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onven 2012-12-24
徐静 上周, 《山大六学院2016年迁入青岛校区》 消息 见诸报端后, 引发各界关注, 更搅动着无数新老山 大人的心绪.

百年山大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 再次 回归青岛, 让熟悉山大发展沿革的人, 不由地回想 起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青岛和山东大学曾携手走 过的30年历程. 国立青岛(山东)大学在青岛的创办, 使青岛这 座远离京沪文化中心的海滨城市, 第一次在全国树 立起文化地标. 那时候, 难怪有人调侃, 在青岛的 大马路上一不小心就碰上一个文人, 小巷子里一不 留意就撞到一个作家. 别的不说, 只在我编辑人文 齐鲁的一年多时间里, 就编辑了许多山大与青岛交 集的故事: 老舍、 洪深、 闻一多、 沈从文、 梁实秋、 童 第周、 赵俪生、 童书业……因此, 本期人文齐鲁又特 意编发了一篇 《听华岗校长讲政治大课》 的文章, 作 者田广渠当时在 (青岛) 山东大学校刊 《新山大》 做 编辑、 记者, 有幸近距离聆听华岗校长在大学路校 园中心广场讲政治大课. 那时, 每到周六 (隔周) 下午, 中心广场便人山人海, 除了山大师生、 家属外, 青岛市的机关干部、 中学教师、 工商业者、 文教系统 的人士, 都踊跃前来听讲. 这情景, 又让我不由得想起老舍先生曾把山东 大学比作青岛的冬, 他深情地写道: 一个大学或者 正像一个人, 他的特色总多少与他所在的地方有些 关系. 青岛之有夏正如青岛之有冬, 可是一般人只 知道其夏不知道其冬. 没有去过山大的人, 容易想 到青岛既是富有洋味的地方, 山大的学生也得洋服 郎当的, 像些华侨子弟似的;

根本没有这回事. '

山东'

二字满可以用作俭朴静肃的象征,所以山大―― ― 虽然学生不都是山东人―― ― 不但是个北方 大学, 而且是北方大学中最带 '

山东'

精神的一个. 这个精神使我们朴素, 使我们静默. 很期望这 冬 的精神, 会让山大在今后的发展中再创辉煌, 让它 不止是两座城市的大学、 一个省的大学. 年年金秋同, 秋秋浪漫声. 秋意正浓的日子里, 面对一望无际金黄飘香的农田, 有人有舞动金镰的 欲望, 有人有回忆过往的心动. 作者孙清鼎的 《战三 秋》 回忆的是40多年前三秋会战中的火热感受, 那 时候农业机械还很稀少, 运送庄稼、 土杂肥全靠人 力地排车, 耕地耙地大都使牛, 有时牲口实在忙不 过来, 为了赶进度就用人上, 喊着号子人拉犁子、 人 拉耙. 最忙活的那十几天, 出工收工两头不见太阳, 午饭也要在田间吃. 作者怀着深深的感情写下特 殊时期秋收时节的劳动剪影, 让昔日阔野里忙碌的 身影和舞动的镰刀, 带给今天的我们些许回味. 刊前絮语 冬的精神 上世纪五十年代, 在山东大学 (青岛) ―― ― 听华岗校长讲政治大课 阅人文知齐鲁B01-B04 星期四2014 .

10 .

16 人文齐鲁人文齐鲁稿件请发至: qlwbxujing@sina.com 田广渠 出品: 副刊编辑中心 编辑: 徐静 设计: 壹纸工作室 牛长婧 赵玉玺 一晃之间, 那场史无前例 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运动已 经过去了四十多个年头. 前几 天, 一张失而复得的照片被我 从书堆里翻了出来. 这张照片 虽不是我拍的, 但与我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 记得知识青年来我村是1974年, 那一年我21岁, 是村里 的一名电影放映员, 业余喜欢 摄影. 当时县里举行的迎接知 青大会是在明水绣江俱乐部召 开的, 七郎院村迎接知青大会 是在村中央篮球场北边的戏台 上举行的. 那天拍摄知青下乡 过程中, 我还见到有两位摄影 老师也在拍照, 其中一位是县 文化馆的吕宗成老师, 另一位 是从泰安来的摄影记者王芳洲, 他来章丘主要是搜集知识 青年上山下乡的材料. 第二天 王芳洲老师来到了我们村, 我 带他去了村里的女知青点. 那是一个不大的院子, 里面 打扫得很干净. 一排五间北屋的 门口上, 是刚贴上的大红对联, 其 中一副对联是 扎根农村干革命, 广阔天地炼红心 . 这天女知青都 在家, 她们非常配合王老师的安 排, 连续拍了五六个镜头. 其中, 有从屋里走出来的, 也有从院子 里往屋里进的. 再往后, 有背着背 包站着望着远方微笑的. 不知不觉, 眼看到了中午, 王 老师对收进镜头的画面不是擦 汗就是皱眉头. 王老师索性不拍 了, 走到一个叫孟建华的知青跟 前问: 能麻烦你讲讲你带着行李 进这个门时的情况吗? 小孟说, 人可多了, 有老人, 有小孩, 有帮 我们拿背包的, 有给我们拿物品 的……正在这时, 贫下中农代表、 负责做饭的赵光祥走进大门口 喊了一声 吃饭喽 , 这时王老师 突然来了灵感, 一把抓住赵光祥 大爷的手, 亲切地说, 大爷我给您 照张相好吗? 老人乐哈哈地说行. 王老师就把老贫农赵光祥安排 在中间, 小学生站在老人一边. 孟 建华站在老人的跟前. 王老师让 赵光祥对知青说几句话. 王老师 举起了相机. 记得还是那一年, 王老师 回单位不久, 给我寄来了那次 拍的部分照片. 又不知过了几 个月, 给我寄来了一本 《山东青 年》 , 封面上刊登的就是这张照 片 (如图) . 1950年1月, 华岗首开讲座 华岗这位老革命家、 马列主义 理论家, 于青岛解放不久的1949年9 月20日, 从香港乘船到达青岛. 华岗 夫人谈滨若同志告诉我, 老华 所 乘船只原定在上海靠岸, 准备从上 海去北京, 由中央安排工作, 因国民 党不断派飞机轰炸, 船只好驶来青 岛. 他的老朋友, 青岛市军管会主任 向明热情地接待了 老华 . 当时, 华 岗的肠出血病正在发作, 呼吸系统 也有症状, 需要医养. 向明 爱才如 命 , 一再向华岗建议: 你先留在青 岛养病, 山东文教界很缺干部, 你还 是留下来吧, 中央的手续我去办. 中央同意华岗留在青岛养病. 向 明即指示驻山东大学军管会代表罗 竹风等人前去探望华岗, 征求他对办 好山大的意见. 之后, 他先后担任了 山大校委会主任、 校长兼党委书记. 刚解放不久的山东大学, 正处 在由旧大学向新型大学转变的时期. 华岗高瞻远瞩, 紧紧抓住政治思 想教育这一关键环节, 亲自登台讲 政治大课, 让师生员工认清全国的 政治形势, 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 世界观. 1950年1月7日, 华岗首开讲座, 他以 《怎样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 方法来学习 〈共同纲领〉 》 为题, 讲了 近四个小时, 既有理论深度, 又密切 联系实际, 甚至涉及人们的日常生 活. 一位老教授听后说了八个字的 心里话: 如沐春风, 如饮甘霖 . 校 刊在报道这次政治大课时描述: 大 众礼堂、 学生会及大众音乐团办公 室均拥挤不堪, 窗外与走廊都挤满 了听众. 到会人数之多, 为本校有史 以来所未有 . 华岗在讲授 《共同纲领》 之后, 又接连讲了 《社会发展史》 、 《新民主 义论》 , 其间, 还在这里做了多次形 势报告. 1953年3月开始系统讲授 《辩 证唯物论》 , 直至1954年12月. 华岗在 回顾这段情景时说: 为了动员启发 和解答问题, 并且也为了督促自己 学习, 我接受了学习委员会所分配 的任务, 大约每隔两星期或三星期 对大家做一次学习报告. 其间, 因我 患病或进行时事政策学习, 曾经中 断一个时期, 但基本上还是坚持下 来了. 几小时讲座出口成 论文 华岗给人们的印象是儒雅、 睿智、 端庄、 有条理. 他曾在国民党监 狱中饱受折磨, 身体健康状况欠佳. 一次听报告时, 保健科的一位大夫 悄悄告诉我, 华校长来之前在家里 打了一针兴奋剂. 但只要一坐在讲 桌前, 便声音铿锵, 有板有眼, 像磁 石一样吸引着听众. 华岗讲大课没 有讲稿, 手里只拿着写有简单提纲 的小纸片, 完全根据自己的思路来 讲, 常是几个小时讲下来, 记录者不 用什么加工, 就复原成为材料准确、 逻辑严密、语言精炼,甚至连一些 引文 都一字不差的论文. 每次讲完, 记录者 (固定的几位 文史系高年级学生、 机关干部) 都连 夜加班整理, 第二天上班后就通过 其秘书王启新送华校长审改, 曾经 担任过 《新华日报》 总编辑的华校长 熟知办报流程, 不管怎样忙, 总 是抽时间尽快审改, 并及时让 秘书送回校刊编辑室. 稿一到, 我们几个编辑便一起忙活起来, 要确保在当期的 《新山大》 上刊出. 学校印刷厂是手工检 字, 从检字、 排版到印刷, 虽每个环 节都争分夺秒, 中午不休息, 加班到 深夜, 但每讲三四万字的工作量 (4- 6个版) , 还是要两天左右的时间才 能印出来. 在我的记忆中, 作为广受读者 期待的华校长讲稿, 一直都能在同 期 《新山大》 刊出, 按时送 (寄) 到校 内外广大读者手里. 校刊 《新山大》 虽是校内报纸,但订户遍及全国.1955年6月, (上海) 华东人民出版社 将华岗讲稿集结, 出版了 《辩证唯物 论大纲》 . 市委市政府干部领听课券 大课办公室设在政治辅导处宣 传科, 负责大课的安排和组织工作, 宣传科长徐经泽成了大忙人. 他说, 每逢华校长讲课之时, 青岛市委、 市 政府工作人员就来电话说, 全体市 委、 市府的干部都去听课, 请尽可能 留一点地方, 后来因人数无法控制, 他们内部采用了发听课券的办法. 同时,济南《大众日报》、南京《新华日报》 、 上海 《解放日报》 等都 会派记者来, 我们负责接待安排住 宿. 学校招待所相当简陋, 就是学生 宿舍, 一张大床. 政治大课讲完后, 记者们都要留下住几天, 等当期 《新 山大》 印出拿到手以后, 他们才买火 车票赶回去, 然后全版登出. 因为当 时没有录音设备, 长达三个多小时 的报告他们也不可能完全记录, 也 只好用这个办法. 后来得知, 不仅这 三家报纸, 其他一些报刊也纷纷转 载, 如 《文汇报》 当时虽是四开小报, 也增版刊出每次讲稿. 山大的教职 工谁被留在办公室值班, 不能去听 讲的话, 是很不情愿的. 华岗讲政治大课, 在校内外的 影响是深远的. 我翻看了当年的一 次 《国立山东大学总结》 , 其中对此 评价说: 从大课开展以来, 山大马 上活跃起来, 面目为之一新, 成绩是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