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NaluLee 2019-12-21
名著通览 几乎所有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抱怨――活得太累了,身累,心更累.

这种累是从一个刚满六岁半的孩子开始的.可悲的是,孩子们的累,也 不仅仅指脊背上那个几乎占了他们二分之一身高的大书包,还有很多拥塞在 幼小心灵里的困惑:为什么非得考双百不可呢?重点中学是什么意思?将来 当工程师还是开汽车? 没有人怀疑,他们脊背上的书包终有丢掉的一日,但拥塞于他们心灵中 的那些困惑可能会变得复杂多样,而不会轻易被除掉. 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要孜孜以求的绚丽多彩的人生么? 如果您想到了这个问题,如果您还没有得到答案,那么我想告诉您:为 什么不读一读《小窗幽记》呢? 《小窗幽记》的作者陈眉公,清代小品文作家,生平不详.其所著《小 窗幽记》分醒、情、峭、(灵)4 篇,共194 条人生的回味和处世的格言, 谓生活中总要睁着一只眼,不能糊涂;

人非无情物,如何潇洒,欲有一番作 为,必须脱俗;

人生何处无烦恼,超然空灵,才能享受那种文字家所拥有的 品味和灵秀. 人生的苦与乐、荣与辱有时是很微妙的,微妙到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比 如说种花吧,对花匠来说,种花、剪枝、浇水、施肥无一不是辛苦的劳作, 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谋生手段;

而对富翁来说,同样的劳作就成了闲情逸致或 陶冶情操的精神享受.可见,人生的苦与乐在己而不在人,在心而不在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难道花鸟真的有情,跟杜甫一样在为离乱的 时代伤感么?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对人生的苦与乐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正是基于这个道理.《小窗幽记》 著者陈眉公说: 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 我想,这是他认为的乐,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说, 闭门阅佛书 恐怕 比关禁闭还受罪,这样说并不过份吧. 既然苦乐在我,那么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平常心看 待荣华富贵,不嫉人有,也不笑人无.心中毫无滞碍,灵台一片空明,苦恼、 烦闷自然一扫而光.陈公眉说得极透彻: 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

胸中没些渣滓,才能处世一番. 又说: 剖去胸中荆棘,以便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乐世界. 心地狭窄,凡事计较利害得失的人,怎么可能享受到安宁幸福呢?诚如 作者描述的那样:闻人善,则疑之;

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脸杀机也. 天人合一或物我合一是东方哲学的最大特征,无论是自陶渊明以来的中 国历代山水派诗人,还是近代印度的泰戈尔,都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交 融求得心灵的纯洁与安详.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意境是我们都熟 知的,且看: 佳思忽来,书能下酒;

侠情一往,云可赠人. 这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人生境界,如果没有对人生、对自然至深、至纯、至真的认识和理解,怎么能奢求享受它的奥妙呢?而一旦身临此境,那 些名利、苦乐、荣辱等等就都显得无足轻重了. 自然之美是无可企及的,所以著者又说: 自古及今,山之胜多妙天成,每坏于人造. 心灵不执于物还不够,还必须豁达,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拿得起放得 下,抛得开、收得拢.同样是离别,江淹说: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 而唐朝诗人王勃却能写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 沾巾 这样豪爽豁达的诗句. 所以,陈公眉说: 放得俗人心下,方可为丈夫;

放得丈夫心下,方名为仙佛;

放得仙佛心 下,方名为得道. 生死是生命的两端,是相反相成的矛盾体.把握人生,深刻了解人生的 价值,就必须懂得什么叫死.生是偶然的,死才是必然,明白了这些道理以 后,我们除了珍惜热爱生命以外,谁还去计较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 外之物呢?所以: 人常想病时,则尘心全减;

人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 又说: 打透生死关,生来也罢,死来也罢;

参破名利场,得了也好,失了也好. 可见,打透生死关是很重要的,也是非常难以达到的.生命只有一次, 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当看透生死奥妙的时候,也同时就是生命结束的时候, 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死亡的体验弥足珍贵. 对于功名利禄等等这些给人生带来苦恼的东西, 不执 、 放怀 或 放得下 是道家的态度,而佛教则更彻底,一律采取 放弃 的办法,干脆 四大皆空 了.神秀有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 惹尘埃 的禅诗,后来慧能参悟更深,改写道: 菩提本无树,莲花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心地本来清净,何须人为地去清扫呢? 著者于佛修行颇深,说: 形骸非亲,何况形骸外之长物;

大地亦幻,何况大地内之微尘. 对人生、社会的感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最深,著者对此很有见地: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

意兴从外境而得 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 遍览陈公眉的言谈,再察之以他的生平事迹,知道他是比较推崇道家的 处世哲学的,同时也受佛教极深的影响.他把 闭门阅佛书 视为第一乐事, 由此可见一斑.但从中国历史来看,虽然儒释道三种思想并存,但几千年来 统治者从来都是把儒学放在正统地位的,换言之,儒学的影响力更深更广, 所以像陈公眉这样的知识分子,在他的思想中不可能没有儒家思想的烙印. 事实也是如此,陈公眉的治学不偏不执,兼收并蓄,且很多观点都闪烁着智 慧的火花.如关于出世入世的见解: 居轩冕之中,要有山林的气味;

处林泉之下,常怀廊庙的经纶. 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坠;

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 难持. 他没有把出世和入世绝对对立起来,而是将二者看成是相反相成的关 系,互补互用,方能渐入佳境.而人生的哲理也的确是这样,没有超凡脱俗 的清高节操,为官为宦,穿梭于豪门权贵之间,满眼皆是功名利禄,就很难 克制贪欲,终而不能自拔;

如果没有仕宦经历,看不透官场正大光明掩盖下 的虚伪狡诈、人欲横流的真面目,又怎么能安于山林的空寂呢? 陈公眉虽醉心于佛道之说,流连于山林之乐,但他所赞赏的人生态度, 到也不是全然的消极逃避,而是敢于承担社会责任.他说: 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

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胸襟. 不仅要勇于担当,而且要百折不挠,尽人事知天命,无论结果怎样,但 求心之所安.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

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

天厄我遇, 吾享吾道以通之. 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值得赞赏的. 此外,在日常生活及待人接物等多方面,著者也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 这些道理,就是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 无事如有事时提防,可以弭意外之变;

有事如无事时镇定,可以销局中 之危. 居安而思危,是慎;

临危而不惧,是勇.人能做到当慎则慎,当勇则勇, 非有大智慧不可. 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

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智, 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 无论是待人,还是处事,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给自己留一点回旋余地,以 便在以后的日子里稳操主动权.人们感觉到了有余不尽的恩德,就会感恩戴 德忠实于自己;

在处理工作过程中自己觉得有了有余不尽的智慧,便会潇洒 自如起来,工作反而会顺利得多. 《小窗幽记》所选的格言妙语、小品片句,涉及社会、人生诸多方面, 或立言精深,使人百思方悟,或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悠长;

或情趣盎然,读 来津津有味.总之,无一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当然,他毕竟是几百年前的 文人雅士,其观点必有不合于时代者,相信读者的慧眼可以识别之. 全文 1.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醒 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趋名者醉于朝, 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安得一眼清凉散,人人解醒. 2.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 3.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

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 久处之厌. 4.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

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 5.真廉无名,大巧无术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所以为贪.大巧无术,用术者,所以为拙. 6.伏久者,飞必高 伏久者,飞必高;

开先者,谢独早. 7.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 要看他会救. 8.轻财聚人,律己服人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9.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 良心在夜气清明之候,真情........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