事理论批评的,连我在 内也就三两个人,军旅文学理论批评后继无人早已不是'

狼 来了'

的戏言 . 就在此时,傅逸尘不卑不亢地冲缰而出.他接连发表 《裂变与生长: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论纲》《新世纪军旅文 学:坚守与突围――关于新世纪军旅文学的对话》《新世纪 军旅长篇小说的伦理叙事与叙事伦理》 等极有分量的论文, 连年盘点和评述年度军旅文学创作,不仅别具一格地描绘出 新世纪军旅文学 裂变 与 生长 的整体景观,而且对新 世纪军旅文学的文化语境、发展态势、叙事伦理、审美旨 趣、艺术成就、创作局限等进行了深入阐释和论析,及时填 补了新世纪军旅文学研究的空白.人们一下子记住了这个翩 翩少年,也看出了他的有备而来,毕竟没有几年扎实的案头 功夫和对军旅文学的勤读博览,断然不能发起如此令人眼花 缭乱的立体攻击. 傅逸尘受命于军旅文学新浪潮勃兴之际,凭借

7 年军艺 求学打下的坚实功底,一鸣惊人,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他以 新世纪军旅文学为主阵地,将当代军旅文学作为研究的主攻 方向,一步步爬梳与掘进、解析与建构,短短几年时间视阈 渐广、成果渐丰,先后在 《文艺报》 《解放军报》 《解放军文 艺》《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山花》《小说评论》《当代文 坛》 等报刊,发表理论批评文章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