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lay 2019-12-07
* 本文为中美学者合作

20 世纪中国妇女 的劳动 课题的 一部分 , 课题主持 人为贺萧( Gail Heshart) 博士 , 并得到路丝基金会资 助;

同时感谢 香港中文 大学中国 研究服 务中心 为我 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 .

铁姑娘 再思考 ― ― ―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 * 金一虹 提要: 本文主旨是通过对

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中国妇女参与社会 劳动的描述, 分析国家动员和行政干预如何影响了女性新的劳动角色的形 成. 在这一历史阶段, 在国家政策的干预下, 逐渐形成了以城市女性为一级 蓄水池、农民为二级蓄水池的劳动计划调节模式, 只是与市场经济下的工业 后备军制相比, 这种蓄水池机制具有更鲜明的强制性特征. 伴随于此的, 是 中国劳动分工的 去性别化 , 即形成女性不断扩大其职业领域、与男性劳动 相融汇混合的特点.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8 -1976 年) 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在这一时期, 强有力的政治动员使这一 去性别化 特点达到顶峰. 大庆的 男工女耕 和 铁姑娘 是这一时期推行的两种典型的性别分工模式. 本文 将分析这两个典型对女性劳动的影响. 对被动员的中国妇女来说, 新的劳动 角色对她们既有正面的意义, 也有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 劳动性别分工 蓄水池机制 动员模式 本文所用的资料主要来自以下几个部分 : ( 1) 相关统计资料 ;

( 2)

20 世纪

60 、

70 年代被称为党的喉舌 、 代表那一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人民 日报》 、 《红旗》杂志有关文章 ;

( 3) 作者本人自

1996 年以来所做的若干 个案调查, 包括 : N 市郊区

2 个原 铁姑娘队 的队长和

3 个做过 铁姑 娘 的老知青,N 市港务局原 三八女子搬运班 的5位成员,SL 油田原 女子作业队的指导员 、 队员及现油田工会主席 、 女工部长等 ;

( 4) 劳动部 机关杂志《劳动》 ,全国妇联有关文献及一些省 、 部门的《劳动志》 、 《妇女 志》 ;

( 5) 报刊杂志发表的当事人回忆文章 .此外,还有笔者本人曾作为 铁姑娘班副班长的亲身体验.

169 一 、背景与问题

20 世纪

60 、

70 年代的中国劳动用工制度是

50 年代政策延续的结 果;

劳动的性别结构也是在

50 年代形成的结构基础上演变的.所以在 论及文化革命年代妇女的劳动时, 我们不能不把目光由

60 、70 年代再 向前延伸 ,追溯中国特色的劳动性别结构之形成和变化 . 蒋永萍在一篇对

50 年代中国城市女性就业的回顾和反思的文章 中,把1949 年以来的中国妇女就业按就业机制分为三阶段: 不完全计 划就业阶段、 计划就业阶段和

80 年代后从计划就业机制向市场就业机 制过渡阶段.( 蒋永萍,2001) 蒋文把

1949 -

1957 年称为 不完全计划就业阶段 是有充足理由 的.虽然这一阶段妇女就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此时由国家统分统 配的劳动就业机制尚未成型.以1952 年为例, 全民所有制女职工不过

60 万, 登记要求就业的妇女就有

58 .

2 万( 占登记就业人员的

41 .

4 % ) , 当时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还很有限 ,所谓国家统包统分还谈不上 , 妇女的就业愿望也远不能都实现( 邓颖超, 1952) .政府鼓励妇女普遍 参加社会生产, 是在大跃进的

1958 -

1960 年, 这也是蒋文称为 计划就 业 的第二阶段 .大规模的招工不仅使农民有进城工作的机会, 也使不 少家庭妇女得以参加社会工作.1957 -1960 年,全民所有制女职工从

328 .

6 万增至 1008.

7 万,增长了

206 .

7 %! 而同期全民所有制职工增长 幅度是

90 .

2 %.女性这一超常增长较大地改变了城镇职工的性别结 构,使全民职工中女性的比例从1957 年的13 .

4 %,提高到20 .

0 % ( 劳动 部,1987) .这样巨大的变化 ,只有在国家的强力干预下才能发生. 在这一阶段 ,女性就业的领域也不断拓宽 ,遍布了国民经济的各个 行业 .作为20 世纪

50 年代的 新人新事 ,中国出现了第一个 三八女 子测量队 、 第一个女炼钢炉长 ,建筑工程中首次出现女瓦工 、 女拖拉机 手等.如新华社

1959 年一则电讯所称: `什么事情都能干, 什么事情 都能干好'

是概括今天中国妇女的形象的最恰当的两句话 . ( 新华社 讯,1959) 《劳动》杂志在

1960 年的一份报告中称 : 仅1958 年就有

5500 万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 … …女工的劳动范围也空前扩大了 , 过 去没有女工或女工极少的冶炼 、 机械、化学、基建 、 交通运输等行业 , 现 在都有大批妇女参加 ( 杨之华 ,1960) .

170 社会学研究 2006.

1 中国劳动用工计划分配机制也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大约是从 大跃进全民办工业 、 号召 人人有活干, 户户无闲人 开始,到20 世纪80 年代基本成型的 .女性进入各个行业不能不说与这一统配机制有关 .

1958 年 ,在全民大办工业的号召下, 就业于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女职工

61 .

02 %是集聚于工业部门的 ,而以往这个比例不过

30 -

40 %― ― ―说明 大量新增女性劳动力是由国有部门吸收的. ① 另一个特点是,进入工业领域的女性大量涌入重工业和重体力行 业.妇女进入重工业和重体力劳动部门是得到政府明确鼓励的 ― ― ―当 时的劳动部部长撰文要求劳动部门 : 用妇女劳动力顶替部分生产部门 现有的年轻力壮的男劳动力 .他举例说: … …旅大市纺工系统妇女 劳动力占

44 %, 轻工业系统占

33 %,重工业系统

10 %左右 ,这个比重还 可以扩大 . ( 马文瑞 ,1958) 哈尔滨市劳动局副局长更明确说 : … …她 们不仅适合于商业、服务业和轻工业中大部分工作 ,就是在劳动强度比 较高的基本建设中, 也可以大量吸收妇女劳动力 ( 张琢琨, 1958) .再 以全国建筑业为例,

1957 年女职工比例为

9 .

6 %, 以后逐渐提高, 到1982 年时达到历史最高点的

22 .

5 % ( 蒋永萍 ,2001) .妇女较多涌入重 工业部门是基于中国以重工业带动工业化的政策背景, 所以全国妇联 强调, 妇女是 为了响应国家`以重工业为工业建设的重点'

,参加了过 去从来没有妇女参加过的生产部门 , 方形成女职工在重工业部门 逐 年地增加 的局面( 邓颖超 ,1991 1953) . 因此, 直至

20 世纪

80 年代初, 中国劳动的性别结构变化, 可以说 一直是女性逐渐扩大职业领域 、 与男性劳动相融汇混合的过程.相比 解放之初职业的性别隔离现象( 比如形成女性集中的纺织 、火柴等 女 性行业 和冶炼 、 铸造 、 印刷 、 化工等 男性行业 ) , 及90 年代以后重现 性别行业分化,20 世纪下半叶的前

30 年也可称作是一个 去性别化 的过程,其中国家干预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当然 ,涉及性别分工 ,政府也曾有与前述 去性别化 反向的干预性 行为, 如: 服务行业的女性化 .1958 年前后, 在商业、服务业普遍采取 了 以女替男 的措施 .当时的劳动部长在回顾 劳动工作大跃进的一 年 时称: 全国各地的商业和服务业正在`以女代男'

, 全面调整社会劳

171 论文 铁姑娘 再思考 ① 作者根据劳动部编 : 《中国劳动工资统计资料 1949-1985 》(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7 年) 中有 关资料计算而得 . 动组织 , 以致某些地方劳动部门在工作汇报中称之为 : `男子进工厂 , 妇女上柜房'

的商店妇女化运动,98 .

3 %的男子调出商业 ( 参见《劳动》 社论 ,1958) ;

在工业布局上 ,尽管存在重重工业 、 轻轻工业倾向 ,但为考 虑妇女就业和地区性别平衡, 还注意到轻重工业搭配, 如国家在邯郸地 区投资建造一个大型钢铁厂的同时 ,也建造了一个吸收大量女性的纺 织厂 . ① 但是无论轻重工业, 在 凡是妇女劳动力能够胜任的 ,都尽量使用 妇女劳动力 的精神下,个别行业调整性别结构 ,没有影响到行业间的 男女混合过程.1957 -1980 年间, 女性劳动力被商业服务业吸收的比 例也一直稳定在

15 %左右 .因为当时强调 不增加人或少增加人的单 位 抽出一部分男性劳动力支援工业, 另外补充女性劳动力 ;

大量增人 的单位应当主要补充妇女劳动力, 然后由企业或系统内部进行调整( 张 琢琨 ,1958) .先进门、后调整的政策, 是造成女性劳动力在重工业部门 分布偏高的原因 . 如何看待这些政策的效应及其对妇女自身产生的影响呢 ? 对于

1958 年大跃进时城市和工业用工的 热膨胀 , 各方面的评述多是负面 的,而且是一笔带过 ,似乎工业部门的急速膨胀和后来

3 年的大调整就 足以说明这是败笔了 . 然而蒋永萍考虑到了国家政策对妇女就业的各方面影响,她认为 ,

1958 年在大跃进背景下的就业政策对城市妇女就业的影响是, 妇女就 业规模和水平全面提高 ;

妇女就业领域继续拓宽 ,但行业、职业间的平 均分布为日后妇女就业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妇女就业作为正常的社会 经济现象已被全社会确认 ,但过度的保障和保护在把妇女从家庭束缚 中解放出来的同时, 强化了城市女性对国家、单位的依赖.概言之 , 国家 使就业成为城市妇女的一种不可选择的权利与义务 ,她同时认为 , 近30 年的计划就业制度对保障妇女就业权利, 促进全社会认同男女 平等, 提高妇女经济社会地位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 蒋永萍, 2001) .除 了蒋永萍所说到的, 我认为指出另外几点也十分必要. ( 1)

1958 年以来行业的性别隔离被打破 , 政府首先不是出于对男 女平等的考虑, 而是劳动的非市场配置即计划配置机制和全民大办工

172 社会学研究 2006.

1 ① 蔡一平在 第二届中国妇女与发 展研讨班 发言 中举的 一例( 参见金 一虹 、刘伯红 主编 , 1998: 215) . 业的产物 ,是工业化急进的副产品 ,也是在城乡分割的二元机制下实行 工业化的产物.与此同时 ,降低了女性参与工业化的进入门槛, 从而奠 定了中国女性有较高经济参与度的大格局. ( 2) 行业上的 去性别化 和职业性别分层并行.女性职业结构的 低层化是一以贯之的 ,男女从未混合过 ,也就谈不上 平均分布 .在社 会劳动分工体系中, 女性参加劳动的起点就是辅助性的 、 边缘化的.如 女性在重工业部门多从事后勤服务和辅助性工作 .在工业生产上 , 女 性虽然遍布各部门, 但被视为技术性强的工作基本上仍然由男性执掌 . 如哈尔滨劳动局的一份报告提到进入建筑工程公司的妇女从事的

14 项工作基本是粗重且没有技术的 小工 ,有的工地上, 除少数技工外 , 绝大部分是妇女 ( 张琢琨 ,1958) .即使妇女进入了一些传统上是男性 从事的领域,仍然并非 男女都一样 . ( 3) 女性劳力作为蓄水池而存在.在形成妇女较高程度的经济参 与的同时, 一个以妇女和农村劳动力为主要后备队的 蓄水池 机制也 在同时形成 .只不过这是计划经济下的 结构调整 , 与市场经济下的 工业后备军制相比, 这种蓄水池机制具有更鲜明的强制性特征. 大跃进带来了劳动力一度短缺 ,而在此之前, 女性就业形势并不被 看好.根据一些城市调查 ,城市闲散人员中妇女普遍占到

90 % . ① 但 劳动部门宣称,1956 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城市失业问题 .1958 年初 , 劳动部称 城市多余劳力中,有过半数以上的女劳动力 须动员她们 安 心从事家务劳动 以 减轻城市就业负担 ( 田子进 ,1958) , 可见在劳动 力不感到紧缺的时候 ,这些有劳动能力的妇女并未被看作 伟大的人力 资源 ;

这么多妇女 闲散 , 也没有被认为是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然 而到了1958 年,劳动部门开始感到当前 仍然有千千万万个妇女`英雄 无用武之地'

, 她们仍然过多地被束缚在繁重的家务事中 ( 马文瑞 , 1958) ,甚至把鼓励城市家庭妇女参加社会劳动 ,拔高到 拔白旗 , 插红 旗 的政治高度 . ② 大跃进时期之所以对鼓励妇女参加劳动特别热情 ,意识形态的原 因当然不可忽视 ― ― ―妇女的被解放始终是宣传大跃进成就和跃进时代

173 论文 铁姑娘 再思考 ① ② 参见《劳动》........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