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ok2015 2016-04-16

启动 七五 技改计划, 让 爷爷辈 的 技术设备更新换代、 脱胎换骨.改革, 打破藩篱, 让上海烟草上下 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随着制 度、 原料、 技术问题逐一解决, 中华 品牌迎来了 闸门大开 的年代, 迎来了走向市场的时期.回 溯既往, 正是每一个关键节点做出的思考和决策, 让当年的 中华 得以成为今天的 中华 . 今天的 中华 品牌已经迈过了 百万千亿 的 门槛, 是中式卷烟品牌的 领跑者 , 而其真正意义 上与市场、 与消费者的 第一次亲密接触 始于

1988 年的价格放开. 时过境迁, 不少老上海烟草人依然对当年 国营商店排队购买 中华 卷烟的场景记忆犹新.彼时, 价格闯关 首先在全国最大的工商 业城市上海开始, 第一批上市供应的名优卷烟 名录也首先敲定了以 中华 品牌为代表的

13 个 牌号. 面对市场供需的基本面, 按价格制定策略 这一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核心要义已在当时初具雏 形, 稍紧平衡 也成为经历几轮价格攻防后得出 的 中华 品牌发展的宝贵经验. 从最初定价到后续调控, 中华 (红) 和 中 华 (金) 的稳定表现大大拓展了品牌的宽度, 为日 后 中华 软硬两包在各自价位段的发展打下了基 础.从价格放开到市场放开, 改革激活了卷烟品 牌的活跃因子, 到市场上去、 到消费者中去 成为 卷烟市场最有号召力的话语.

1992 年, 一首 《春天的故事》 标注起又一个新 的时代, 《烟草专卖法》 的正式实施也为烟草行业 标注起一个新的时代.在上海, 一系列的战略动 作也为 中华 品牌迎来新的 春天 : 建立行业第 一家省级大型烟草集团, 建立行业第一家国家级 技术中心, 建立企业与品牌联系更加紧密的卷烟 销售网络, 顺应市场的 软贵定律 , 以新产品的结 构升级引领消费升级…… 成名于计划经济时代, 辉煌于改革开放大潮, 中华 品牌的销售规模从

1988 年的 1.34 万箱发 展到

1999 年的 13.7 万箱.走出国门, 中华 品牌 成为第一个进入国际免税店的国产卷烟品牌, 并 逐步确立了卷烟出口第一品牌的地位. 面对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上海的不少老字 号在历史向前的车轮中掉队, 变与不变 则成为 中华 品牌发展的交响曲.所谓变者, 不是邯郸 学步, 而是与 时 俱进、 顺 市 而为, 与国家和行 业的脉搏同频共振.所谓不变, 不是固步自封, 而 是把 做中国人自己最好的卷烟 化作精神信仰和 品牌灵魂, 这是 中华 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也是有 口皆碑的价值源泉. 品牌发展的世界观、 方法论和精 气神 跨过世纪之门, 一个新的起点总能给人无限 的想象空间. 如果把新世纪的历史坐标分作两段, 前者的 主题词是 工商分开、 联合重组 , 后者的主题词是 卷烟上水平 .如果把企业战略看作是 中华 品 牌的世界观, 那么, 前者则是 做精做强 战略, 后 者则是 百万千亿 工程.

2003 年, 国资委宣告成立, 标志着自

1978 年 以来的机制放活、 体制创新两大改革完成, 央企改 革进入了新阶段.同一年, 以安徽工商管理体制 分开为突破口, 卷烟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卷烟 销售网络建设、 取消县级公司法人资格, 行业在重 大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为培育大市场、 大企 业、 大品牌提供了原动力.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京津沪 三角布 局, 成为当年颇有影响的行业跨省联合重组事 件.而在之前, 做精做强 战略以 深、 实、 细、 新 的海派风格让 中华 品牌乘上改革的快车.不直 接强调做大, 而是通过做精做强开疆拓土, 这是一 种路径选择, 更是一种文化基因. 从36 个名优品牌到卷烟产品百牌号名录, 再到 两个十多个 , 以 做精做强 为世界观的 中华 品牌需要配套的方法论作指导. 市场从来不是一直波平浪稳的.2005 年, 价 格波动的 惊险剧 让上海烟草人重 识 营销, 八 大协同 的方法论从供应链角度建立起新型的工 商关系. 面对 一高两低 的中式卷烟发展方向, 中和 平衡 的方法论找准了降焦减害与香气风格的平 衡点, 让 中华 品牌保持了 降焦不失香 的中式 特色. 以 两化融合 为基础进行流程再造, 以联合 控股方式打造品牌打叶专线, 以品牌手册形式确 定产品设计开发、 生产制造、 市场营销系列标准的 基本法 , 以百年老店的心态做企业, 以百年品牌 的姿态做 中华 , 产品与销售、 技术与管理的配套 方法论成为 中华 品牌 做精做强 世界观的有力 抓手. 做精做强 战略巩固了 中华 品牌的市场定 位, 而 卷烟上水平 的出台意味着一个大品牌时 代的到来.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