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此身滑稽 2016-03-25

第一章 序论臧国仁 锺蔚文 新闻记者如何问问题? 如何问好问题?如何问对问题? 壹 对大部分新闻工作人员来说,「问问题」(questioning,或称 「提问」)当属每日例行工作,而外勤记者几乎更是无日不问问 题,无论是访问固定对象、特定对象、事件当事人、政府首长、被 害人,事事都需提出问题相询.

新闻工作人员因而可说是在「由问 题找答案再由答案中找新问题」的过程中成长,逐步成为专家型的 资深实务工作者. 尽管如此,「问问题」的重要性却鲜少受到新闻工作人员重 视,很少有记者认为提问是件值得学习的课题;

即连新闻教育者也 都不常在课堂教授「问问题」的理念与技巧.影响所及,传统新闻 采访与写作书籍多半「重写不重采」、「重采不重问」,忽略了 「问问题」对新闻报导的重要性. 然而,「问问题」真的不需任何知识与训练吗?请先看下例. 民国81年8月,中华民国棒球在奥运大出风头,获得银牌大 奖后载誉回国.三家电视台(台视、中视、华视)均出动了大批文 字与摄影记者前往桃园中正机场抢做独家专访.以下是《新新闻》 杂志对当时景况的描述: 新闻访问:理论与个案三台都打出人海战术,从空桥一直到入境大厅的各处通 道,三步一记者,五步一摄影机……. 但发生在中正机场内更为「恐怖」的是电视记者麦克风里 传出来的这些声音: 问郭李建夫的未婚妻:「说你未婚夫最近的身材变了, 变得比以前要胖很多,你有什麽看法?」 问吴思贤未满周岁还不会说话的儿子:「小弟弟你叫什麽 名字?今年几岁?」…… 问一位站在人群中的老先生:「请问你是谁的父亲?」老 先生答说:「我谁的父亲也不是!」 问另位看起来老实憨厚的老先生:「请问您是谁的家 属?」老先生说:「我是某某某的父亲」.这位记者如获 至宝地说:「各位观众,这是某某某的父亲,请问某伯 伯,你儿子回来,你是不是觉得很高兴?」 《新新闻》这篇报导的作者纪延陵说,这种「你是不是觉得很 高兴」、「你有什麽感觉」类的问话充分暴露出电视记者水平的低 落,「是台湾电视观众挥之不去的噩梦」.纪延陵说:「【记者】 问到了就好,至於问什麽,那不重要;

没话讲,随便找话乱讲,你 最想吃什麽,最想做什麽,最想念哪一位家人……,话题俯拾皆 是」. 记者随意乱问问题其实早已看在许多观众(或读者)眼中而难 以忍受.专栏作家闻见思在民国71年的一篇《中央日报》副刊(时称「中副」)方块批评说,国内记者每当访问来台外宾时最喜问对 方:「您对台湾印象如何?」,而最糟的情形则是外宾刚到就问 他:「对台湾有什麽感想?」.闻见思称此为记者最无意义的「客 《新新闻周刊》,1992年8月16日-8月22日,页68-69. 同注二,页69.

第一章序论套的废话」(polite nonsense),令人有「如此访问,不如无有」 之感. 闻见思并举一例,摘录如下: 抢劫土地银行古亭分行的嫌犯李师科被补,电视播出「起解」镜头,有一记者抢去车门去问他:「你为什麽抢银 行?」李嫌答:「要钱」.记者问:「你枪这许多钱做什 麽用?」.李嫌答:「养老」.记者再问:「现在被补, 你有什麽感想?」李嫌报以白眼,汽车也就立即开走. 本章将以如何问问题为旨分从案例及理论著手,讨论新闻工作 人员在拟定问题时应注意之处,并强调「问问题」固是新闻工作人 员专业素养的重要表现,然而问题的好坏不仅在於问题所拟优劣, 更在於问话者是否事先妥善准备.另外,「问问题」的高明与否也 与记者的认知基模有关,专家型记者之问题可能较为复杂并得以反 映其知识深度,因而较为受访者乐於接受而回答. 贰 民国81年10月初,财政部长王建煊(以下简称「王」)因土地 增值税政策受到外界质疑愤而辞去部长一职,并向外界表示有意参 加台北市第二届立法委员选举.11月3日,《中国时报》第三版刊 出访问「王」的新闻,谈及其不接受执政党(时为中国国民党)徵 召为「不分区立委候选人」.这则新闻也刊出了访问纪录摘要,列 举记者访问「王」的九个问题如下: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