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戴静菡 2019-07-29
记者调查 记者调查

2019 年4月12 日 星期五

13 13 改革大潮澎湃.

历史不允许我们再躺在产品经济上酣睡了……醒来, 铜陵! 时隔

28 年, 再读这段文字, 洪哲燮仍然 激动难抑.那是

1991 年11 月14 日, 铜陵报 头版头条刊发长文 《醒来, 铜陵! 》 .洪哲燮 当时任铜陵报总编辑. 彼时, 位于安徽省中南部的铜陵困境待 解: 经济结构单一, 污染问题伴生, 资源枯竭 弊病显露;

一些干部改革意识不浓, 企业经 营机制不活、 效益不高. 《醒来, 铜陵! 》 如石 击水, 激起波澜.舆论疾呼 醒来, 不只是铜 陵 , 将铜陵思想解放大讨论引向全国. 在洪哲燮看来, 这只是铜陵思 变 的 前奏.近30 年来, 资源枯竭的压力与日俱 增, 铜陵人的神经日益紧绷, 城市转型的探 索从未松懈.2009 年, 铜陵被列为全国第 二批资源枯竭城市. 从记忆里时常下起的酸雨、冶炼厂飘向云端的黑烟, 到眼前的水清岸绿, 年过七 旬的洪哲燮一路见证铜陵之变, 不断解放 思想、 自我唤醒, 一次次成长、 涅 . 走进铜陵,记者探寻到几个转型中的 断面 , 还原 铜都 在观念更新与实践探 索互相促进中熔旧铸新的道道履痕. 引子眼前与长远 啤酒厂高开低走, 冶炼厂后来居 上, 迥异的命运, 折射有定力才有竞争 力的产业转型之路 一铜独大,有 铜都 之称的铜陵经历过辉煌.铜陵市发改委副主任方永杰回忆,上世纪90 年代, 铜产业产值一度撑起全市九成的经济 总量. 但亮眼的数据背后,隐忧已经浮现.矿山相继枯竭, 资源饭 不再那么好吃了.比如当 时超期服役多年的铜官山铜矿,年产铜矿石从巅峰时的 1.4 万吨降至不足

2000 吨, 效益骤减, 却迟迟无法关停.

5000 多名工人加上家属, 近1万人的生计从 何而来? 在方永杰看来, 企业盈利的能力弱了, 负 担却重了, 寻找替代产业的转型之思, 当时已经 萌芽, 但到底往哪转, 都在摸索, 方向尚不明晰. 最典型的案例, 是铜陵当地最大的国有铜业 企业――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下称 铜陵有色 ) .其下属的集体企业, 由80 年代中 期的十几家发展到

90 年代中期的

100 多家, 产品 涵盖水泥、 编织袋等方方面面. 更让人费解的是,一个铜业企业,在当时竟生产起了与主业无关的啤酒.铜陵有色工会副主席、

2000 年出任啤酒厂董事长的王列才 直言, 做啤酒门槛低, 短平快, 技术工艺不难;

啤酒厂依附铜官山矿山,水、电等费用全免.那时外地企业尚未进入,本地又无大品牌,产品销售火爆…… 市场起初确实如此, 这款被称为 白D豚 的 啤酒名噪一时, 企业获利颇丰, 人员安置的巨大 压力也得到缓冲.王列才形容, 啤酒厂在当时 就像一个可以兜底的蓄水池, 懂行不懂行的都能 进, 安置了

1000 多人就业. 而就在同一时期,引进高新技术、与国外合资的新冶炼项目―― 金隆铜业有限公司于1993 年筹建.项目初创者之

一、 金隆铜业公司 党委书记梁海卫回忆, 公司的做法在当时有些另类. 另类在哪?金隆公司冶炼厂运行所需维修、 物流等配套服务, 全部向第三方购买, 不安 置一名无关人员;

员工还得出资: 筹建期间所有 员工根据工资基数, 每人每月扣除数十元到

200 元不等的工资,作为企业向员工借款以支持项目上马. 新项目看准的是冶炼产业升级的前景, 但因 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尚需时日, 加之彼时铜产品 市场萎靡, 公司投产后连年亏损.梁海卫说: 很 多人不解, 相比啤酒厂的高回报, 大伙倒贴工资 搞了个赔本项目, 图啥? 时间是最客观的记录者:咬定目标抓攻关,

21 世纪初, 金隆公司开始盈利, 电解铜年产 量由投产时的10 万吨跃升至如今的45 万吨,2018 年盈利7亿多元;

曾经风光无限的 白D豚 啤酒, 则因人才、 技术储备不足和市场冲击 等原因,这时被迫停产.与此同时,此前上马的一大批短平快项目, 也纷纷改制、 关停. 不能只图眼前,更不能盲目跟风,否则如同饮鸩止渴. 王列才感同身受, 转型面临方方 面面的阻碍, 必须有定力, 眼前难题要考虑, 但更 要顾及长远效益.

2007 年, 铜陵有色第一冶炼厂关停, 时任厂 长的王列才为它设计了新的替代产业――铜阳 极泥和铜熔炼渣综合利用.从以往废弃的阳极 泥、炼炉渣里筛选金、银等,加大资源循环利用.原厂大量人员通过转岗、 技能培训等, 加入 新项目建设.去年,该项目实现盈利约5000 万元. 在企业转型的迥异命运中不断摸索, 铜陵人 逐渐明晰了城市转型的路径: 立足厚重的历史积 淀, 抓住铜产业, 做足铜文章, 把目光瞄向铜深加 工、 铜冶炼升级或半导体等与铜相关的产业. 硬件与软件 生产设备, 一个是利用国外先进 技术, 一个是纯粹国产;

盈利, 却是另 一番景象.实践证明: 从产业链低端 迈向高端, 不只是引进技术、 升级硬 件, 更要注重制度创新、 软件提质

10 多年前, 从电解铜到铜箔、 铜杆、 铜管, 一 大批铜深加工企业在铜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 没过几年, 一个个成了霜打的茄子, 蔫了. 铜冠黄铜棒材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个.走 进生产车间, 熔铸设备、 挤压机等整齐排列, 清一 色的德国制造, 年可产黄铜棒材 7.5 万吨.论硬 件一点不差, 可从

2008 年建厂开始, 企业连续

10 年亏损.问题出在哪? 车间工人孙辉军原是矿山维修工, 经选拔转 岗进入公司, 可面对新设备, 他还是蒙了, 不会 用啊, 突然让摆弄这些宝贝, 手心直淌汗. 到职业学院培训, 回到厂里又跟着设备厂家 的技术人员学操作, 前后忙活了

3 年, 才把设备 玩转.可这时, 又没了用武之地. 设计年产能 7.5 万吨, 订单量却只有约 1.5 万吨. 看着锃亮的设备闲置, 孙辉军感慨, 延伸 铜产业链, 发展铜深加工, 方向没错, 可不能照搬 采矿、 冶炼的模式来做. 采矿、 冶炼产粗铜、 电解 铜, 要求大规模、 标准化, 铜深加工却是小批量、 差异化, 要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 与黄铜棒公司相隔不远,生产铜管的海亮(安徽) 铜业有限公司却是另一番景象.

2010 年, 海亮公司经招商落户铜陵.初来乍 到, 副总经理陈磊考察了周边包括黄铜棒公司在 内的不少铜深加工企业.看着别人一水的德国 制造, 再看看自家的国产货, 他心里直痒痒. 不承想, 几年后, 黄铜棒公司平均年亏损上千 万元, 海亮盈利上亿元. 为何反差如此明显?陈磊坦言, 一个机制灵 活, 一个机制僵化. 我们的员工按绩效考核多劳 多得, 部门设置、 运转完全按市场需要配置. 而反观黄铜棒公司, 曾在这里做了

10 年行 政的钱庆华坦言,

2016 年以前, 公司机构设置过 度行政化, 各唱各的调. 员工也没积极性, 按级 别、 学历等拿定岗工资, 效益好坏事不关己. '

外来户'

是市场思维, 本地国有深加工企 业仍然存在计划管理色彩. 方永杰看得透彻, 从产业链低端迈向高端, 不能只是引进技术、 升 级硬件、 上规模, 更要注重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 实现软件提质. 新一轮改革, 再次在铜陵上演―― 技术、 市场, 缺啥补啥.铜陵连续

8 年组织 铜深加工企业负责人到国内知名高校培训, 每两 年举办一届铜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论坛, 推动企业 间技术交流、 市场合作. 制度管理创新突破.铜陵一方面以体制机 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建成市县全覆盖的 联合审批系统和 多规合一 综合服务大厅等, 以 更便利的政务服务吸引更多企业投资;

另一方面 推动本地铜产品深加工企业试行 模拟职业经理 人 等制度, 探索 国有的体制, 民营的机制 , 以 制度创新激发转型动力. 多措并举之下, 黄铜棒公司

2018 年实现盈 利50 万元, 建厂

10 年后首次扭亏为盈. 生态与发展 对环保的重视程度, 决定了发展 的高度.咬定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 铜陵铜、 硫、 石灰石等产业........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