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此身滑稽 2013-11-22

21 年(1895 年) , 云南提学使张建勋在昆明倡议修建一 座 聚奎楼 (楼址在今昆明城区拓东路 中段金汁河埂边) , 以激励云南学子发 愤学习, 早日金榜题名, 填补云南无状 元之空白.此楼建成

8 年后的光绪

29 年(1903 年) ,

31 岁的云南石屏人袁嘉 谷果然以优异成绩考中大清经济特科 一等第一名.消息传来, 云南全省轰 动, 保举袁嘉谷赴京殿试的云贵总督魏 光焘大喜过望, 亲题 大魁天下 四字, 由黔中书法家钱登照书写后制匾悬于 聚奎楼上, 该楼自此被昆明人称为 状 元楼 .而在此前后, 有着优良文化学 习风气的石屏境内, 明清时期共出过进 士77 人 (其中翰林

15 人) 、 举人

638 人、 贡生

760 人, 着实为 南蛮 挣了颜面. 遗憾的是, 状元仅袁嘉谷一人. 时光悠悠, 岁月茫茫.袁嘉谷先生 早已作古, 昆明拓东路上的状元楼也在 新中国成立后随城建发展而被拆除.石 屏人则照原样在家乡重立聚奎楼, 并以 此为中心建起焕文公园, 大魁天下 四 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今天依然高悬楼上, 成为石屏人亦或云南人一段引以为荣的 珍藏记忆, 更像是一股激励莘莘学子奋 发读书、 励志成才的动力源泉.如今, 从 云南这个曾经的 化外之国 走出的各类 人才, 其无论数量还是质量, 早已不是明 清时期所出举人、 进士等可比拟 的.优良的传统学风, 蓬勃发展的教育 事业, 正在为云南的发展倾注着源源不 断的知识动力. 小憩在焕文公园楼榭下, 流连于石 屏古城民居前, 仿佛瞧见少年袁嘉谷在 母亲陪伴下, 正刻苦攻读于草庐之中;

依 稀看到袁嘉谷先生功成名就后返乡, 仍 然在为推动家乡教育事业而授业解惑、 四方奔走, 更感此地人杰地灵, 确实无愧 山川东迤无双境, 文学南滇第一州 之 称号.袁嘉谷先生经纶满腹, 文学造诣 深厚, 其 《卧雪堂诗集》 及续集, 共收录先 生诗作

840 余首, 很多诗句至今仍在民 间传诵.在下小时也曾背诵过袁嘉谷先 生诗句, 其中一首六言古诗, 写的是秋日 滇池美景, 因诗中地名熟悉, 读来朗朗上 口, 至今仍熟记于胸.在此背录如下, 与 读者共赏. 昆湖泛秋 袁嘉谷 (清) 白马庙前天绿, 碧鸡关下云青. 一棹浮沉何处?鸥鸟招我前汀. 山头小雨凄凄, 水畔杨花荡堤. 泊到高i回首, 烟波飞上城西. (作者原工作单位: 昆明纺织厂党委 宣传部, 61岁) 石屏与昆明 状元楼 张黎明 昆滇 往事 E-mail:ccwbwq@163.com 今年5月12日, 一大早小女儿就发来短 信, 向我们祝贺母亲节.我和老伴育有二女 一男, 大女儿一家三代居住深圳, 一年回昆明 一两次;

儿子一家早已定居加拿大温哥华, 两 三年才回来一次.这样, 我们老两口身边亲 人只有小女儿.因为是幺女, 难免要娇惯一 些, 可如今却让她挑起照顾双亲的重担. 我今年

91 岁, 老伴

87 岁, 都是耄耋老 人.老伴动过两次较大手术, 一次切除胆囊, 另一次切除阑尾.我也患者脑梗、 肺癌等较 大病症.住院就医, 全靠小女儿忙里忙外. 女婿也帮忙, 但他的父母也老了, 也要照顾. 小女儿在云大附属民办学院教授英语, 她已经办理退休, 但因她授课深受欢迎, 学 院继续聘任她教学.小女儿除了讲课, 还要 认真备课, 批改学生作业, 也够忙的.小外 孙女还在德国柏林留学未归, 这也让小女儿 增添了一份牵挂.我们也请过家政服务, 但 都不大满意, 并且我和老伴生活都能自理, 就免除了家政服务.这样虽会增加小女儿 的负担, 但她并无怨言. 我和老伴每月都要服用一些预防心血 管病的药物或其他药物, 免不了跑医院.有 时有点病痛或者体检复查, 还必须住院, 都 是小女儿联系病床, 送我们去医院.住院 时, 小女儿没有课, 白天来, 有课时, 上完课 晚上也要来看望. 小女儿住处距我们家较远, 开车也要十 几分钟.有空开车来, 没有空晚上打个电话 问候.每个星期天都要来帮助打扫, 做些家 务.每逢节日大小长假, 开车出去旅游, 有 时当天回来, 有时在外住宿.女婿开车拉他 的父母和家人, 小女儿开车拉我和老伴, 节 假日小女儿也不能好好休息. 大女儿和儿子经常来电问安, 有时托人 或邮寄一些食物等物品.他们对不能侍奉 二老也感到内疚, 我们也体谅他们的难处, 尤其是小女儿, 从来没有抱怨过.对于小女 儿不辞辛劳照顾我们, 大女儿和儿子都很受 感动, 不时发信称赞和慰问: 妹妹辛苦啦! 去年父亲节时, 儿子发来一首诗表示祝 贺, 最后一句是 且喜儿孙绕膝欢 .我提出 我的看法, 征求儿子意见后, 最后一句改为: 全靠幺女侍双亲 . (作者原工作单位: 云南建投集团, 91岁) 在阅读时, 我讲求一种意境, 尤其是 在阅读传统的纸质书籍时, 我会用红色 笔在书上做若干记号, 画一些杠杠、 做一 些眉批之类, 所谓 不动笔墨不看书 . 有时还会将自己认为书中写得比较精彩 的地方折上, 方便以后翻开记得那个最 出彩的段落与句子, 而那些已然发黄、 颇 有年代感的书籍纸张, 则记下了自己青 少年时期的思想和成长. 如今刷屏时代的阅读, 阅读之后这 些弥足珍贵的遗存和痕迹却全然不见 了, 阅读没有了记忆, 找不到阅读纸质书 时的那种意境和感觉.而且我个人的读 书习惯是, 一般在三种情况下不去读书: 一是心境摇曳时, 二是功利浮躁时, 三是 心绪纷乱时.读书需要静下心来, 心无 旁骛, 风声雨声车马声无一入耳, 酒色财 气无一动心. 曾经有一位名人, 青年时代为锤炼 自己, 专拣市井嘈杂之处读书, 这种大境 界, 非我等常辈所能修得与企及.在我 看来, 片刻宁静, 一室温馨, 对于阅读是 何等重要.现时求生存的仓促步履、 财 富积累的种种焦虑, 扰乱了众生心灵的 止水.本来, 于时光的余白处, 慵读几页 小书, 犒赏一下干渴的灵魂, 总不为过 吧, 可如今日常的纷扰喧嚣里, 早已插不 进须臾的宁静. 于是, 我早已习惯将深夜作为静心 读书的时段.这时, 人已去, 茶已凉, 不 久前还热闹的居室骤然阒静下来.此刻, 月华似水, 遂将手机关了, 捻亮床畔 的灯, 选一个舒适的姿势, 或躺或坐, 或 半躺半坐, 衣被掩住半个身子就可以了, 至于是否举头望明月或者从记忆深处觅 出几行禅意、 古意, 那无非是兴之所至的 事情, 但我很容易沉浸于静夜读书本身 的意境中去, 自己有时竟浑然不觉. 阅读的书是事先已然选好了的, 早 就安放于枕下, 不必........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