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黑豆奇酷 2017-09-05

二者在 溶液中电化学势不同, 体系于是发生电化学反应, 由此造成纳米颗 粒表面的氧化物被还原, 进而导致新生成的金属铜将周围铜颗粒牢 牢黏结到一起.这一过程如同经典的金属焊接一般, 因此研究小组 将其命名为 液态金属焊接纳米颗粒效应 . 刘静对 《中国科学报》 记者说: 颗粒网状物具有良好的机械 强度,由此可将其从液态金属表面剥离开来并转移到其他基底 上. 通过测量这一类特殊的由金属颗粒组成的薄膜多孔材料的 导电性,他们发现其与普通金属导电材料不同―― ―它的体系中 存在一种由电场导致的电阻降低特性.当电压过高时, 测试电阻 会突然增大数个量级,说明过高电压会导致颗粒网的导电性失 效.深入研究揭示, 造成电阻降低的原因在于外加电场下静电作 用, 会使部分分开的颗粒网连接到一起增加了导电通路;

而电阻 骤升的原因则是大电流下电迁移作用增强,使得颗粒连接断开 而失去导电能力.以上发现促成了利用液态金属编织微米厚度 多孔导电颗粒网方法的建立,由此获得的新材料具有良好的机 械强度和独特的电学性能. 此外, 在联合小组发表的另一篇题为 《铜离子激发的自生长 液态金属蛇形运动》 的论文中, 研究组首次发现了一种崭新的自 生长液态金属蛇形分散效应. 此次发现的效应, 则是一种不同 于以往的大尺度液态金属离散变形与蛇形运动,革新了人们对 液态金属空间构型转换方式的认识. 刘静说. 研究进一步揭示,酸性铜盐溶液这一独特环境保证了无数 的铜颗粒可以被持续稳定地析出和吞噬,此类动态平衡是蛇形 分散运动现象得以发生的深层次原因.该现象丰富了液态金属 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进一步拓展了近年来兴起的液态金属柔 性机器的理论与技术内涵. 除上述基础发现外,联合小组近期还在液态金属先进应用 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新进展,先后针对肿瘤治疗用生物医学 新材料、 高性能电子墨水、 可穿戴医疗、 可拉伸皮肤电子以及柔 性机器人传感与控制等新兴领域的紧迫现实需求发展出系列重 要实用技术. (高雅丽) 理化所 隗 牵线搭桥, 红娘报到 ―― ―中科院与福建省合力构筑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姻本报见习记者 何静 记者 黄辛 转化平台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 的支撑,把以往项目和企业点对点的单一合 作, 变成多个项目多方面的合作. 游建胜表示, 中科院 STS (科技服务网络 计划) 福建中心是构建平台的重要基础. 他坦 言: 福建省科研 '

大院大所'

不多, 但企业需 求旺盛, STS 福建中心为福建企业提供了一 个很好的对接中科院成果的转化平台.

2016 年3月,中科院上海分院和福建省 科技厅共同成立中科院 STS 福建中心.该中 心成立以来, 通过积极统筹资源, 为福建企业 搭建对接中科院研究所的桥梁,推动中科院 系统

22 个研究所的

100 多项成果在福建省 落地转化;

围绕光电、 稀土、 海洋、 高分子材 料、 装备制造等领域, 共支持中科院研究所和 福建企业合作项目

91 项;

院省合力投入资金

8400 万元, 带动投资近

10 亿元. 中科院 STS 福建中心常务副主任邱超凡 告诉记者, 我们面向市场需求,推动了不少 成果的转化,但企业希望我们提供的不仅仅 是一个个项目的支持,更是长期的可持续性 的支撑. 对此,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瞿荣辉研 究员表示, 中科院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 集聚创新资源, 开展多个项目、 多方合作, 打 造创新生态,更好地为福建产业发展提供持 续科技支撑. 这个平台有两点特别吸引我们, 首先是 福建的产业基础和对新材料技术的强大需 求, 其次是这个大平台的资源集聚效应, 能在 政府引导下持续性地做大项目. 中科院宁波 材料所技术转移部主任谢开锋说. 中科院海洋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良好 的前期合作基础、与海洋相关的产业需求 是吸引海洋所签约的主要原因 .海洋所愿 意贡献才智,为福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和 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助力建设 海 上福建 . 转化平台: 以点带面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发现液态金属焊接纳米颗粒 效应器与蛇形分散效应 本报讯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先进炭材料研究部研究员孙东 明团队与研究员刘畅团队合作, 提出了一种连续合成、 沉积和转移 单壁碳纳米管薄膜的技术, 实现了米级尺寸高质量单壁碳纳米管薄 膜的连续制备, 并基于此构建出高性能的全碳薄膜晶体管 (TFT) 和 集成电路 (IC) 器件.相关论文近日在 《先进材料》 在线发表. 单壁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力学、 电学和光学性质, 在柔性和 透明电子器件领域可作为透明电极材料或半导体沟道材料, 因此 被认为是最具竞争力的候选材料之一. 开发出可高效、 宏量制备 高质量碳纳米管薄膜的方法已成为该材料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 难题. 孙东明说. 首先,迄今制备的单壁碳纳米管薄膜的尺寸通常为厘米量 级, 批次制备方式不能满足规模化应用要求. 其次, 由于在碳纳米 管薄膜制备工艺过程中通常会引入杂质和结构缺陷, 使得薄膜的 光电性能劣化, 远低于理论预测值.因此, 发展一种高效、 宏量制 备高质量单壁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方法具有重要价值. 金属所研究人员采用浮动催化剂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反应炉 的高温区域连续生长单壁碳纳米管, 然后通过气相过滤和转移系统 在室温下收集所制备的碳纳米管, 并通过卷到卷转移方式转移至柔 性PET 基底上, 获得了长度超过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