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qksr 2015-01-23

G r a n u l i t e ;

G e o c h r o n o l o g y ;

H i m a l a y a no r o g e n ;

P r e c a m b r i a nt e c t o n i c m a g m a t i ce v e n t ;

S u p e r c o n t i n e n t 摘要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 印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南的南迦巴瓦岩群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和强烈的部 分熔融与混合岩化作用.本文选择广泛分布的长英质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除个别岩石保存了由石榴石 +蓝 晶石 + 三元长石 + 石英组成的高压泥质麻粒岩相变质矿物组合以外, 大多数片麻岩具有角闪岩相变质矿物组合, 它们的原岩 包括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 并具有岩浆弧花岗岩的化学成分特征.片麻岩中的锆石普遍具有核 边结构.S A R I M P和LAICPMS原位分析表明, 锆石的边缘给出了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多期变质和岩浆事件年龄(

5 0 0~

1 0 M a ) , 而锆石的核部给出了前寒武 纪年龄, 但主要集中在 ~

2 5

0 0 M a , ~

1 8

0 0 M a , ~

1 6

0 0 M a 和~1000Ma.所分析的锆石区域具有明显的岩浆结晶环带和高的 T h / U比值, 表明它们所指示的是多期岩浆活动事件年代.这些年代峰值与整个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及印度陆块所获得的前寒武 纪构造热事件年龄及分布特征基本上可以对比.因此, 我们认为南迦巴瓦岩群及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的原岩是由新太古代

1 0

0 0

0 5

6 9 /

2 0

0 8 /

0 2

4 (

0 7 )

1 4

7 7

8 7 A c t aP e t r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岩石学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

1 2

1 2

0 1

0 6

1 0

1 0

5 )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0

7 7

2 0

4 9 ) 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张泽明,男,

1 9

6 1年生,研究员,岩石学及变质地质学专业,E m a i l :z z m @c c s d . c n 至新元古代形成的多期岩浆岩组成, 并作为印度陆块的一部分经历了 C o l u m b i a 、 R o d i n i a 和Gondwana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过 程, 以及喜马拉雅期的区域变质与岩浆作用再造. 关键词 南迦巴瓦杂岩;

麻粒岩;

地质年代学;

喜马拉雅造山带;

前寒武纪构造―岩浆热事件;

超大陆 中图法分类号 P

5 9

7 .

3 1 引言 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作用形成的 全球最年轻、 规模最大和正在活跃的大陆造山带, 是研究板 块构造和造山作用的天然实验室.喜马拉雅造山带东、 西两 端分别有一个构造急剧转向的构造结.这里是整个喜马拉 雅造山带中构造应力作用最强、 隆升和剥露速率最快、 新生 代变质和深熔作用最强的地区.基于对火山―沉积建造、 岩 浆岩组合、 变质变形作用和构造地质的综合研究, 并结合区 域资料, 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的南迦巴瓦地区可划 分为 3个构造单元:冈底斯( 拉萨) 陆块、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和印度陆块( 郑来林等,2

0 0

4 a ,b ;

孙志明等,2

0 0

4 a ,b ) . 以蛇绿混杂岩为代表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呈向 N E凸的马蹄 状连续分布于北部的冈底斯和南部的印度陆块之间( 图1).冈底斯构造单元为拉萨地块南缘的一部分, 主要由角闪岩相 变质岩和混合岩组成, 属于念青唐古拉岩群. 雅鲁藏布构造单元是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东 延部分, 为蛇绿混杂岩带( 耿全如等,2

0 0

0 ,2

0 0

4 ;

郑来林 等,2

0 0

3 ) , 主要由低角闪岩相变质的超镁铁质岩、 镁铁质 岩、 石英岩和白云母石英片岩组成, 夹有少量大理岩, 局部地 段也有来自两侧的南迦巴瓦岩群和念青唐古拉岩群的外来 岩块卷入.块体之间以韧性剪切带相接触.研究显示, 蛇绿 混杂岩带的基性变质岩具有与日喀则地区萨嘎和然嘎蛇绿 岩中变玄武岩相同的地球化学特征, 属 俯冲带上叠型 蛇绿 岩( 耿全如等,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