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捷安特680 2015-08-27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 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 速度;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教育与文化】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 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和 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必备考点・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规律 表现 启示 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 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循序渐进 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 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分阶段教学,在教育教学的要 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 能搞 一刀切 不平衡性 个体内部同一方面的发展不匀速;

个体内部不同方 面的发展不同步 抓住关键期 互补性 生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之 间可以互补 扬长避短 个别差异性 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因材施教 必备考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 影响因素 所起作用 影响因素 所起作用 遗传素质 物质基础/前提/可能性 环境 可能性/现实性 必备考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理论名称 核心观点 代表人物 社会本位论 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培养社会公民 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 涂尔干 个人本位论 教育为个人发展服务;

培养自然人 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 裴斯泰洛齐 教育无目的论 否认教育的一般、抽象目的,强调教 育过程内有的目的 杜威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3 必备考点・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形式 概念 含义 内容 作用 课程计划 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 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 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 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科目的设置 (首要问 题) ;

学科顺序;

课时分 配;

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指导和规定学校教学活动的 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 依据 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 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内 容的指导性文件 前言、课程目标 (核心部 分) 、内容标准、实施建 议、附录 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 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 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材 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 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目录、课文 (主体部分) 、 习题、实验、

图表、注释 和附录等 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也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 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必备考点・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实际锻炼法: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4)陶冶教育法: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 (5)道德修养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品德 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6)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 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必备考点・德育原则 原则 含义 导向性原则 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疏导原则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 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 学生相结合原则 既要尊重信任学生, 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 性原则 德育工作中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 系统的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因材施教原则 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 根据他们的年龄特 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 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 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 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 消极因素的原则 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 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必备考点・班级管理的模式 (1)班级常规管理: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