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戴静菡 2016-09-18

87 岁, 他回忆起当年情景告诉 记者, 刚来嘉华水泥厂的时候, 厂里已有近

200 人, 分为普通 工人 (长工) 、 技术工人和职员 (管理指导类) 等, 长工都住草 房, 而职员就住好一些的瓦 房. 另外忙的时候还会聘临时 女工来搓煤球. 什么是搓煤球?李志良告 诉记者, 当时水泥的生产流程 为先打碎石灰石, 与混合好的 焦煤等原材料磨成粉, 临时女 工再将粉搓捏成团, 这个约汤 圆大小的团子, 就被大家喊作 煤球 .接着将团子晒干, 烧 制后进行粉碎, 再加石膏磨细 就成了水泥. 临时女工搓一盘 煤球可以拿二两米, 要是熟工 搓得快, 一天能搓上五六十 盘. 李志良回忆说, 当时长工 一个月的工资大概能买3斗米 (依斗的体积不同, 重量

25 至30 斤不定) , 而工资最高的技 术工人拿

1 石2斗米, 所以熟 练的临时女工一天拿的工钱十 分丰厚. 我们的水泥好, 要卖到成 都、 重庆去, 泸州南田坝的机场 也在用. 李志良说.而不仅如 此, 据市档案馆资料显示, 嘉华 水泥还销售给军事委员会特种 工程下属的工程处、 交通部川 陕公路工务局、 乐西公路工程 处、 四川省水利局等.据魏奕 雄考证, 自1943年至1945年, 嘉华水泥平均每年行销西南各 地四五万桶 (每桶170公斤) . 交通、 水利、 国防、 建筑……嘉华水泥广泛用于各行各 业, 为巩固抗战大后方做出贡 献.数十年过去, 这家成长于 抗战期间的工厂, 成为了少有 的仍然在运作的本土老厂, 而 当年声名大振的 山 牌商标, 如今的四川嘉华企业 (集团) 股 份有限公司仍在使用. 嘉华水泥厂: 交通水利、 国防建筑 山 牌商标抗战时期沿用至今 说到另一家本土老厂―― 嘉乐纸厂, 乐山人更不会陌生. 嘉乐纸厂创办于1926年, 由成都著名作家李氯肆显 法国学习造纸的王怀仲、 乐山 华新丝厂老板陈宛溪等人筹 建. 中华民国十四 (1925) 年秋, 有几位成都办报朋友偶然 相聚, 说到四川手工纸虽好但不 便印报, 而洋报纸又贵, 我们有 的是原料, 何不妨办一机器制纸 厂来试一试?于是李氯司 推荐王怀仲来办此事. 乐山市 档案馆现存有当年 嘉乐制纸厂 股份有限公司经过与现在 的手 写档案, 详细记载了嘉乐纸厂的 筹建过程. 有了想法, 几名发起人很 快筹集

5 万元, 在乐山徐家土扁 建成了四川的第一家机器造纸 厂, 于1927 年开始产纸, 但由 于设备落后、 技术不高等多种 原因, 该厂曾数次停闭.直到 抗战爆发, 大批机关、 院校、 单 位迁来四川, 纸张的需求量激 增, 嘉乐纸厂得到国民政府经 济部贷款支持, 获得新投资、 添 置新机器, 还合并了重庆的 四 川造纸厂 , 才迎来发展高峰. 今年

92 岁的彭笃民

1951 年被分配到嘉乐纸厂, 据他回 忆, 当时的嘉乐纸厂, 还保持着 抗战时期大发展后建成的模 样, 瓦房的办公楼、 厂房、 库房、 宿舍一应俱全.81 岁的孙素 蓉从小住在王浩儿一带, 曾到 嘉乐纸厂帮工, 她告诉记者, 她 小时候, 曾经看到货船停靠在 岷江边上的码头, 给纸厂运送 煤炭和草料. 抗战期间的造纸情况如 何?彭笃民告诉记者: 那时造 纸先用切草机把草料切成十来 公分长, 传送带送上14立方米 大小的球里面, 用碱水翻滚蒸 煮几小时, 倒出来冲洗干净, 再 抽进打浆机打碎, 最后送进造 纸机造纸. 彭笃民告诉记者, 嘉乐纸厂解放前使用的造纸机 是羊角式的圆网造纸机, 解放 后才慢慢变为产量翻倍的长网 造纸机, 蒸煮球的容量也从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