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颜大大i2 2013-02-22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 03JZD0038).

作者简介: 刘海峰 ( 1959- ), 男, 福建惠安人, 厦门 大学教育 研究院高 等教育发 展研究中 心主任、教授、博士 生导师, 历 史学博 士, 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理论与历史、考试制度与科举学. ? 爱德华 # 卡尔: 5历史是什么? 6, 吴柱存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年, 第57页. ? 司马光: 5资治通鉴 # 进书表 6, 北京: 中华书局, 1956年, 第9608页. 鉴古知今与知今通古)))以教育史研究中的科举评价为例 刘海峰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 从鉴古可以知今, 知今也有助于通古,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有许多值得现在借鉴的经验和吸取的 教训, 有助于解决现实考试改革中出现的一些争论和问题, 能使人们对科举制有更深入的理解, 因而较为 全面地看待科举.科举制虽然在清末被废止, 却并不意味着科举制就应该全部被否定. 关键词: 教育史;

科举;

科举学;

考试;

历史借鉴 中图分类号: G40-

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

0246 ( 2008) 01- 0199-

06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卡尔曾指出: 历史 /是今天的社会跟昨天的社会之间的对话 ,,

只有借助于 现在, 我们才能理解过去;

也只有借助于过去, 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使人理解过去的社会, 使人 增加掌握现在社会的能力, 这就是历史的双重作用 0.? 由于历史常常会出现惊人的相似之处, 因而 鉴古可以知今、鉴往可以知来, 这也是历史学的功用之一.在从事教育史研究的过程中, 笔者认识 到, 与 /鉴古知今0 相对的还有一个 /知今通古

0 的问题.一方面, 鉴古可以知今, 另一方面, 知 今也有助于通古./观今宜鉴古

0 容易理解, 且为教育史学家所强调, 而人们对 /通古宜知今

0 的体 会和关注可能就较少一些.本文将从鉴古知今和知今通古两个方面, 来论述科举制的评价问题.

一、鉴古知今科举学 在进行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经常要面对的问题是: 学习和研究教育史到底有什么 用? 确实, 在社会日益急功近利、趋向讲求实用学科的情况下, 要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学习教育史的效 用, 才能提起他们的兴趣, 真心投入教育史的学习和研究中来.温故可以知新, 鉴往可以知来.要使 人们认识这一道理, 就要充分说明教育历史与现实之间有什么关系, 往往需要结合现实教育问题来加 以比较分析, 以利他们 / 学以致用0.历史虽然已经过去, 但却不会完全消逝, 它还以潜在的形式存 在于我们周围;

如果了解了中国教育史, 再看当今的教育问题, 就会意识到在现实社会中随处都能看 到历史的影子, 而且有些还在起作用.历史经验和教训对我们具有现实意义, 这并不是说历史经验可 以简单地移植或套用到现在, 但认识到有些问题并非今日所独有, 当有助于观察和理解现实问题. /鉴前世之兴衰, 考当今之得失.

0 ? 这是司马光对历史资鉴功能的看法, 也是当今教育史学的 价值所在.梁启超在 5新史学

6 中也说过: / 史学者, 学问之最大而最切要者也, 国民之明镜也, 爱199 国新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之所以发达, 列国所以日进文明, 史学之功居其半焉. 0? 作为一 门专门史, 教育史也具有史学的一般功能, 可以使我们鉴古识今.以我较为集中研究的科举学为例, 便可看出教育史的资治和镜鉴功能. 科举历史上有许多值得现在借鉴的经验和吸取的教训.当前现实的考试体制、考试观念、考试方 法、考试形式, 无不受历史的深刻影响.对科举这一历史陈迹的现代影响, 负面的说法是 /阴魂不 散0, 正面的说法则是科举制已亡, 但精神犹在, 形式犹存.研究科举学, 使我们对一千多年的考试 发展史有一个总体把握, 能使自己具备一种历史意识或历史感.提出 / 科举学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