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静看花开花落 2019-08-02
1 附件

1 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供热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可再生能源供热主要包括地热能供热、生物质能供热、太 阳能热利用、风电供热等多种类型.

积极促进可再生能源供热 利用,符合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要求,是实施民 生工程、 治理大气污染、 落实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内容, 对我国实现能源转型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可再生能 源供热技术类型多,应用范围广,既可集中亦可分散利用,在 取代散煤供热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为加快推进我国可再生能 源供热利用,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 会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 略思想,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清洁能源取暖的战略部署,深 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替代城镇直接燃煤供热和城乡民 用散煤取暖为重点领域,通过在城乡全面推广可再生能源供热 技术,减少或避免在人口密集地区的煤炭直接燃烧,减少大气 污染,有效支撑能源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 顺利推进.

(二)基本原则 ――优先利用,经济高效.树立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能 源消费新理念,将可再生能源供热作为区域能源规划的重要组 成部分,特别是在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中,做好可再生能源 供热资源评估,将可再生能源供热融入城市发展规划. ――因地制宜,统筹优化.根据区域资源条件、经济发展 水平、基础设施条件,统筹各类供热资源和技术,选择合适的 可再生能源供暖路线.北方城镇地区以集中供暖为主,分散式 清洁取暖作为补充. 在农村地区, 根据人口集中度和资源条件, 因地制宜发展区域集中式或分散式清洁取暖. ――多能互补,综合集成.发挥各类可再生能源的优势, 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体系融合,统筹规划区域内热力和 电力等能源系统,建立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互补、梯级 利用的综合热能供应体系. ――上下联动,全面推进.构建科学高效的政府推动责任 体系和工作机制,明确国家、省级、市县级政府责任.综合考 虑大气污染防治紧迫性、 经济承受能力、 工作推进难度等因素, 按城市主城区、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三个层次全面推进清洁 取暖.

(三)工作目标

3 到2020 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取暖面积达到

35 亿平方米左 右,比2015 年增加约

28 亿平方米,可再生能源供热总计约 1.5 亿吨标准煤.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积达到

10 亿平方米,长三角地区可再生能源供暖(制冷)面积达到

5 亿平方米.在城镇和农村地区实现较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替代 民用散煤取暖.

2020 年可再生能源供热开发利用主要指标

二、 主要任务

(四)树立可再生能源优先理念,做好供热统筹规划 树立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理念,将可再生能源供热作为城 乡能源规划的重要内容和优先供热方式,在农村散煤替代、城 镇新区建设、 旧城区改造、 新农村建设、 异地搬迁、 产业园 (区) 建设的规划中,优先做好可再生能源供热资源评估,建立可再 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的多源互补和梯级利用的综合能源利用 体系.在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区域的 2+26 城市和新能源电力富 余的 三北 及区域能源转型综合应用示范地区,全面推广可再 内容 利用规模 折标煤 (万吨/年) 数量 单位

1、地热能供暖制冷

16 亿平方米 7,000

2、生物质能供热

10 3,000

3、可再生能源电力供暖

5 1,500

4、太阳能供暖

4 1,200

5、空气源、水源热泵、工业供热、 种植养殖供热等 2,300 合计

35 15,000

4 生能源供暖,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工业供热.

(五)积极推广地热能热利用 鼓励地热能资源丰富地区建立地热能供热利用体系.在地 热资源丰富地区,大力推广中深层地热供暖,在具备资源条件 的中心城镇,将其作为首选集中供暖热源.在冬冷夏热、冷热 双供需求旺盛的中部和南方地区开展浅层地热能利用.

(六)积极发展生物质能供热 因地制宜推进农林废弃物、 城市垃圾等生物质能综合开发, 推广先进低排放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在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大 的地区推行生物质热电联产集中供暖或工业供热.

(七)结合可再生能源消纳推广清洁电力供热 在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供热需求量大、电力供应相对过 剩的 三北 地区,以解决弃风弃光等问题为重点,结合可再生 能源电力消纳推行清洁电力供热,利用富余可再生能源电力替 代燃煤供热,同时因地制宜推广可再生能源电力与地热及低温 热源结合的综合性绿色供热系统, 提高清洁电力本地消纳利用.

(八)大力推广太阳能热利用多元化发展 在继续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基础上,加快各类中高温太 阳能热利用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满足热水、取暖、蒸汽、制 冷等各种品质用热/用冷需要.在适宜地区推广跨季太阳能蓄热 工程供热.

5

(九)大力推动城镇可再生能源供热利用 在传统集中供暖地区,结合城市替代散煤供热,推广蓄热 式电锅炉、中深层地热能供暖、生物质热电联产和成型燃料供 热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传统非集中供暖地区,重点普及地热 能供暖制冷、太阳能、分散式可再生能源电采暖等技术.在医 药、 陶瓷、 造纸、 服装纺织等工业生产领域, 充分利用地热能、 生物质能、 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常规能源系统的基础热源. 采用热泵等技术实现工业废物和余热资源的能源化利用.

(十)在农村地区全面推广可再生能源替代散煤 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镇、 城市中心村、 城乡结合部等地区, 重点通过城区供热管网延伸扩大集中供暖范围.在离城镇较远 的农村,重点采用小型集中式或分散式供暖,因地制宜采用清 洁电力采暖、太阳能采暖、地热能采暖、沼气采暖、生物质成 型燃料采暖以及组合采暖等方式. (十一)创新供热应用模式 通过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耦合、可再生能源系统集成等 模式,建立一批分布式能源站示范工程,利用 互联网+能源 建立能源供给侧和需求侧响应机制. 通过跨区域清洁电力消纳, 探索京津冀周边地区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在热电联产厂、区 域能源站等供热系统中试点和推广短期蓄热和季节性储热等蓄 热技术,为电力系统和热力系统提供灵活性,优化电力和热力

6 的生产和供应.

三、 完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十二)加强规划指导 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 门,完善城乡供热规划管理制度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可再生 能源供热总体发展方向和基本思路, 指导全国各地区科学有序、 规模化推广可再生能源.地方能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资源、住 房和建设等有关部门根据全国规划要求,做好可再生能源开发 利用可行性论证,将可再生能源供热纳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专 项规划,统筹开展可再生能源供热利用.区域能源转型综合应 用示范工程(地区) ,应设立可再生能源供热发展目标,将可再 生能源供热纳入地区统一规划,列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考 核体系,作为节能减排考核体系的加分项. (十三)完善电价支持政策 建立促进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取暖电价机制,参与供暖 的风电项目预设一定比例发电量用于供暖,电网企业降低参与 供暖风电企业项目的低谷段输配电价,使风电供暖的热力价格 达到与燃煤供热基本相当的水平.对中深层地热供暖和热泵供 暖 (制冷) 用电执行居民用电价格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峰谷电价. 建立电采暖用户电量交易平台,对于统一使用电取暖的用户, 可在政府统一组织下,通过与风电企业电力市场化交易获得低

7 价电能. (十四)加大地热能支持力度 加强地热资源勘查力度,支持有能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地热 勘探评价,支持参与勘探评价的企业优先获得地热资源特许经 营资格,将勘探评价数据统一纳入国家数据管理平台.出台地 热能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协调地热探矿权、地热水采矿、地热 水资源补偿费等征收与管理办法,加强地热能开发利用重大工 程的建设管理.对完全回灌、环保达标的地热供暖项目实行免 收或减收水资源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 (十五)优化生物质支持政策 鼓励和支持生物质发电企业改造为热电联产,政府对改造 企业给予一定投资支持.将供热管网建设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 支持范围.对生物质热电联产企业的发电量补贴资金优先保障 及时到位.研究建立专业化生物质原料收集体系和运营机制, 集中堆放生物质原料占地按公益事业用地政策. (十六)完善可再生能源供热管理体系 加快放开城镇供热市场准入,引导各类开发企业进入城镇 供热市场.推动以招投标等市场化方式选择供热主体.引导各 集中供热特许经营区经营主体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合 并,扩大供热特许经营区范围.加强供热区域内不同热源的互 通互联,实现热力系统最优调度.支持和鼓励热电联产热源企

8 业发展源、网、站及热用户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减少中间 管理环节,降低供热成本.对热源、管网、热力收费一体化经 营的供热企业可以通过特许经营权等模式保障供热区域和相应 的供热补贴等政策支持;

供热企业通过热力交易售热给热力公 司的,可在政府协调下与热力企业签订长期供热协议,保障可 再生能源供热企业的长期稳定运营;

对于集中供热无法覆盖的 用户,以用户投资和政府补贴结合的模式推动分散式可再生能 源供热. (十七)完善新能源取暖财税金融政策体系 对可再生能源供暖项目建设用地,按照社会公益事业划拨 使用.在税收方面,参照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和居民供热企业享 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将可再生能源供热纳入国家政 策性开发性金融优先支持范围,鼓励发行绿色债券.出台差别 化奖补政策,对积极满足地方民生供暖需求、改造任务重、改 造成效明显、严格遵守环保标准等地区的项目加大资金支持力 度. (十八)加强环境监管力度 建立严格的环境和排放标准,协调环保等相关部门加强对 可再生能源供热项目的全过程环境监管.建立和完善地热能开 发利用的市场和环境监测体系,实现对地热能资源勘查、开发 利用和环境情况的实时监测和动态评价.全面实施地热尾水回

9 灌、实现采灌平衡,避免对地下水和环境造成损坏.制定生物 质锅炉污染物排放标准,生物质供暖锅炉需加装减排设施,同 步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实现达标排放.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