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施信荣 2022-12-09
编者语 亲爱的同学: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是

2003 年由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联合共建,具有独立事业单位 法人资格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定位于纳米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目标是建设 成为面向国内外开放的、国际一流水平的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公共技术平台和研究基地.

中心现建有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室、纳米器件研究室、纳米材料研究室、纳米表 征研究室、纳米标准研究室、纳米制造与应用基础研究室、纳米加工技术实验室和纳米 检测实验室,以及分布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等 多个单位的

20 个协作实验室网络.中心目前到位工作的研究和技术支撑人员达到

330 余人,其中全职博导

55 名,全职硕导

50 余名,85%以上为归国留学人员,许多来自哈 佛大学等国际一流的科研教育机构. 中心于

2005 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毕业学生

400 余名,就业率达到了 100%,其中出 国31%(有哈佛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等高校) 、高校及科研院所 34%(中国人民 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钢集团、国家知识产权局等) 、企事业单位 35%(杜邦、壳牌、 宝洁、航天三院、中石化等单位) .中心具有丰富的多元环境,包括有与清华、北大、 中丹、中澳联合培养等多个联合培养项目,目前中心研究生共出国交流数百余次,在学 留学生人数达到

64 人.中心现有在学硕士、博士研究生

396 名,同时中心还有

300 余 名联合培养研究生,分别来自国内

50 余所高校,已成为中心科研工作一支生力军. 中心现有

7 个学科培养点,包括:纳米科学与技术、凝聚态物理、物理化学、材料 学、生物物理学、材料工程和生物工程.中心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硕士最 低3500 元/月,博士最低

4750 元/月) ,研究生公寓统一管理,同时也为研究生提供了 丰富的各类奖助学金.2018 年度,中心共招收了

50 名硕士和

50 名博士,2019 年,中 心计划招收

55 名硕士和

55 名博士(含直博生) ,欢迎具有物理、化学、材料、生物、 医药等专业背景的同学报考中心研究生.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生部

1 导师类别 导师姓名 研究方向 页码 博士生 导师王琛 表面物理化学

3 赵宇亮 纳米化学与纳米生物效应

3 孙连峰 分子纳米器件

4 吴晓春 功能杂化纳米材料构筑及生物医学应用

4 蒋兴宇 化学与生物材料

4 朱劲松 纳米光电材料与生物传感器

5 张忠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6 裘晓辉 分子与纳米结构材料的光电器件

6 刘前 薄膜纳米器件及新型纳米加工方法

7 韩宝航 纳米多孔功能材料

7 江潮 新型半导体纳米结构与器件

8 魏志祥 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

8 陈春英 纳米生物医学

9 唐智勇 纳米粒子与纳米结构材料

10 梁兴杰 纳米药物学

11 智林杰 纳米能源及环境材料

11 聂广军 纳米生物医学

12 贺涛 纳米材料和器件与太阳能利用

13 丁黎明 有机太阳能电池

13 韩东 纳米医学与生命复杂流体管理

15 江鹏 纳米晶的界面工程

15 杨延莲 表面物理化学/纳米生物检测

16 曾庆祷 物理化学

17 方英 生物纳米材料与器件

17 丁宝全 超分子自组装与生物纳米材料

18 胡志远 纳米系统医学

18 何军 半导体纳米材料及器件

18 王浩 纳米生物医用材料

19 2 导师类别 导师姓名 研究方向 页码 博士生 导师褚卫国 锂电正极材料、纳米加工与器件

20 葛广路 纳米尺度物理化学

20 宫建茹 新能源和生物纳米材料

21 谢黎明 二维材料制备与器件

22 方巧君 纳米系统生物学

22 吴雁 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纳米生物学

22 戴庆 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

23 周二军 有机光伏电池材料与器件

24 张伟 纳米生物材料

24 贺蒙 无机晶体材料与器件应用

25 朴玲钰 纳米功能材料

25 杨蓉 纳米功能材料

26 刘新风 微纳光子学与超快光学

26 鄢勇 纳米化学与物理

27 张勇 功能纳米材料的集成和应用

27 周惠琼 有机/钙钛矿太阳电池和新型光电器件

28 高远 超分子自组装和纳米药物

28 段鹏飞 分子/纳米光化学与物理

29 孙向南 新型有机光电器件

29 施兴华 多尺度理论与计算/纳米材料自组装

29 孙佳姝 微流控生物芯片/纳米生物医学

30 李乐乐 纳米探针构建及精准诊疗

30 李国栋 纳米催化

31 刘璐琪 纳米复合材料

31 刘雅玲 纳米结构材料与器件

32 刘颖 纳米生物医学

32 吕琨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

33 赵颖 纳米生物材料

33 (备注:当年招生导师及专业方向以招生简章为准)

3 王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 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获博士学 位,其后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华中师范大学 教授,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200 余篇, 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香港 求是 青 年学者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真空学会

2005 年度 科技成就 奖 等奖励. 近年来主要从事扫描隧道显微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单分子表征,分子自组装,表面物 理化学方面的应用研究. 在功能材料表面结构表征, 材料表、 界面纳米结构构筑与加工, 单分子间作用力,大气和溶液条件下的单分子 STM 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 的探索,目前主要从事有机和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调控及性质的研究. E-mail:wangch@nanoctr.cn 赵宇亮,研究员,博士生导师,973 首席科学家.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副主任,中科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主任.2000 年入选中国 科学院 引进国外杰出人才 ,2001 年7月回国组建了我国第一个 纳米生 物效应与纳米安全性 实验室.已在 SCI 学术刊物如 Nature Nanotech, Nature Commun, PNAS, JACS, Angew Chem., Adv. Mater., Nano Letters 等发表 SCI 论文

350 余篇,SCI 引用大于 1.2 万次.获2012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毒理学杰出 贡献奖, 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 目前担任: 中国药学会 纳米药物 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毒理学会 纳米毒理学 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 纳米化学 专业委员会副 主任;

美国、英国

4 本SCI 刊物副主编以及 Science Bull.执行主编等. 研究方向: 1)纳米生物分析(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分析与纳米安全性) ;

2)纳米化学(纳米药物化学与纳米药物) . E-mail:zhaoyl@nanoctr.cn

4 孙连峰,博士生导师.2000 年在中科院物理所获得博士学位,之 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剑桥大学Cavendish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主要为碳基纳米材料中奇异物性、 机理及应用研究. 具体 分为四个方面:基于碳管及石墨烯高性能新型碳纤维研究;

碳基材料边 缘态特性研究;

基于碳基边缘态的新型存储器及信息类器件研究;

高效 电磁感应纳米发电机研究.现已发表包括Nature , JACS , Nano Lett. , Adv. Mater. , App. Phys. Lett. 等SCI 论文约100篇,文章引用约2600次.获得过中国科学院院长特 别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各一次. E-mail:slf@nanoctr.cn 吴晓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 年在南开大 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中科院物理所、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无机化学 材料所(洪堡奖学金)、德国斯图加特马普固体所、德国明斯特明斯特 大学物理所从事研究工作.

2005 年回国后加入中心. 在Adv. Mater., Nano Lett., Biomaterials, Chem. Mater.等SCI 杂志上发表论文

80 多篇. 主持和参与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多项.主要研究领域包 括:1) 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结构构建、光学性质、及其在药物输运、疾病诊断及生化传 感等方面的应用;

2)具有催化活性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活性调控及在生化检测中的 应用;

3)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表征及光学性质;

4)纳米尺寸标准物质、样品研 制,纳米颗粒表征/检测标准方法研究;

5)非传统刻蚀方法(微接触印刷和纳米压印技 术)构筑大面积有序微/纳米尺度图案及微/纳结构上功能材料的输运、组装和生长. E-mail:wuxc@nanoctr.cn 蒋兴宇,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科技部创新人才 推进计划、亚洲化学联合会杰出青年化学家奖.1999 年从美国芝加哥大 学获化学学士,2004 年哈佛大学获化学博士,并在哈佛大学进行了博士 后研究,其间师从 George Whitesides 教授(H 因子全世界最高).回国后 获得人类前沿科学计划青年科学家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化学会-约翰威立 出版公司青年化学论文奖、Scopus 寻找青年科学之星材料科学类金奖 担任 Nanoscale

5 副主编. 研究工作涉及分析化学、高分子材料、细胞生物学等,具体包括:1)纳米生物医 学和纳米药学;

2)微流控的分析与合成;

3)静电纺丝生物材料等.发表论文200余篇. 拥有专利102项, 其中多项已转化给企业;

撰写专著和章节8部. 近年发表的代表性文章: J Am Chem Soc, 135: 12940. (2013), J Am Chem Soc, 132: 12349. (2010);

Angew Chem Int Ed, 54: 3952. (2015),Angew Chem Int Ed, 53: 8127. (2014),Angew Chem Int Ed, 53: 13734. (2014),Angew Chem Int Ed, 50: 4103. (2011), Angew Chem Int Ed, 50: 3442. (2011);

Adv Mater, 2015, 27: 1402. (2015). Adv Mater, 25: 3802. (2013), Adv Mater, 24: 890. (2012);

Chem Soc Rev, 43: 6239. (2014);

Nano Lett, 14: 1439. (2014);

ACS Nano, 2015, 9, 3184.(2015);

ACS Nano, 8, 12741. (2014) 网站: http://www.nanoctr.cn/xingyujiang/ E-mail:xingyujiang@nanoctr.cn 朱劲松,博士生导师.1993 年在美国 Linfield College 获文学士学位, 获优秀毕业生荣誉.1998 年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 在美国 Photon-X 公司资深科学家, 以及在美国 Lumera 公司担任高级工程 师.2005 年加入中心. 过去的工作主要是从事高尖端光通讯器件的产业化研究开发工作. 目前正在进行多 学科跨领域纳米光电材料与高性能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负责多项

973、 科技部国际合作、 卫生部重大项目、

863、 国家自然基金等多个项目. 主要研究工作包括: 1) 生物传感器: 从生物传感器的各个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包括理论机理、传感器表面化学工艺和生物样 品测试等,同时还包括传感探测系统的集成、信号处理和仪器小型化;

2)以聚合物二 阶非线性材料为基础的 THz 波产生和探测系统,主要应用医疗成像、安全检测、生物分 子的指纹检测和 THz 波段通讯;

3)研究高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利用它的饱和吸收效 应和光克尔效应研制全光光开关、全光信号处理、光学模数转换等高端器件.目前已在 国内外知名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

40 余篇,申请及获得发明专利近

30 项. E-mail:jizhu@nanoctr.cn 张忠,博士生导师.1999 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博 士期........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