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麒麟兔爷 2013-04-30
Reading 阅读

77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气象科技进展 3(6)-

2013 文摘 (中文文献) 目标观测的方法、现状与发展展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 年第43卷第11期对所关注的自然界现象进行观测的策略方法,在地球科学中 (主要与天气与气候预报、预测有 关)被称为目标观测.

穆穆首先回 顾它的发展历史,然后介绍目前国 际上目标观测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在对它们的优点与局限性进行评述 的基础上,探讨了目标观测的理论 基础.在介绍了国内外大气与海洋 科学研究与应用中目标观测的现状 后,着重讨论了其方法与效果的评 价和检验问题.最后给出了关于该 领域进一步发展的展望,以及如何 将目标观测方法拓展到处理数值模 式误差方面的若干思考. 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干旱 环境演化的影响――《科学通报》 2013年第58卷第28-29期青藏高原隆升是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对亚洲乃至全 球气候和环境演化都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近40年来中外学者利用各种 地质记录和气候数值模拟研究了青 藏高原隆升的气候环境效应,丰富 了对亚洲季风变迁和亚洲内陆干旱 化机制的认识,但至今仍存在许多 需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刘晓东 等试图回顾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 风―干旱环境演化影响的研究,对 高原整体隆升、阶段性隆升和区域 隆升3类数值模拟试验的结果进行总 结,重点分析不同形式的构造隆升 在气候和环境效应上的区域差异. 从目前的数值模拟结果来看,海陆 分布和喜马拉雅山的隆升可能对南 亚季风的建立和发展具有较大的作 用,而东亚北方季风的形成发展、 高原北侧干旱化加剧和亚洲粉尘循 环增强则可能与青藏高原主体,特 别是高原北部的隆升关系更为密切. 刘晓东等也对青藏高原隆升与其他影 响因子作用的对比、南亚季风和东亚 季风的起源、高原隆升过程中的反馈 效应与气候环境变化的非线性响应、 数值模拟与地质记录的对比及其不确 定性等进行讨论,并探讨了未来需深 化研究的一些问题. 我国短期气候预测技术进展―― 《应用气象学报》 2013年第24卷第6期 经过近60年的发展,我国短 期气候预测技术和方法有了长足进 步.贾小龙等回顾了我国短期气候 预测技术的进展.近年来,一些新 的预报技术和机理认识不断应用于 短期气候预测业务.ARGO海洋观 测资料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业务模式 的预测技巧,新一代气候预测模式 系统已经投入准业务化运行,研发 了多种模式降尺度释用技术,多模 式气候预测产品解释应用集成系统 (MODES)和动力-统计结合的季 节预测系统(FODAS)逐渐应用于 业务中,大气季节内振荡(MJO) 逐步在延伸期预报中得到应用.近 年来,对全球海洋、北极海冰、欧 亚积雪、南半球环流系统对东亚季 风影响的新认识也不断引入到短期 气候预测业务中.这些新技术和新 认识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我国短期气 候预测的业务能力. 动力-统计客观定量化汛期降水预测 研究新进展――《应用气象学报》 2013年第24卷第6期 汛期降水预测是短期气候预测 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 近20年来,动力-统计相结合的预 测方法在解决这一复杂的科学难题 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封国林等系 统地介绍了近年来国家级气候预测 业务中关于动力-统计客观定量化 预测的原理、最优因子订正和异常 因子订正两类预测方案,及动力- 统计集成的中国季节降水预测系统 (FODAS1.0).2009―2012年的汛 期降水预测中,动力-统计客观定量 化预测方法4年平均PS评分为73,距 平相关系数为0.16,体现了较高的预 报技巧.但该方法仍存在不足,需 通过加强气候因子与降水之间关系 的诊断分析、完善短期气候模式的 物理过程、改进参数化方案及研发 有针对性的区域气候模式等手段, 进一步提高模式本身的预报技巧, 使动力-统计预测方法在汛期降水预 测中发挥更大作用. 近20年我国气候监测诊断业务技术 的主要进展――《应用气象学报》 2013年第24卷第6期气候监测诊断是了解气候系统变化及其成因的重要手段.经过 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家气候中 心建立了一套多时间、多空间尺度 的气候系统监测诊断业务系统,并 且在业务应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同时,加强了关键异常信号及其对 我国气候异常的影响机理的研究, 在海温、冰雪、土壤温湿度、大气 低频振动、北极涛动、季风、平流 层异常等对我国气候影响的监测诊 断等方面提出一些新理论、新技术 和新方法,并在业务中得以应用. 李清泉等回顾了近20年来我国气候 监测诊断业务的发展历程,介绍了 我国气候监测诊断业务的技术现 状,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在实时气候 监测诊断业务中发展和应用的一些 新技术和气候异常机理. 1981―2010年中国气候区划―― 《科学通报》 2013年第58卷第30期郑景云等根据我国658个站1981―2010年日气象观测数据,以 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 年干燥度、7月平均气温为划分温 度带、干湿区、气候区的主要指 标,以1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为 温度带、干湿区划分的辅助指标, 并参考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积 温及极端最低气温的多年平均值等 指标,对我国1981―2010年气候状 况进行了区划,将我国分为12个温 气象科技 进展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