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旋风 2013-06-21

61 篇,8 篇代表性 论文被他人

830 篇论文引用, 其中 SCI 他引

427 篇,相关成果获云南省自然科学 一等奖

2 项、创新团队一等奖

1 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

(一)科学发现点 1(代表性论文 1-3)的客观评价: 1.在论文

1 投稿时, 国际著名天文学家 Weekes 领导的 Whipple 天文台的

23 位学者共同发表的论文(Srinivasan et al.1997,ApJ,489,170)就利用论文

1 的计算,与其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并明确指出: 将Whipple 观测上限与发射模 型比较,最贴切的是 Zhang &

Cheng 的外间隙模型(见图 4) .…… . 2. 国际天文期刊《高能天体物理杂志》(Journal of High Energy Astrophysics)主编、西班牙空间科学研究所高能天体物理负责人 Diego F. Torres 教授利用论文

1 计算了脉冲星的高能辐射(2003,ApJ,583,L25,见代表 性引文 1) ,指出 有两类外间隙模型:薄和厚外间隙模型.这里我们使用的是 厚外间隙模型,因为它可应用于所有射电脉冲星,包括成年脉冲星. ,全文一 半多的篇幅来描述论文

1 模型细节并计算了脉冲星的流量(表

1、表2),估计可 能的脉冲星的伽马射线的发射 (见代表性引文

1

第二节: 2. THE OUTER GAP MODEL LOOK AT THE PARKES CATALOG(PARKES 脉冲星的外间隙模型应用) ) ,并估算了 AGILE (意大利, 伽玛射线轻型探测器,

2007 年4月发射) 和GLAST (美国, Fermi 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2008 年6月发射)两颗卫星可能探测到的伽马射线脉冲 星. 3.荷兰天文学家 Kuiper 在其发表在天体物理三大期刊之一的 A&

A(天文学 和天体物理学)的文章(Kuiper et al.,2001,A&

A,378,918,代表性引文 2)摘要 里面明确指出 Cheng et al. (2000)所给出的脉冲星磁层三维外间隙模型在解 释Crab 脉冲星复杂的高能辐射特性方面是最成功的(most successful) .在 8.Summary and discussion 部分,用了近

1 页的篇幅把理论计算结果与观测 结果进行比较. (Cheng et al. (2000)即代表性论文 2) . 4.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合作组(217 位成员)在多篇观测论文中引用了 代表性论文 3,在第一个脉冲星星表中(Abdo et al., 2010, ApJS, 187, 460), 指出 模型给出的截断能量 Ecutoff 与观测结果吻合 ;

在解释船帆座(Vela)脉冲 星高能辐射谱时 (Abdo et al., 2010, ApJ, 713, 154) , 指出 外间隙模型 (Zhang et al. 2004)计算的高能截断能量落入 1-5 GeV 能区,与观测谱一致 .

(二)科学发现点-2(代表性论文 4)的客观评价: 支持该发现点的为代表性论文 4,该论文首次阐述了表面强多极场对毫秒脉 冲星高能辐射的影响, 建立了自畹耐饧湎赌P,预言毫秒脉冲星为 GeV 伽马射 线源(他引

73 篇) .在该论文发表

5 年后,Fermi 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上天,探 测到了来自毫秒脉冲星的高能辐射: 1. 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合作组(分别为

202 和167 名作者)发表在 《Science》 上的两篇毫秒脉冲星高能辐射的论文 (Abdo et al., 2009, Science, 325,848;

325,845) ,均把论文

4 提出的外间隙模型作为其中的一个主流模型来 介绍,如代表性引文

4 中指出 在外间隙模型(OG) (41)和狭长间隙模型(SG) (42)中,辐射起源于外部磁层,形成宽辐射束,在图一的伽马射线光变曲线 中,……,这支持外磁层几何模型 . (41 即代表性论文 4) . 2.由172 名学者组成的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合作组发表的第二颗伽马 射线毫秒脉冲星(PSR J0030+0451)的观测文章(Abdo et al., 2009, ApJ, 699, 1171)指出观测结果与论文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
大家都在看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