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iubingb 2015-03-26

生产的社会化'

;

而开放则是跨越 国界的 '

生产的社会化'

. 唐九华与钱学森书信探讨后, 在1998 年第

5 期 《科技导报》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生产力的进化 包含科技进步和生产的社会化两个方面》的文 章.他认为: 生产力不是仅指一个个生产单位、 生产过程及生产条件, 而是指社会生产力, 所以 还需包括众多行业、 生产单位和生产过程之间联 系网络和活动, 这样才得以构成社会生产力的整 体. 生产力的进化应包含科技进步和生产的社 会化两个方面.至于科学研究本身, 则实验是基 础, 理论是上层建筑. 科技进步是生产力提高 的本源和原动力;

生产的社会化有着与科技相适 应的客观趋势和历史必然性;

相适应的关系是推 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如果社 会化进程受到利益集团或过时的经济体制的阻 碍, 必然会制约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 唐九华与钱学森探讨科技进步 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姻董佩茹 艰苦创业 参加筹建仪器馆

1947 年, 在抗日战争环境长大、 怀着科技救 国理想的唐九华考入国立交通大学 (现上海交通 大学) 机械工程系.交通大学是中国历史悠久的 大学之一, 教学实力雄厚.机械工程系是交通大 学的重点学科, 学校非常注重基础课, 要求工科 学生必修两年普通物理课程.大学期间, 唐九华 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只 要不上课就钻进图书馆潜心读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中央非常重 视科学技术发展.中国科学院建院初期就把成 立中国科学院仪器馆 (1957 年仪器馆重新定位, 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机, 简称光机所) 提到议事日程中来, 这是我国第一 个光学科研机构.

1951 年8月, 唐九华大学毕业 分配来到仪器馆筹备处,兴致勃勃地参加仪器 馆筹建工作. 唐九华是仪器馆筹建时期第一批大学毕业 生. 仪器馆负责人为我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院士, 最初筹备处设在北京市文津街三号中国科学院院 部办公楼二楼一间仅有

24 平方米的房间内. 与唐 九华同时报到的还有刘颂豪、 郑璋、 钟永成等应届 大学毕业生.他们从购买图书、 置备仪器、 基建工 程等做起, 开展建馆的前期工作.1952 年, 国家为 了使科研工作密切结合国家建设需要,使研究机 构和研究人员尽量靠近生产基地,将仪器馆筹备 处从北京搬迁至重工业相对集中的东北长春.唐 九华等青年科技工作者毫不犹豫地收拾行囊一路 向北, 来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那时候东北工作 环境艰苦, 为了节省经费, 尽快出成果, 仪器馆设 在了长春市铁路北侧一座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株 式会社旧址内,这里有空闲的房屋和一些建筑基 础可以利用.1952 年毕业来仪器馆的中国工程院 院士潘君骅回忆说: 长春铁北有个日本人建的小 楼, 我和唐九华住在二楼;

唐九华住在第一间, 他 房间里还有丁衡高、 汪廷相和沈人骥;

我和干福熹 等住在第三间. 长春的冬天天气寒冷, 很多南方人 都不适应.

1953 年12 月是个难忘的日子, 仪器 馆熔炼出我国第一炉光学玻璃.当时光学玻璃的 制造技术是保密的, 很难引进和借鉴. 第一炉光学 玻璃的诞生创造了中国光学史上的第一个 中国 第一 , 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的历史, 为新中 国光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期间, 唐九华 承担了光学玻璃课题的机械设计,设计了炉窑门 起重设备、 坩埚车、 搅浆机、 球磨机等.不仅如此, 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实践, 从工艺试验、 生产流程、 计量检测到设计自制多种专用的设备,参与进口 机器、 仪器的安装调试等, 为后来从事的大型项目 积累了技术基础.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