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雨林姑娘 2015-11-28
B03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编辑: 向平 美编: 罗强 青未了 ・ 人文齐鲁 投稿信箱:www85193207@126 .

com 吃萝卜是我家乡山东潍县( 今潍坊市) 一带的风尚,过年过节几乎家家都摆上花生、瓜子、糖果和萝卜.家乡人对萝卜的钟爱还体现在一些民间智慧上,如这样的顺口溜: 烟台苹果莱阳梨, 赶不上潍县的萝卜 皮.曾经在潍县做了几年县官的扬州人郑板桥, 对此地的萝卜也是喜欢有加, 他不仅 自己爱吃萝卜,还用萝卜送礼应付一些贪官污吏. 有一年, 一位钦差大爷到潍县视察 工作, 他一路下来到处收礼, 已经把随行的 大车小车装了个满满当当. 到了潍县, 收礼 上瘾的钦差大爷又点戏给郑板桥听,把潍县的好东西数了个遍. 一向清廉的郑县官, 知道这位钦差的意思,他不愿拿潍县百姓的血汗去讨好那位贪官,却又不敢得罪来自朝廷的命臣.当时正值深秋,拔萝卜之时,郑板桥想出一妙招,用一车潍县青萝卜,作为礼品送给朝官,他还赋诗一首《潍县萝卜》 一并送上: 东北人参凤阳梨, 难及 潍县萝卜皮. 今日厚礼送钦差, 能驱魔道兼 顺气. 看着一车萝卜本来很不高兴的钦差 大人, 读过了郑板桥的诗, 又吃了一段青油 油、 脆生生、 微微辣、 略带甜的潍县青萝卜, 喜出望外.他不仅把一车潍县萝卜拉回了京城, 还送给其他大臣们品尝, 只是不知道 皇帝吃过没有,他更是把郑板桥赠予的诗卷挂在自家厅堂.要知道郑板桥的字画不是现代人附庸风雅炒起来的,在当朝就可以卖个好价钱, 加上郑县官为人清高, 从不 轻易把自己的字画送人, 使之更加珍贵. 据说这是潍县萝卜作为贡品走向京城 的第一回,郑板桥也成为用诗歌的形式推介潍县萝卜第一人.潍县萝卜能有今天之风光, 这位郑大人功不可没, 广阔的萝卜地 头理应有一尊郑板桥先生的塑像,甚至在萝卜丰收的季节供上几个,记住他老人家的好. 现在潍县萝卜的价钱的确已经超过烟 台苹果、 莱阳梨. 因为这两种上佳水果都比 较甜, 在糖尿病高发的当代社会, 兼具水果 和蔬菜两种功能的潍县萝卜,必然大受追捧. 据说, 现在的潍坊人提一箱萝卜可以走 亲访友,有两箱萝卜就能进省城京城办事了.尤其当聪明的潍县人把吃萝卜与喝茶幸福地放到一起, 推出了养生、 养性的新理 念之后, 吃萝卜之事就大了. 听听这话: 吃萝卜喝茶,气得郎中满地爬 ,身体康健乃性命之源, 这般吃来喝去, 定是人生之终极 追求.茶道何意,说一千道一万,不就是一个仁和为寿, 生命不止吗? 道家的祖宗老子 一生修炼, 最后活到了160岁, 很多典籍都记 下了这个人生极值.一些传说中的炼丹之士, 多从种茶开始, 喝茶而终, 所谓虚无、 淡静, 其实是一种莫须有的心灵抚慰. 我的解 释是: 干这事就别想那事, 清净而无为. 话再说回来,吃萝卜喝茶怎么就把郎中气得满地爬,实际是茶和萝卜的多种营养元素的强强联手,滋养了人体本身的性命源头. 人在旅途茶可做药用, 人在青春茶 可是 春春欲动 , 人在老年茶事延寿. 神农 氏就是我们的炎帝,被称为中国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还是茶的鼻祖. 现在的人能吃 什么,不能吃什么,都是炎帝亲口尝出来的. 一次他吃了汇聚 72毒 的一种植物, 顿 觉头昏肚子痛, 生命即将终止之时, 炎帝伸 手把一棵树上的绿叶撸下填到嘴里,霎时雨过天晴,所有的症状全无.此后,炎帝满山遍查这种可以救命的树叶,后来还真的找到了, 当时尚无文字, 不断从口中发出的 查查查 , 就成为那时候的叫法. 仓颉造字 之后, 也把这种叫法延续了下来, 这是茶字 发音的来历. 萝卜呢, 按照郑板桥的说法, 首先是驱 魔道,就是树立人生之正气,无邪念杂道,道法自然, 这是一个有高度的理论问题. 接下来的 兼顺气 就非常好理解了.吃过潍县萝卜的人都知道,它的顺气作用的确相当了得, 吃萝卜嘎气, 说明你的身体是健康 的.英国佬喜欢下午茶,广东人吃早茶,山东人吃萝卜喝茶, 排毒养生, 便是齐鲁文化 之菁华.上床萝卜下床姜,再加好茶一杯,胜似华佗好药方. 【问茶齐鲁之十六】 吃萝卜喝茶 许志杰 周作人称为 天下第一 的豆腐 , 是食贫者的唯一救 星. 初中的三年里, 每星期都 要消化一包袱干煎饼, 一瓶 子生咸菜条. 其时, 也是身体 最需要养分的阶段. 时间长 了, 怕我吃不消, 母亲每隔一 段时间就给我背上点麦子, 到镇上换一张大饼吃, 但菜 还是没有的, 仍然是咸菜. 后来, 家中情况稍好一些, 有时 塞给一两块钱让我买菜吃. 学校食堂一份大锅菜, 也得 五毛钱, 哪会舍得吃它. 食堂 打菜的窗口, 从来都是我羞 于驻足之地. 每天早饭时分, 会有一 位卖豆腐的小贩儿, 用脚踏 车带着一个笸箩准时来学校 卖豆腐. 揭开包豆腐的细白 纱布, 有时豆腐还是热的, 有 浆水偶尔滴落下来. 学生们 端着自己的小搪瓷碗, 一拥 而上, 小贩儿转眼就成为焦 点人物. 可他并不慌张, 冷静 地选中一个有利位置, 老练 地把车支好, 自车兜里从容 地取出工具来―― ― 一柄白亮 的小切刀, 一杆精致的小秤, 便开始了他的工作―― ― 根据 学生购求, 把豆腐从大块上 切下, 约好秆, 就秤盘内切成 条块, 将豆腐推入学生瓷碗 内, 再从车兜内取出一个玻 璃瓶(里面是碎切辣椒、 加酱 油加水调和的蘸水), 瓶口麻 利地冲瓷碗内一甩, 洒上蘸 水, 然后, 收钞找零. 一般情况, 学生们都是 买两毛或者三毛的豆腐来解 馋, 会过日子的吃一半, 留一 半到中午再就煎饼吃. 母亲 给的零钱, 大多就派做这用 场了. 一连啃了好几天咸菜 疙瘩, 偶尔吃吃这冷豆腐蘸 辣椒水, 觉得真是难以言说 的美味盛馔. 古人说豆腐, 和 尚食以当肉, 穷学生们虽不 是和尚胜似和尚, 正在充任 苦行僧的角色, 说吃豆腐胜 似红烧肉亦是当然的幻觉. 豆腐, 常食肉食的人们 又是拿它当蔬菜来吃, 作为 必要的调节. 岳父大人是嗜 肉如命的, 什么饭菜不吃, 白 嘴吃肉就可吃饱, 真是好胃 口. 据他自己说, 哪一天要吃 不上肉, 就浑身不得劲儿. 从 医院离休后回家, 自己又开 了一间诊所, 收入自是可观 的, 卖猪肉的每天有事无事 都到他门前转悠, 长一声短 一腔地吆喝: 猪肉来! 但我去 的时候, 每次晚饭, 都见他面 前桌上有一大碗的白水煮豆 腐, 还有一小碗辣椒汁水. 他吃豆腐,亦如吃肉一般饕 餮.我有时好奇,也搛一两 筷子,好吃.原来以为豆腐 在水里煮那么长时间, 已经 老了, 却一样鲜嫩好吃. 老婆 遂在一边鄙夷道: 千滚豆腐 万滚鱼嘛! 小葱拌豆腐, 已然入了 民谚垂传不朽. 香椿拌豆腐, 竟然也出现在大酒店的餐桌 上. 平常的香菜炒豆腐、 白菜 炖豆腐、 菠菜豆腐汤, 虽然是 家常菜, 但都很好吃. 甚至, 光棍泼皮的韭菜熬豆腐, 虽 有点无厘头的风格, 我想应 该也不会太难吃吧. 无味者 使之入. 豆腐也可能太清淡, 从来没有单吃的, 即便是白 水煮豆腐, 也得有一小碗辣 椒来配它. 其实, 只 麻 以粗 盐而自制的豆腐干, 晒至半 干不湿的境地, 白嘴吃最得 豆腐的清香风致. 但这已经 不是菜, 是副食零嘴了. 说到这里, 可能就会有 朋友掩嘴而笑: 知道你又要 说什么! 说吃就说吃呗, 莫乱 扯什么文化啊文章. 好, 那我 就不说了! 地瓜是我们老家的传 统作物, 什么时候开始种的 没人能说清, 反正我生于上 世纪50年代, 从记事起, 几乎 一天三顿, 顿顿吃地瓜或者 地瓜干. 我父亲今年八十六 了, 我问过他: 你小时候吃 什么? 他说: 从记事起就 吃地瓜, 有时候地瓜还不管 饱, 吃了几辈子谁也不知 道. 后来我从订阅的 《中国 国家地理》 和查阅网上资料 知道, 地瓜学名番薯, 又名 甘薯、 红薯、 白薯、 红苕、 山 芋等, 原产于墨西哥、 哥伦 比亚,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 洲, 16世纪后期, 在美洲成功 殖民的欧洲人在南亚建立 殖民地时带入东南亚缅甸、 越南、 菲律宾(吕宋岛)等国. 史料记载, 1593年, 福建商人 陈振龙从菲律宾带回福建, 后分三路北上, 山东属东路 沿海道进入. 仿佛命中注 定, 番薯传入中国100多年后 的1749年, 陈振龙的五世孙 陈世元到山东胶州经商, 正 逢此地连绵天灾, 便将番薯 引种进来, 从此当地百姓竞 相种植, 清康熙、 乾隆年间 已遍植山东. 地瓜是一年一季作物, 春天栽, 秋天收. 地瓜的栽 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栽 窝瓜 , 一种是栽地瓜芽. 所谓 窝瓜 , 就是春天用一 个地瓜当种瓜, 打好垄后, 直接栽在地里, 秋收时一个 地瓜可以繁殖一窝地瓜, 这 大概就是为什么叫 窝瓜 的来历. 这种栽法很省事, 但效益不行, 投入大, 产出 少, 每亩地一般栽2500-3000 棵, 如栽3000棵就需要3000个 地瓜, 成本太高. 另一种是 栽地瓜芽, 就是春天挑一些 长相好、 无疤痕的当种瓜, 在炕上或者屋前垒一个地 瓜床, 把它们种上, 盖上沙 子, 经常喷水, 有时还需要 烧点火加点温度. 半个多月 后地瓜芽就长出来了, 一个 地瓜可以长十几棵或者几 十棵芽, 当长到20厘米左右 的时候就可以拔芽了. 整好 地, 打好垄, 栽上地瓜芽, 一 亩地一般栽3500棵左右, 然 后浇水、 除草、 翻蔓, 秋天收 获. 这是主要栽法, 投入少, 产出多, 记得上世纪70年代 我在县里工作时, 县里有一 个村地瓜亩产过万斤, 创全 国纪录, 获得国家表彰, 全 县庆祝. 我们那个年代, 从小就 边干活边上学, 栽地瓜、 锄 地瓜、 刨地瓜, 是重要的农 活, 我样样都干过, 都会干.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 一是砍地瓜蔓. 就是秋天下 霜以后要收地瓜, 我们叫刨 地瓜. 秋天雨少地干, 刨地 瓜是重体力活, 一般由大人 干. 刨之前要先砍地瓜蔓, 这是我们中学生的事. 早晨 很早起床下地, 一把镰刀, 一人一垄(一行), 弓着腰, 边 砍边收, 干一两个小时后回 家吃饭, 然后上学, 有时候 为了帮助秋收, 学校也放几 天秋假. 另一件是晚上抢收地 瓜干. 地瓜刨出来后, 把鲜 地瓜在地里直接加工成地 瓜片, 晒成地瓜干, 有时候 赶上下雨收 不及就烂了.那时天气预报非常不准, 秋雨经常毫无前兆说下就 下, 有时半夜睡梦正香的 时候, 天下雨了, 被大人从 被窝里拖起来, 跌跌撞撞 向山里跑去. 下雨时天又 黑, 只能凭感觉模模糊糊 看到有点白的就往篓里抓, 雨下大了捡不完再可 惜也只好扔掉. 所以, 长大 了我才真正体会到, 老百 姓为什么把秋收和麦收都 叫着 抢收 , 不抢一年的辛 苦就完了. 二十岁那年, 我离开了 农村, 也就离开了吃地瓜的 岁月, 此后几十年, 偶尔也 吃一点 地瓜,特别是烤地瓜, 香甜酥软, 确属美味, 但是说实话, 地瓜在我的 心目中从来不是什么好饭, 更不是什么 保健品 . 我曾经碰到许多从农村出 来的人, 几十年不吃一口 地瓜, 我弟弟就说, 我为 什么要好好学习考大学, 就是为了离开农村不吃地 瓜 . 那确实是我们许多农 村孩子的真实想法. 改革 开放才让我们告别了贫穷,告别了吃地瓜的难熬 岁月.令人想不到的是, 三十多年前人们吃够了的 地瓜,竟成了营养专家推 荐、许多人喜欢、不少人 捞不着吃的 保健品 . 由此看来,地瓜文化源远 流长,过去为了活命种地 瓜,多少代多少人为了改 变吃地瓜的命运刻苦努力、勤奋劳作,而今天地 瓜又成了 保健品 .地 瓜的历史将继续延续,地 瓜的前景会更加广阔,衷........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