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学冬欧巴么么哒 2013-05-05

2 青藏高原逐渐隆升的历史 进入中新世,青藏高原持续隆升.藏北地区以春 霖鱼和始攀鲈为代表的热带鱼类已消失,开始出现现 代青藏特有的裂腹鱼类.裂腹鱼类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和 不同的分布高度分为原始、特化和高度特化

3 个等级: 原始等级每个下咽骨上载有3行咽齿,一般分布在海 拔1250―2

500 m 的高度范围内;

特化等级具有

2 行咽 齿,分布高度约在海拔

2 500―3

750 m 之间;

高度特化 等级具

2 行甚至只有

1 行咽齿,大约分布在海拔

3 750―

4 750 m 的高度间[8] .伦坡拉盆地现今高度为海拔

4 540―

4 550 m 的丁青组早中新世段地层中发现的大头近裂腹 鱼(Plesioschizothorax macrocephalus)[9] 属于具

3 行 咽齿的原始等级,因此当时该地的古海拔高度不会超 过3000 m[10] . 在伦坡拉盆地现今海拔

4 624 m 的丁青组早中新世 段地层中还发现了犀科化石,材料为肱骨远端,其特 征与山东临朐早中新世晚期山旺动物群中的细近无角 犀(Plesiaceratherium gracile)几乎完全相同.山旺 的哺乳动物化石主要为森林边缘和沼泽区域生活的类 型,尤其是原古鹿、柄杯鹿和多样的松鼠等,而草原 生活的类型十分贫乏,说明当时的生态环境是亚热带 或暖温带森林型.从山旺盆地所含的植物群组合看, 其中不少是亚热带常绿或落叶的阔叶植物,显示温暖 而湿润的气候.丁青组的孢粉组合特征与山旺组的组 合接近,反映了当时温暖湿润的温带气候,伦坡拉近 无角犀的生存环境也为常绿阔叶林带.在全球气候背 景上,近无角犀生活于距今 17.8 Ma 的Mi-1b 和16 Ma 的Mi-2 两个变冷事件之间,但温度水平仍然高于 现代,根据氧同位素计算的温度比现代约高 4℃[11] . 植物垂直带谱的分布与气温直接相关,通过早中新世 比现代高 4℃ 条件下由气温直减率产生的670 m 高差 校正,据此推测近无角犀在伦坡拉盆地的生活环境上 限接近海拔

3 000 m[12] . 在可可西里盆地中新世的五道梁组湖相泥灰岩中发 现阔叶植物化石,其中包括小檗(Berberis),化石地点 的现今海拔高度为

4 600 m.五道梁小檗化石相似于现代 的亚洲小檗(B. asiatica),后者的垂直分布范围限制在 海拔 914―2

286 m.依据五道梁组湖相沉积的碳、氧同位 素古气候旋回记录,通过气候地层学的方法与深海氧同 位素曲线进行对比,其年龄在 24.1―14.5 Ma 之内,小檗 化石约在

17 Ma 的对应层位.由于化石及其现生的最近亲 缘种可能占据相似或一致的生态位,则五道梁小檗化石 地点的古高度经中新世全球气温的校正后,应位于海拔

1 395―2

931 m,这显示可可西里盆地及青藏高原北部的 古高度在早中新世末期不超过

3 000 m[13] . 喜马拉雅山地区吉隆盆地沃马地点的现代海拔高度 为4384 m,其三趾马动物群的时代为晚中新世晚期, 图1晚渐新世西藏始攀鲈的生态环境复原

962 2017?年.第?32?卷.第?9?期 年龄经古地磁测定为

7 Ma[14] .吉隆三趾马动物群的生态 特征显示森林和草原动物各占有一定比例,与南亚的西 瓦立克三趾马动物群产生了分异,表明这一时期的喜马 拉雅山已对动物群的迁徙起到了显著的阻碍作用.通过 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吉隆盆地三趾马化石的釉质 δ13 C 值为?2.4‰ 到?8.0‰,平均值 ?6.0‰±1.1‰,指示其具 有C3 和C4 的混合食性,在其食物中含有 30%―70% 的C4 植物,显示生态环境以疏林为特征.C4 植物在温度较 高、光照较好、水汽充足的条件下比 C3 植物更具优势, 而在高纬度或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