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鱼饵虫 2015-06-19

现在, 跨入了大学门, 就要胸怀远大抱负, 肩负起为祖国航空事业 奋斗的伟大责任了. 开学典礼上院长的那席话更坚定了郁 德昌的信念: 我们是国防院校, 培养的学生 是又红又专的;

我们是工程师的摇篮, 打造 出的是一个个有用的栋梁之才. 国家未来的 国防建设需要你们. 同学们, 努力努力再努 力! 这番话, 深深烙在大学生郁德昌的脑海 里. 即便是时隔

40 多年的今天, 郁德昌依然 能非常清晰地回忆起来. 5年的大学生活, 期间虽然有过 文化大 革命 的冲击,所幸国防院校的派系斗争不 算激烈.那时,图书馆天天开着,复课时 老师全都尽心尽职地讲课,只要是愿意学 习的人都能好好地掌握到专业知识.郁德 昌是那种既聪明又努力的学生.他所学的 是陀螺仪表专业, 虽然枯燥, 但他却喜欢钻 研, 自己摸索出一些规律来, 理论知识掌握 得挺全面. 然而,

1970 年毕业分配时, 郁德昌没有 感受到一点天之骄子的优越.当时, 文化 大革命 还未结束,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依然低下,他被分配到了第六机械工业部 所属的上海沪东造船厂,专业根本不对 口.报到的那天,踏进油污而杂乱的车 间,他的心一下子就凉了.这里哪有一处 能与飞机制造厂相比? 他又如何接触到梦寐 以求的飞机呢? 当时就认为自己作为知识分 子是来劳动改造的, 于是, 郁德昌咽下委屈 与不满, 老老实实地当起了内场工具科的一 名钳工. 在 改造 的三年间, 郁德昌惊奇地发现 了这里还真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 有一个姓 季的南通师傅, 两榔头就能把一个用歪的电 焊钳敲得笔直. 难怪有种 老家伙 的傲气. 他彻底融入车间工人的角色中, 如饥似渴地 揣摩学习, 车铣钳刨磨, 样样都练上了手. 未 曾想到的是, 这段经历使在他今后的飞机研 制工作中大为受益. 运十飞机的制造 我们要造大飞机. 要坐自己造的飞 机出访. 主席和总理的话给当时怀揣航空 梦想的中国技术人员开辟了更广的用武之 地. 1970年, 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将研制 有自主知识产权大客机的任务落实在上海, 当时被称为

708 工程, 飞机取名为运十. 于是, 上海各系统学航空专业的近百名专业人 才被归口调到空军第十三工厂, 郁德昌也被 调去在飞机特设车间仪表工段当特设技术 员. 那是1973年5月的一天, 阳光分外明媚, 面对干净整洁的工作台, 郁德昌有种如鱼得 水的欢畅. 一年后, 他进入运十飞机的模线 样板设计室工作. 当时, 飞机总体设计方案 已定. 模线样板设计就是把各种复杂的图形 和数据转换成可操作的样板, 这是郁德昌未 曾学过的. 从无到有, 融会贯通, 凭着灵活的思维 和不懈的努力, 不到一个月, 郁德昌便掌握 了模线样板设计的基本知识. 然而, 模线样 板设计的过程是特别严苛的, 细到一个铆钉 都不能有半点差错. 因为模线或样板环节出 错, 那整个制造过程都得重来, 那个重大责 任谁也担当不了. 因而, 在模线样板设计的6 年间, 郁德昌严格按照图纸, 设计的每一步 都走得特别小心, 没有出过半点差错. 这其 中, 在船厂练到的本领使他在样板制作时得 心应手. 这项工作打磨出他的细致和严谨, 也练就了他娴熟的技术和快捷的处置能力, 先后主管设计了运十飞机扰流板、 机翼外翼 后缘总体、 中外翼前缘、 内禁翼舱后缘总体、 机翼吊挂整流包皮........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