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645135144 2017-09-08

完全无视它的存 在,也不能显示出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文 学贡献.当然, 我们会说, 文学就是文学, 所谓的本土性或民族特色也只能是在文学 性构成的整体中去认识,也就是说,既要 在西方已经形成的文学审美价值体系里去 认识它,同时又在相互参照中去看到它所 体现的汉语文学的独特性. 大多数本土性或乡土性都经不住这样 的双重解析.只有贾平凹可以经得住这样 的考验,尽管他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迷 惑.贾平凹素有 鬼才 之称,他的小说 文章,看似平淡自然,实则诡异奇崛,鬼 斧神工.其缘由大抵在于他的作品总是有 着独异的文化底蕴,他的文字总是可以引 领人们进入不同寻常的地界. 梳理贾平凹的写作是困难的,他的作 品数量如此庞大,尤其是他的出色之作如 此之多,当代中国作家几乎无人可与之比 肩.1952 年出生的贾平凹在

21 岁那年发 表了可能是他的

第一篇小说 《一双袜子》 , 该作发表在一份地方刊物 《群众艺术》 上, 手笔很是稚拙.1978 年发表《满月儿》 获得当年全国首届短篇小说奖,这在当时 是一件颇不寻常的事.此后数年,贾平凹 作品甚多,但无惊人之处.直到

1983 年 以后,贾平凹连续发表《商州初录》 《商 州又录》 《商州再录》 《鸡窝洼的人家》 《黑氏》 《远山野情》 《天狗》 《人极》等作品, 他找到自己写作的根基与路数. 寻根 给他提供了历史的契机,他的古旧而无多 少时代气息的 商州 地域文化突然间有 了时代的依据.那些 山野风情 ,以实 录笔法, 寻常道来, 游龙走丝, 下笔成形, 倒是别具一格.那时的文坛,为 本土文 化 所困,都竭尽全力,去寻民族的生存 之根.有寻 优根 者, 有寻 劣根 者, 以期响应于 世界范围 内的文化认同和 国内学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诘难. 当然,归根结蒂是对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 做一番文化上的通盘考虑.80 年代中期 的中国知识分子(当然包括作家)擅长作 这些宏观雄伟的思虑,纵横古今,坐而论 道,以天下为己任,文学当然也是经国之 大业.贾平凹偏居西北,有地利之便.那 时他沉下心来查录十八本商州地方志,发 现商州历史悠久, 出过 乌骓马 , 有 追 风逐日 之神力 ;

更有米脂貂蝉,绝世佳 人, 风流情趣, 源远流长;

玉环客死马嵬, 这又给文化野史增添色彩. 寻根 让贾 平凹有了底气,贾平凹这才看清自己的天 然优势,告示世人,何以不管商州地理内 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有这些 文化 垫底,商州地界的寻常琐 事,自然浸含文化的原汁原味.他的那些 地缘文化 占据有利地形,可以出奇制 胜,比人技高一筹. 实际上,现在看起来,贾平凹比那时 的 寻根派 要更高明些,他并不把文化 当做全部,文化只是他的一个原料,一个

77 延河讲坛背景.所以,在我看来,贾平凹并不是扎 根本土,而是穿过本土――本土不是他困 囿其中的一方地盘,而是他任意穿行的大 地.他的小说一开始就奔 性情 而去, 他要在性情中流露出民俗风习,要在风土 人情中展现出人性.贾平凹一开始就没有 让历史断裂,没有在文化寻根与新时期的 文学的人性论之间划下沟壑,只有他弥合 了两个时期却没有沦为落伍者.这就是贾 平凹,既篇之顽强,又聪明过人.有文化 作底蕴,原来被认定为封建落后、野史传 闻,乃至迷信谶纬的那些现象,现在已经 没有进步尺度作为压制,贾平凹借助地理 风情,下功夫去发掘那种文化状态中的人 们的心灵美德,高尚情操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