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iaoshou 2013-02-11

902 , 更连结着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王淦昌、 邓稼先、 陈能宽、 郭 永怀…… 这片位于四川北部山区 的土地, 曾是我国核武器研 制基地所在.上世纪6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20 多年间, 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坚 守于此, 我国核弹的小型化 和第二代核武器研制, 正是 在这里踏上突破之路. 筚路蓝缕 创业维艰 几栋红砖外墙的三层筒子楼依山 而建, 房屋狭仄而简陋, 这就是

902 工 作者们住过的宿舍楼. 大多数人是举 家进山的,一栋楼里挤八九户. 曾在

902 工作的退休干部李银果回忆, 在 筒子楼附近的空地上挖几个坑, 围上油 毛毡, 便是几栋楼住户的公用厕所, 那 时建设任务急, 条件也有限, 能住进这 里已经很难得了.

1964 年10 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出于战略安全考虑,1969 年, 按 靠山、 分散、 隐蔽 方针, 国家将 核武器研制工作从青海搬迁到四川山 区.10 多个研究所分散隐蔽到深山峻 岭中. 那时候一声令下, 大家收拾东西 就坐上了东去的闷罐车. 今年

86 岁的 陈俊祥, 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工 程系首期毕业生, 曾任

902 某研究所 常务副所长, 说起当年的搬迁, 老人爽 朗一笑, 当时具体去哪里, 没人说, 也 没人打听, 都知道这是绝密.为了国家 的事业, 跟着走就是了. 来自天南地北的科研人员,起初被四川山区的山清水秀所吸引.但时间一长,大家体会到这里的阴冷多雨,有时早晨起来,被子都是湿的. 那时的'

902'

流传一句话:我们生活过的地方,青海缺氧,新疆缺水,四川缺阳光. 曾担任某研究所党委书记的欧祖全回忆,那时冬天需要运煤储藏,靠自己动手把散煤打成蜂窝煤, 把煤从楼下背到楼上,烧完火,又要把炉灰背下楼. 山区缺水,

902 基地旧 址附近的村民, 至今还用着 基地工作者们打的水井.当 年大家挖堰塘、 建菜园, 上 班围着仪器转, 下班围着锅 台转 , 却从未有过叫苦声. 好些是大城市来的大学生, 哪吃过这种苦?但没人打退 堂鼓. 陈俊祥说, 那时有外 国人说我们的原子弹只能听 个响、 不中用, 大家都憋着劲 呢!要把这颗 '

争气弹'

的技 术顶上去!

902 所在的地区, 如今 早已路网发达.然而几十年 前, 这里全是泥泞山路, 颠簸 难行.研究所分散在不同的山沟, 有的 相距二三百公里, 为了讨论一项问题, 要坐两三天的卡车才能在一起开会.即便如此, 大家的攻关热情依然高涨. 在王淦昌等一大批科学家的指导和带 动下, 白天工作, 晚上看书讨论 , 成为 年轻科研人员的普遍习惯. 开拓创新 砥砺前行 一处不大的院落,便是

902 基地的指挥中心.这里的对外称谓, 是一个 满载希望的名字: 曙光公司.让核弹轻 型化、 小型化, 使我国的核武器真正形 成强有力的核威慑, (下转第四版) 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扎根深山 20余载, 发展我国核武器事业―― 以身许国铸长剑

本报记者 张文杨柳小学地处贵州省赤水市长沙 镇长兴村的大山深处, 周正文是这里的 一名教师.

2014 年秋季学期, 杨柳小学唯一的 教师被调走后, 学校面临没有老师、 学 生无法上课的难题.原本在遵义市工 作的周正文得知情况后,主动辞掉工作, 申请到这里来任特岗教师.

5 年来, 周正文一人守着一所学校, 学生人数从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