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黎文定 2016-08-12
特别报道

2018 年11 月15 日 责任编辑:叶映红 金华广播电视报

11 成功举办了

24 届的义乌国际小 商品博览会, 已经名副其实位立我国 三大出口商品展.

每年的义博 会期间, 都会出现一位老人的身影. 今年 的义博会也一样, 只是老人更瘦了, 背也更驼了, 可精气神不错. 正是这 位今年已是

87 岁高龄的老人, 在36 年前,冒着极大政治风险, 摇 响拨 浪鼓, 作出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决 定, 为华夏第一市奠定基础. 这位老 人就是深受义乌人民爱戴的老书记谢 高华.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率先开放义乌市场1982 年5月,51 岁的谢高华从衢 州(县级市) 市委书记调任义乌县委 书记. 当时正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 大讨论之后, 全党全国开始 进行思想拨乱反正, 但相关政策法规 尚未全面变革之际. 那时在义乌,也 存在不少思想上的 疑云 . 比如,贫 穷落后的义乌该从哪里找到发展突破 口? 鸡毛换糖 究竟姓资还是姓社? 流动摆摊者该阻还是该放…… 面对这些 疑云 ,谢高华始终不 忘共产党人的初心, 牢记一方父母官 的使命, 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只要是对百姓有利的事, 他都会想方 设法去做, 哪怕他个人要承担掉 乌 纱帽 的政治风险. 其中,最广为人知 的当属他推动义乌市场开放. 当时义乌的稠城镇和廿三里镇已 经自发形成了小商品市场. 由于长期 以来 左 的思想影响,摇着拨浪鼓, 走街串巷的 鸡毛换糖 一直被视为 盲目外流, 投机倒把, 资本主义尾 巴 , 有关部门一如继往地对此采取 禁、打、关、赶的政策和措施,可是,又 怎么也禁不住、打不倒、关不掉、赶不 跑, 长期作为义乌的一大 包袱 存在. 当时,义乌全县有

4000 多户个体 经营户, 其中经营小百货的有

3000 户,从业人员

6000 多人,且多数没有 登记发证. 义乌的小商品经营活动为什么会 有这么强的生命力? 这个问题引起了 谢高华的深思. 为此, 谢高华深入各 地调查, 获得了不少第一手材料. 经 过认真分析, 觉得在人均耕地很少的 义乌, 农民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 下, 从事小商品经营以积累生 产资金、贴补生活,实在是件好事. 于是, 谢高华在一次县级机关干部大会上提 出了看法: 义乌的小商品经营活动 不是一大 '

包袱'

,而是一大优势. 为此, 谢高华一锤定音: 开放义 乌小商品市场, 出了问题我负责,我 宁可不要乌纱帽! 义乌县委班子也集体表态: 开放 义乌市场, 发展经济, 出了问题集体 负责.

1982 年9月5日, 在义乌县委的 支持下, 义乌稠城镇湖清门小百货市 场正式开业. 积极探索敢于担当率先推出 四 个允许 义乌小商品市场是率先开放起来 了, 但对谢高华来说心里不打鼓、不 担心是不可能的―― ―毕竟这是一路在 拓荒 ,朝着不曾有人涉足的禁区前 行. 随着小商品市场的开放, 农民要 进城、 要经商的愿望更加强烈, 这在 过去观念看是 弃农经商 ,小商品加 工经营户雇用帮手是 资本家雇工剥 削 ,这是绝不允许的;

许多小商品经 营者,往返于义乌和上海、北京、广东 甚至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间,这 又是 长途贩运 , 一直都被视为禁 区;

个体经商兴起,与国营、集体商业 形成了竞争;

在当时政策不允许的情 况下, 有些人悄悄地把责任田转包给 了他人……新情况、 新问题随着市场 开放井喷式地出现. 开弓没有回头箭. 经过反复调查 研究,1982 年11 月26 日,谢高华在全 县专业户、 重点户代表大会上首次提 出 四个允许 : 一是允许专业户、重 点户在生产队同意下将承包的 口粮田、 责任田自愿转包给劳力强的户;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