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王子梦丶 2016-07-20

3 5 采卵与受精 5.1 解剖授精 5.1.1 工具准备 牡蛎开壳器,解剖刀,手术剪,载玻片,玻璃或塑料容器,海水洗瓶等. 5.1.2 亲贝及工具消毒处理 用10mg/L高锰酸钾溶液或用淡水浸泡10min,用砂滤海水冲洗. 5.1.3 开壳 用牡蛎开壳器开壳. 5.1.4 鉴别雌雄 取少量性腺物质,涂于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呈颗粒状散开的为雌贝,烟雾状散开的为雄贝. 5.1.5 采卵 用解剖刀刮取卵巢盛放于容器中,搅碎;

用200目筛绢网过滤后,使之呈细胞悬液状. 5.1.6 泡卵 用清洁海水稀释卵细胞的密度至4*10

7 颗/升~8*10

7 颗/升,泡卵40min~60min. 5.1.7 卵的计数 定量取样,计数. 5.1.8 授精 按雌贝数量的10%挑取雄贝,按本部分5.1.5方法取精液;

加入卵细胞液中,搅拌3 min~5min. 5.2 自然排放 将亲贝混合挂于池水中让其自行排放精卵,自然受精.达到所需卵细胞密度后,移走亲贝.

6 孵化 卵细胞受精后,移入孵化池中孵化.自然排放采取原池孵化. 6.1 孵化池 20m

2 ~40m

2 水池,水深1m~1.5m. 6.2 密度 30颗/毫升~50颗/毫升. 6.3 水环境条件 -水源符合GB 11607的规定,孵化用水符合NY 5052的规定. -水温22℃~28℃. -盐度20~30. -光照500lx~1000lx. 6.4 孵化管理 精卵入池后,加大充气,捞取水面泡沫.定期观察胚胎发育情况.

7 幼虫培育 7.1 培育 受精卵孵化至D形幼虫6h~12h后, 用350目~450目的筛网将D形幼虫移入培育池中, 进行幼虫培育. 7.1.1 培育池 同本部分6.1.1. 7.1.2 水环境 同本部分6.1.3. 7.1.3 密度 前期10颗/毫升~20颗/毫升(壳高≤150?m);

后期5颗/毫升~10颗/毫升(壳高>

150?m). DB33/T 457.1―2003

4 7.2 日常管理 7.2.1 投饵 受精卵发育至D形幼虫6h后,即可投喂金藻、小硅藻等微藻;

幼虫壳长120?m以上,可投喂角毛藻、 扁藻等. 前期保持水体单胞藻饵料密度5*10

3 颗/毫升~1*10

4 颗/ 毫升 (以金藻为例) ;

随着幼虫生长, 饵料投喂量应逐渐增加,后期应保持在3*10

4 颗/毫升~5*10

4 颗/毫升. 7.2.2 换水 每天早晚换水各一次,初期每次换水20%,后期逐渐增加到50%以上. 7.2.3 倒池 每隔3d~5d倒池一次. 7.2.4 充气 100号或120号散气石,每平方米0.8个~1个,连续微量充气. 7.3 采苗 7.3.1 采苗器制作 壳高8cm以上的牡蛎壳片、6cm~8cm的扇贝壳片等;

牡蛎壳片、扇贝壳片用12股聚乙烯线串成串, 每串100片. 7.3.2 采苗器处理 反复冲洗后,用0.5‰~1‰的氢氧化钠溶液或2‰的漂白粉(含氯量35%)溶液浸泡24h,再用砂滤 海水冲洗干净待用. 7.3.3 采苗器投放 每立方米水体30串~50串. 7.3.4 采苗时间 幼虫壳高达300?m以上,出现眼点幼虫比例达30%左右时,对眼点幼虫进行筛选,并移入已投放采苗 器的水池中,密度控制在0.5个/毫升~1个/毫升即可.

8 稚贝培育 8.1 管理 附苗初期水位不应低于采苗器,采用流水方式换水,减少充气量.固着后24h,可加大换水量及充 气量;

日投喂单胞藻饵料密度为10*10

4 颗/毫升~20*10

4 颗/毫升(以金藻为例). 8.2 药物使用 符合NY 5071的规定.

9 出池苗 9.1 规格 附苗后5d~10d,壳高≥1000?m. 9.2 数量 以采苗器计,每贝壳片附苗≥20颗. 9.3 质量 9.3.1 感官 肉眼可见苗体明显,大小均匀,固着牢固. 9.3.2 规格合格率、数量合格率、伤残死亡率 规格合格率≥90%;

数量合格率≥95%;

伤残死亡率≤3%. 9.4 检验规则 9.4.1 组批规则 以一个培育池的苗种为一批. DB33/T 457.1―2003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