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R30273052 2014-08-07
实用主义团结 '

― 基于珠三角新工人集体行 动案例 的分析 汪建华 提要 本研 究重新 审视 了对新工人 团结 文化的两种判 断 守 法抗 争 抑 或 阶级团结 .

基于笔者在珠三角的田野调查, 本研究提 出,在新工人各种 类型的集体行动中, 盛行着 实用主义 的团结文化. 工人能够灵活地运用 并界定 官方提供 的各 种意识形 态,尤其是 充分地利 用 国家法律 所赋 予 的空 间,但又不被法律话语和司法途径所束缚. 工人 日常生活的资源为工人形成 更广泛 的团结提供 了可能 .对 工人行 动 守法 主义 、 蜂 窝式 的判断 显得 过 于谨慎 . 但新工人维权行动 的升级并 不一定 意味着 阶级 团结 的 出现 . 基 于工人 自身 的利益 、 关系、议价 能力 、维权 风险 、生活压力 ,工人审慎地选择 自己的行动策略 . 工人的集体行 动本 身作为市场博弈的一种手段 ,体现 了市 场逻辑并确认 了其合法性 . 其经济诉 求 的提 出也是基 于各种 市场 因素 的综 合考虑 ,而制度诉求的广泛出现也体现着一种将市场议价机制常规化的愿 景. 实用 主义 的团结 文化有其生活 的基础和系统性根 源.关键词 实用主义团结 守法抗争 阶级团结 新工人 集体行动

一、新工人团结文化的论辩 秉承西方学界淡化阶级分析的思路 ,李静君在其近著 以法之名 中国铁锈地带和阳光地带的劳工抗争 》 以下简称 《以法之名 》 一书中 批评 了劳工研究的两个主要倾 向 ,即阶级形成的 目的论和经济决定论 . 她指出 ,工人也有可能作为公 民而非阶级 ,借助 国家的劳动法律争取集 体权益 .同样 ,工人的团结行动也未必形成于生产之 中 ,具体的制度安 排、生产之外的实践和身份认 同 ,都有可能塑造工人的抗争政治 玩,本研 究得到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新生代农 民工研究 项 目资助 . 论文初 稿曾在香港 浸会大学 两岸三地劳动 关系和政府治理研讨会 上宣读 ,感谢与会学者的批评 和意见 . 文章的进 一步完善受益于《社会学研究 》编辑部和两位 匿名评 审的修改建议 . 笔者还要 特别感谢 邹于华 、 沈原教授 的指导和 葛天任博 士的帮助 . 文责 自负 . 论文实用 主义团结 一.对中国南北方劳工抗争的比较研究印证了李静君的观点 . 地方 分权的法律威权主义 造就 了南北方 工人行 动的三 大特征 以地方 政 府为 目标 、 蜂窝状的行 动 、以法律为武器 .李静君指出 , 对南方 阳光 地带 的 新工人 ① 而言 ,由于社会主义时期生活经历和阶级话语 的缺 乏 ,他们的阶级意识极其微弱 .在有限的官方话语 中 ,法律被他们视为 维护权利的最为可靠的武器 .工人的维权行动总是先诉 诸于法律 程序,只有在司法途径被证明无效 的情况下 ,工人才诉诸于其他形式的抗 争 ,如上街 、 堵路 、罢工 .尽管李静君也认为 ,工人并不会简单地顺从 国 家的统治策略 ,社会转型背景下制度和官方话语 的持续变化为他们 提供了充分的 自主行动空间 ,他们会在官方提供的多重意识形态话语 中 不断地 设计、尝试 、修 正或抛 弃 各种行 动 模式 和抗 争身 份 ,,

但毕竟除法律外 ,新工人 很难找 到更为有效 的维权工具 . ② 他们的维权行动因此充斥着法律 的修辞和逻辑 玩,.同样 , 在 诉求上 ,工人的行动只是为维护 自己应有的法定权利 ,很少像 国企工人 那样要求国家提供集体消费 ,或者争取法外利益 .不仅维权手段与诉 求是温和的 ,他们 的团结也是极为有限的 . 考虑 到大量 的劳动力供 给、普遍 的去技术化低工资的工作 、 独立工会的缺失 , 中国工人几乎没 有多少市场 、 车间和结社权力 , .生计的压力和劳动力 市场的高流动性也使得他们很难形成集体性的组织和抗议 .农村的土 地也进一步缓 和了他们 的维权行 动 .因此新工人的集体行 动 ,在企业 内的团结是有 限的 ,在企业间更是缺乏联系和互动的 ,他们的行动基本 处于孤立 、 分散的 蜂窝式 状态 , . 李静君的研究 的 田野资 料是 在至年间 收集 的,一,新工人的抗争政治在近十年中有了新 的发展 ,大规模 的抗争浪潮不止一次出现 , 《以法之名 》中的很多判断也 因此受 到质 疑 .一些学者基于近些年新工人群体的集体行动案例对该研究提出了 批评 .批评 的一个焦点在于对新工人团结文化的性质判断 .李静君认 在 李静君 那里 , 新工人 的 新 是相对于 国企老工人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