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会说话的鱼 2013-10-23

5 千亩荒漠, 当地政府则以一年

5 万亩的速度推 进. 变化巨大. 韩杰荣感叹道, 降水量增加起 码一倍有余,植被覆盖率更是每天都在上升. 他向记者展示了两张照片,那是国栋村东 南方向一个叫干河墩的地方.2009 年以前,那 里还是漫漫黄沙;

而在

2018 年拍摄的第二张 照片里,那里已成绿色草原. 温水煮青蛙 民勤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 间,是阻断两大沙漠会合的天然屏障.要么沙 进人退,要么人进沙退.

42 岁的韩杰荣忆起儿时的民勤时,话语间 充满怀念. 他说, 民勤当时 就跟天堂一样 ―― ―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几乎都种着一排排

20 多米高的白杨树;

河边长满红柳,孩子们有时 会折下几根柳条吹柳笛,或是编成草环送给女 孩子.村民们用柳镰割下柳条,再剥皮,把枝条 编成柳筐.这样的柳筐不会吸水,很轻,且特别 坚固. 带着美好回忆,韩杰荣离开了家乡,到兰 州念书.2004 年的一天, 还在读研的他在一家 餐厅吃饭时瞄了一眼电视.电视上正在播放纪 录片《无水的绿洲》,影像对他来说既熟悉又陌 生―― ―这的确是民勤,可这干涸的大地、漫天 的黄沙……家乡怎么变成这样? 韩杰荣吃不下眼前的饭菜了. 他起身离 开,决心做些什么.回到寝室,他上网找了百余 篇关于民勤治沙的学术文章.有专家说,民勤 的地下水将在

17 年内消失,拯救民勤,已是迫 在眉睫. 他决定先申请一个关于民勤的域名.这对 学IT 的他而言,并非难事.很快,一个简单的 网站―― ― 拯救民勤网 上线了. 保家卫国,守 土有责 ,8 个大字下方是留言板. 他暂时没有 想好网站内容,打算先看看人们的想法再说. 出乎他意料的是,仅一个月的时间,留言 板上就有一千多条留言.许多和他一样的人都 在关心家乡之变. 现在回想起来,荒漠化其实早有迹象,只 是大家都没在意. 韩杰荣说, 家门口的那口 井,越打越深,直到我

10 岁那年,再也打不出 水;

小学教室门口就有个大沙丘,一年级的时 候,识字课老师常带我们到沙丘上课…… 通过加 QQ、发邮件、打电话,韩杰荣认识 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当时在兰州做制 药公司销售的马俊河.2005 年春节, 韩杰荣与 马俊河约定在民勤见面,他们骑着摩托车访遍 民勤各地. 自1997 年离乡以来, 这是韩杰荣第一次 认真打量家乡, 亲眼所见一切使他震惊不已. 完全没有小时候那种郁郁葱葱的感觉.河边光 秃秃的,没有红柳了,也没有白杨了. 他认为, 民勤环境的恶化是渐进又漫长的, 长期居住在当 地的百姓全然意识不到,宛如温水煮青蛙;

只有他 这样在外多年的人才能在返乡时看出变化. 韩杰荣给记者找出一张他儿时在家门口拍 的照片.照片里,他站在白杨树下,对着镜头大 笑.而2005 年他去了曾经拍照的地方,再也寻不 到那些树. 延缓

17 年 梭梭树,又称盐木,顾名思义,耐盐碱,耐干 旱.这是能在沙漠生存的重要特质.1 棵成年的梭 梭树,可固定

10 平方米沙漠. 先干起来, 哪怕只是稍稍延缓专家口中的

17 年 ―― ―马俊河与韩杰荣的想法很快达成一 致.

2007 年的大年初六下午,马俊河兴奋地从老 家民勤县国栋村的村委会走出.村委会同意将村 东的几百亩地免费承包给他.这片地,村民不再 放牧,而马俊河也只能用它来栽树. 这就足够了, 马俊河心想. 他赶紧联系 QQ 群里的朋友, 约定开春后就来这片土地栽树.来 自东航甘肃分公司的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