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gtbkwd 2015-07-04

4 套正在播映 《记住乡愁》 电视片, 画面里的开封书店街就是 当年冯老先生居住过的那条街, 也是我们徐家 两代人半个多世纪以前求生打工的地方.电 视讲述的内容与报纸收藏有关, 我的脑海里立 马浮现出我父亲曾经讲述的

80 年前在冯家往 地窖 搬运报纸的情景.他家的确有个 地窖 .那个年代的旧中国兵荒马乱, 以防不测 为了保存好这些书画和报刊, 冯翰飞早在抗日 战争之前就花钱雇人在后院悄悄挖了一个防 空洞, 这就是我父亲几十年前曾说的那个 地窖 , 把它们藏了起来, 躲过一劫. 我坐在电视机前边看边想, 怎样才能与 冯家的后人取得联系, 接续我们两家人的历 史情缘? 紧接着, 电视里出现了我国著名电影导 演翟俊杰的镜头.我和翟导早就相识, 常有 联系.翟导

1941 年出生于开封, 古老的中原 文化开启了他追求艺术的大门, 引领着他在 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奔跑不息, 令人敬佩不已. 顿时, 我眼前一亮.办法有了, 让翟导帮 我联系冯家后人, 准行. 《记住乡愁》 刚一播完, 我的电话打到翟 导的手机上,我俩当时都在收看这部电视片.电话里, 我简单叙说了我们徐家与冯家 几十年前的交情, 恳请老哥帮忙联系上冯家 后人,以便叙友情.2月13 日中午,翟导给我发来短信, 通过开封市委宣传部联系上冯 翰飞之孙冯祖铨,并发来联系方式.随后,我与冯祖铨接通电话, 他脑海里还保存着儿 时的记忆, 还能回想起来我二爷的模样.冯 祖铨生于

1941 年年初, 比我年长, 我自然称 他老兄.我们约好, 我近日将专程到开封拜 访.2 月17 日是星期日, 我一大早驾车从郑 州出发,按照祖铨兄发来的地址打开导航,沿着高速公路只用了一个小时, 就到了他们 目前的新居. 这是位于开封魏都路的一个居民新区, 一幢幢楼房错落有致, 环境十分优雅.走进 他们家门, 我毫无陌生的感觉, 祖铨兄看着我 张口就说: 真像, 真像. 我知道, 他说的 真像 是从我的面相看, 很像我二爷在他们家干 活时的那个模样, 看来我的脸庞含有我们徐 家特有的家族基因.说到我们徐家的厨艺, 童年时期的祖铨兄很爱吃出自我二爷之手的 炒素丝 那道菜.它由胡萝卜丝、 绿豆芽、 韭 菜和千张丝 (豆制品) 配制, 小锅单炒而成, 清 香爽口, 回味无穷, 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仅 寥寥数语, 便可以看得出祖铨兄也是个文化 人, 说起话来很有哲理.住房分上下两层, 楼 下用于生活, 楼上存放的都是文物藏品.毫 不夸张地说, 他们家也是一座小小的博物馆. 我们的话题肯定是从冯翰飞老先生聊起. 冯氏家族祖籍浙江慈溪, 江南水乡景色 秀丽.清朝同治十二年 (1873 年) , 北京一家 商会会长聘用冯家祖上先辈到开封开设金店 分号, 从那时起冯家便落户开封.1888 年, 冯 翰飞出生于开封.他自幼聪颖好学并有良好 的教育条件, 读了不少书, 观察事物有独到见 解.受新文化和先进思想的影响, 他同情社 会底层的劳动者, 对新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 执着的信念.他把报刊看成增长知识、 了解 世界的窗口, 所以与报纸结缘.1904 年, 上海 《时报》 创刊不久, 冯翰飞就成为这家报纸的 特约记者, 可见年轻的冯翰飞其文学知识、 对 事物的观察能力、 判断能力、 总结概括能力以 及文字组织能力都非同一般.在祖铨兄家里, 他们夫妇二人打开从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