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star薰衣草 2019-12-07
16

2 0

1 1 年1

2 月2

8 日 星期三 主编: 唯敏 版式: 张毅 组版: 小瓯 E m a il: s d b d @ w z rb .

n e t 深度报道 社址: 温州市公园路1

0 5 号 总机:

8 8

8 1

1 2

1 1传真:

8 8

8 1

2 6

0 4编办:

8 8

8 1

6 8

6 9广告部:

8 8

8 1

9 1

9 18

8 8

1 6

6 9

9 (外联)8

8 8

2 1

1 2

2 (传真)发行监督:

8 5

8 5

5 6

7 8邮政编码:

3 2

5 0

0 0广告经营许可证:

3 3

0 3

0 1

4 0

0 0

0 0 2零售每份:

1 .0

0 元 印刷: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 发行方式: 自办发行 姚宓 红日亭施粥摊 , 因为一碗温暖的 粥, 而名满天下.有人说, 这是全世界最 高龄的慈善组织.他们大部分是退休工 人, 因为一颗向善的心, 而聚集在温州华 盖山脚的红日亭.他们施粥的历史并不 长, 但是他们聚集在红日亭免费施伏茶, 却已经有4 0余年. 夏施伏茶, 冬施粥.每逢四季八节, 红日亭给行人分发粽子、 月饼等民俗物 品.4 0余年以来, 红日亭的成员走了一 茬又来一茬, 他们分班轮岗、 各司其职, 一个民间自发的团队, 为这座城市贡献 了一个温情的表情. 那是特别温馨的画面, 每天数百人 排队领粥.一座城市的温暖, 就在这一 碗一碗的白米粥中, 传递! 老人叶宝春: 做好事要长期坚持, 不 是一次两次. 老人朱永麟: 温州话把这叫做德, 对 别人好, 自己心里也特别舒服. 老人黄碎娇: 心里舒畅让大家坚持 下来. 老人陈松: 会来做这些事的人都 是有爱心的, 爱心会持续下去, 也会有新 的人接手. …… 他们, 都是红日亭的一员, 更是温州 城、 温州人的一员.从最初用老人们自 筹的3

8 0 0元买锅买炉, 到后来陆续有好 心人捐款捐物, 红日亭渐渐办大.这座 城市, 有了这样的好市民, 必将是一座温 暖之城!

本报记者 郑海华

1 2 月22日, 冷空气再度压 境, 与 冬至 相伴拉开了数九 寒天的序幕, 市区最低气温已 降至2 ℃. 清晨

5 点半, 天还很黑, 整 个城市还沉浸在梦乡中, 位于 永东社区九州大厦

4 幢一层的 红日亭煮粥点卷帘门已经被拉 开.寒气逼进屋内,

7 5 岁的王 亚浓老人下意识地搓了搓手, 开始整理不锈钢的大脸盆和 碗.未久,

7 2 岁的谷林女每和

7 8 岁的朱美华相继赶到, 他们麻 利地穿上围兜, 整锅备炉. 因为是冬至, 当天的红日 亭免费供应的早餐从白粥变成 了汤圆, 老人们准备了6

0 0 斤的 汤圆, 他们得把两只大锅、 两只 炉子, 几张桌凳, 还有大量的不 锈钢碗和勺子运到五百米外的 红日亭, 现场给路人煮制. 两辆人力三轮小货车, 三 个年迈的老人, 加上四五个当 天从各地赶来帮忙的年轻义 工, 一趟趟地在煮粥点和红日 亭间来回搬运着, 直到天空一 点点地亮起来. 上午

8 点, 第一锅汤圆烧 开, 一碗碗热腾腾的汤圆被老 人们热情地送到了排队等候的 市民手里. 东门红日亭始建于解放初 期, 华盖山脚下.上个世纪

7 0 年代初, 五六个居住在东门外 的退休老人每逢夏天, 便会在 红日亭前摆出大茶缸, 向路人 供应伏茶.2

0 0

6 年, 看到一些 没能找到工作的人挨饿、 年老 体迈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人受 冻, 这些老人们很是心酸, 决定 在每年的中秋过后, 办免费施 粥摊, 为贫苦人解饥.此时, 红 日亭老人已经从当初的五六 人, 增加到了2

6 人的群体, 他们 分成两班, 两天一班, 夏天为路 人送上清凉温润的凉茶, 秋冬, 为孤寡老人、 流浪者、 清洁工等 送上了热腾腾的白粥和小菜. 四季八节, 还变换花色品种, 端 午节供应粽子, 冬至供应汤圆, 春节前夕供应年糕.不知不觉 间, 东门这群退休老人的善举 一做就是

4 0 多年.其间, 碰到 过城市的变迁, 红日亭拆了变 成了华盖广场, 四邻离开了东 门分散而居, 但那份爱心从未 被拆散过. 做一件好事易, 做一辈子 好事难.是一种怎样的力量支 撑这些花甲老人的善举几十年 如一日地延续着, 一天一天的 温暖着这个城市?2

5 日傍晚和

2 6 日清晨, 记者再次来到了红 日亭煮粥点, 陪伴着老人们煮 粥, 烧菜, 一起等待着喝粥的人 们到来. 每天下午开始烧 粥, 一次要煮1

8 锅 施粥摊每天要供应大量的 白粥和小菜, 老人们天没亮就 得起床忙碌了, 但大清早烧粥 的响动会影响到煮粥点附近的 居民.为了不打扰到邻居,2007年起, 老人们调整了烧粥 的时间, 改成晚上煮粥, 清晨炒 菜.缩短了早上的准备时间, 以保证附近居民的休息. 前天下午

3 点40分左右, 记者来到红日亭煮粥点.6

7 岁 的黄碎娇老人已经忙开了.她 把大米一斗斗地量进大号的高 压锅里, 一溜排开一共1

1 个锅. 负责管账的孙兰香告诉记 者, 这活平常都是王亚浓老人 干的, 因为是周日, 住在茶山的 王亚浓老人要回家一趟, 黄阿 婆住得近就自觉地跑来煮粥. 每天供应的的粥需要

1 8 锅左右, 下午要先烧1

6 锅, 第二 天一早再烧两锅, 一锅粥需要5 斤米, 每次大约要用掉近

9 0 斤 大米. 黄碎娇说: 锅子是热心 市民送来的, 还有这些大米. 放好了米, 黄碎娇和一个 年轻的义工陈建光开始淘米. 米淘干净后, 黄阿婆没有直接 放着煮, 而是打开锅炉里的热 水, 将水放到快满锅时打住, 然 后拿起一把大勺子开始搅拌, 搅拌是为了防止米粘底, 粘底 了就不好吃了. 下午5 点, 两只高压锅端上 煤气灶. 嗤嗤嗤 ,

1 5 分钟左 右, 两只大锅开始闹腾起来. 下灶后的粥不能立即揭锅, 还 要搁上

4 0 分钟, 将粥闷透.如 此循环往复.六点左右, 第一 锅粥终于能打开了, 黄阿婆将 它倒进不锈钢保温桶里, 随后 将旧被子盖在上面, 起到双层 保温的效果. 乘着烧粥的间隙, 黄阿婆 还从仓库中拿出了几块肉、 洋 葱等物, 洗净切碎, 开始准备第 二天的配粥小菜.晚上

7 点30分, 最后一锅粥入桶, 烧粥也告 一段落.此时, 王亚浓老人也 从茶山赶回, 开始洗锅, 整理器 具, 等待着第二天早上的忙碌. 日均施粥6

0 0 碗, 喝 粥的大多是打工者 第二天早上6 点, 天刚蒙蒙 亮.王亚浓老人已经起床, 他 拉开卷闸门, 等着接菜.

6 点10分左右, 豆腐干、 萝 卜条等陆续送到.这些都是下 粥的小菜.王亚浓边洗菜边介 绍, 老人们为红日亭施粥摊准 备的下粥菜非常丰富, 每天换 着花样有十几个品种, 有现炒 的热菜, 还有各种酱菜.

7 点左右, 热心的老人们相 继赶来,他们大多已白发苍苍.老人们撸起袖子, 边烧菜, 边谈笑着, 就像是一家人.

7 点15分, 大家将粥桶、 小菜、 碗筷、 桌椅搬上两辆三轮 车, 来到马路对面的红日亭施 粥摊. 此时, 红日亭施粥摊的棚 子下, 男女老少排起了

3 0 多米 的长队.队伍中有本地的独居 老人, 也有来温打工的清洁工、 拾荒者, 还有一部分是在华盖 山上早锻炼的市民, 锻炼结束 顺道来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粥.

4 0 多岁的张艳霞来自安徽 阜阳, 她说来温四五年, 在粥摊 吃过四五次粥, 前天还赶上吃 了一顿汤圆, 那还是她第一次 在冬至节吃到汤圆.每次吃每 次都觉得特别温暖.在旁同样 来自阜阳的赵先生也接话说, 因为到处拾荒, 去过山东、 河南、 河北、 上海、 北京等省市, 只 有在温州才碰上这样的好人好 事.

7 点30分, 队伍已经排到 了棚子外面, 已经做好准备工 作的老人们开始施粥.保温桶 一打开,白色的热气就往上冒.每个领粥的人都能拿到一 只不锈钢碗.为卫生起见, 每 只碗都被套了一只白色塑料 袋.白粥盛在里面, 既卫生又 方便.所有的筷子也已经用开 水煮过.

8 个当值的阿婆把花生米、 虾皮、 腐乳、 咸鸭蛋、 豆腐干等 分成小碟放在边上的一张桌子 上.满满的一桌小菜, 喝粥的 人可以自选一份.拉板车的陈 师傅蹲在地上, 一口气吃下了 两碗, 这些老人真是好, 每天 早上, 无论刮风下雨, 都会来这 里给我们送粥, 而且这粥烧得 很黏稠, 挺管饱的. 孙兰香告诉记者, 现在每 天送出去的粥大约有6

0 0 多碗, 喝粥的大多是打工者. 夏赠茶冬施粥,坚 持了4

0 多年的善举 如今的红日亭, 其实早已 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路亭. 据红日亭负责人之

一、 今年

8 2 岁的叶宝春老人说, 红日亭位 于涨桥头, 华盖山东山脚, 始建 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上个世纪

7 0 年代, 东门这里五六个退休 老人, 做公德, 在每年夏天, 在 红日亭里摆出煤球炉和茶壶, 烧伏茶, 供路人解渴祛暑.那 时候还是小打小闹, 每天也就 烧个一吨水左右. 温州城里有

2 0 多个伏茶 点, 但就我们的伏茶最好喝了, 用了

1 5 种中草药, 能祛火又不 伤胃, 而且即使放到第二天, 也 不会馊掉. 在一旁的王亚浓老 人说, 因为深受大家欢迎, 即使

1 0 多年前, 城市拆迁, 红日亭也 被拆了, 大家还是继续在环城 东路和江滨路路口一带继续摆 摊烧茶, 后来华盖山广场建好 后, 就在广场上临时搭建了铁 棚, 仍然在夏天给大家供应伏 茶.这一烧就坚持了

4 0 多年. 这烧茶的钱, 从刚开始大家你 一块, 我五块地凑起来, 到后 来, 喝的人多了, 也有不少路人 捐钱,

1 0 块、

2 0 块地捐, 一次性 捐5

0 元的就算是大出手.

2 0

0 6 年8月, 一起烧茶的 朱永麟、 叶宝春、 郑正木等几位 老人提起,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